秦陵兵俑爵级考
陈孟东,卢桂兰
《后汉书·百官》注引刘劭《爵制》曰:“商君为政,备其法品,为十八级,合关内侯、彻侯凡二十等。其制因古义。”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以奇计强秦,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承继前朝和袭用山东诸侯爵位制度,制定出秦国爵位二十级,一直行止秦亡。
秦爵二十级为:第一级公士,第二级上造,第三级簪袅(谋人),第四级不更,第五级大夫,第六级官大夫,第七级公大夫,第八级公乘,第九级五大夫,第十级左庶长,第十一级右庶长,第十二级左更,第十三级中更,第十四级右更,第十五级少上造,第十六级大上造(大良造),第十七级驷车庶长,第十八级大庶长,第十九级关内侯,第二十级列侯(彻侯)。一级爵公士至四级爵不更,属于“士”等;五级爵大夫至九级爵五大夫,属于“大夫”等;十级爵左庶长至十八级爵大庶长,属“九卿”等;十九级爵关内侯、二十级爵彻侯,属诸侯等。
爵级实行具体办法是,“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1)“功赏相长,五甲首而隶五家。”(2)“令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3)”。这样,就鼓励了全国人民积极从军打仗,勇于公战,在战场上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秦国有了这样一支“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4)的军队,自然能够威震六合,尽吞六雄,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史记·商君列传》说:“商君相秦,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奴仆)衣服以家次。”按爵级高低来显示一个人地位的尊卑贵贱;按爵级高低来规定他占有田宅、臣妾的多少,而不能“淫侈踰制”。秦陵一、二、三号俑坑中的军列,是当年秦军的再现,所出土的千余件兵俑,其身份、地位都有明显区别,这是秦国森严等级制度的反映。等级的区别,就是爵级的不同。要判明这些兵俑各属什么爵级,无疑应从兵俑的发髻、帻冠、服装、职务和在军列中站立的位置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
小夫:社会上称庶子,军队中叫小夫,包括校、徒、操等,均无爵位。《商君书·境内》:“军爵一级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公士。”公士是一级爵,公士以下的校、徒、操,自然没有爵位。《商君书·境内》又说:“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乞”通“*”,指供给粮食;“庶子”指无爵位的人,服役者,近似仆人;“级乞一人”,指爵升一级,给一个庶子的供养,爵升二级,给两个庶子的供养,依次类推;“役事”,指战争;“月六日”,是每月服役六天:“随而养之”,是跟随大夫去打仗,随军供养。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爵位的人,由官府供给一定的粮食,并派没有爵位的人给他当庶子。每升一级爵,增加一个庶子的供养。如果没有战争,庶子每月给大夫服役六天;如果有战争,庶子就跟随大夫服兵役打仗,吃军粮。从这些记载看,秦俑坑军列中应有一部分无爵位的小夫,自然,这些小夫在军队中地位是最低的。
秦俑坑兵俑中哪些俑属于小夫呢?首先从俑的发式和他们所站立的位置来识别。
发式,在古代不仅是社会习俗的反映,而且也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标志,《汉宫旧仪》和《秦会要订补》中都有“髡钳刑”的记载,说“凡有罪,男髡钳为城旦者,女为舂”。“髡”是剃去头发,这种刑较死刑轻一等,比鞭笞还重;“城旦”是判四年徒刑。就是说,犯罪的男人,剃去头发,再判四年徒刑,云梦秦简《法律答问》中还有“士伍甲斗,拔剑伐斩人发结(髻),何论?当完为城旦”的记载。战士斗殴,砍掉他人发髻,就判四年徒刑。秦时人的头发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把剃发也作为一种刑罚,可见秦人对头发的重视。
秦俑坑兵俑的发髻梳辫方法是各种各样的,但髻在头上的位置只有偏右、偏左、偏后和头顶,发髻在头顶的,都罩于冠室内;发髻偏后的为扁髻,紧贴后脑;发髻偏右和偏左的都为园椎髻。这些发髻都绾的严紧、细致、整齐和繁杂,并绑有发带、发绳和插有发笄。这显然是适应军事生活和体现等级差别而这样做的。
近年来在秦始皇陵东侧马厩坑区域清理出跽坐俑近二十个,发髻、服饰、姿态略同。面目清俊、有髭须,穿右衽交襟长袍,腰束带。袍为粉绿或大红、天兰色,领沿和袖口分别为绿、紫、白色。这些俑是管理和饲马人员,称“圉人”或“圉师”,即养马奴隶(5),这些俑的发髻为螺形,贴于后脑,不绑发带、发绳和插发簪,与秦俑坑出土的一种无冠扁髻俑的发髻位置相同。由此可见梳这两种发髻的俑其身份、地位是相同的。
扁髻俑在俑坑军列中的位置,除个别插排在步兵队列中外,比较集中的是排在下级军吏俑周围。如一号俑坑第五过洞的战车前面,有八个俑,其中一个是下级军吏俑,四个是扁髻俑(一个俑无头,应为扁髻俑),十过洞战车后面的下级军吏俑周围有四个扁髻俑;九过洞战车前的下级军吏俑后边和左右有七个扁髻俑。这种现象符合“其役事也,随而养之”的记载,即扁髻俑是跟随下级军吏俑(大夫)打仗的庶子。由此可推测出梳扁髻的俑是无爵位的小夫。
二、三号俑坑中还有一种发髻偏左的俑,根据秦人“卑左”的习俗,这种俑也应是属于无爵位的,其身份、地位可能比小夫略高一些,当是一些参加到军队中的无爵自由民。
俑坑军列中扁髻俑和发髻偏左的俑比例数不大,其原因是战国和以后社会性质的变化,人们都有为国家服役的义务,加上实行了普遍征兵制,人人都有参军打仗夺爵的机会,所以无爵的人员就少起来了。
公士:一级爵。师古曰:“言有爵命,异与士卒,故称公士也。”刘劭曰:“一爵曰公士,步卒之有爵为公士者。”《汉官旧仪》曰:“赐爵—级为公士,为国君列士也。”《商君书新注》曰:“公士、上造都是步卒,”从这些记载看,公士是最低一级爵,地位仅高于小夫,在军队中只能充当步卒。
秦俑坑的步兵俑中哪些是公士爵位呢?先从秦人“尊右卑左”思想谈起。在秦代,“右”代表上,“左”代表下。如闾里中的富人住在右边,称“闾右”;贫家住在左边,称“闾左”。秦爵二十级中,右庶长大于左庶长,右更大于左更。1980年出土的秦陵铜车马,铜马上的编号刻文是从右开始,右骖马为一,右服马为二,左服马为三,左骖马为四。容庚《秦金文录》中记载的“阳陵兵符”铭文为:“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新郪兵符”铭文为:“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1975年西安南郊沈家桥出土的秦“杜虎符”,其铭文也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
秦以前的周和秦以后的汉,也都是“尊右卑左”的。西周称养国老的大学为“右学”;称养庶老的小学为“左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有“位在廉颇之右”语,引解为“右”是重要、高贵。《史记·汉文帝纪》有“右贤左戚”的记述,裴駰集引韦昭注说:“右犹高,左犹下也”。汉时还把降职称为“左迁”,《史记·周品传》载:“吾极知其左迁。”颜师古注说;“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任为左迁”,当时还有把世家贵族称“右姓”,把第一职务称“右职”时,等等。由此可见,周秦汉都是视“右”为上,视“左”为下的。
秦俑坑中的兵俑,绝大部分的发髻是偏右的,根据秦人“尊右卑左”思想,发髻偏右的俑其身份、地位高于发髻偏左的俑,更高于发髻在后脑的扁髻俑。他们都位在步卒(独立步兵和隶属步兵)队列,应是一级爵公士。
公士在秦俑坑中数量很多,这是秦为“上首功之国”的写照。《史记·鲁仲连列传》说:“秦用商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一次战争有万数人可以计功行赏,得到爵级,秦俑坑中公士数量多也是很自然的。
得到一级爵,就可受到国家赏赐。给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要当官可给五十石俸禄的官,也可用军爵赎买妻子的官奴隶身分,使之成为庶人。有爵与无爵,地位迥然不同,因此,对一个士兵来说,争爵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事。
秦律《传食律》规定: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无)爵者,及下史司御寺府,糲(粝)米一斗,有采(菜)羹,:盐二十二分升二。把二级爵上造,一级爵公士与无爵者在生活标准上划为一个等级,吃糙米、菜羹、还有一点盐,可见得了一、二级爵的战士,在军中待遇也是不高的。
上造:二级爵。师古曰:“造,成也,言有成命于上也。”刘劭曰:“造,成也。古者成士升于司徒曰造士,虽依此名,皆步卒也。”《礼记·王制》曰:“升于司徒者不征于卿,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司徒”是负责管理籍田和征发徒役的地方小官;“不征”是不给其徭役。上述记载说明“上造”取名于“造士”,但造士有一定社会地位,上造虽然是二级爵,还达不到以往造士的等级,在军队中只能充当步卒。
秦俑坑步兵俑中哪些是上造爵位呢?我们从“帻”进行探讨。《后汉书·舆服下》说:“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所以安物……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袙(帻),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独断》说:“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董仲舒《止雨书》说:“执事者皆赤帻”,张末元也说:“武官和武使吏,都常戴专业赤色帻”。上述记载说明:帻是表示贵贱等级的一种标志;是卑贱之人任事时戴的;在军中任事者都戴赤帻;戴帻者已在国家任事,比不戴的人身份、地位高些。
在俑坑兵俑队列中,有许多是戴帻的步卒。这些戴帻步卒,发髻都偏右,位置在轻装士兵俑和免帻士兵俑后,其地位、身份应比发髻偏右的公士爵级俑高。如第一号俑坑中的四、五过洞和九、十过洞中,有数量众多的戴帻俑,帻多为赤色,个别的为黑色。这类俑应是二级爵上造。二级爵的人在秦军中也比较多,正如于豪亮,李均明在《秦简所反映的军事制度》中说的:“(人数)最多的自然是一级的公士,其次是二级的上造”。
簪袅:三级爵。师古曰:“以组带马曰袅。簪袅者,言饰此马也。”刘劭曰:“簪袅,御驷马者。要袅,古之名马也。驾驷马者,其形似簪,故曰簪袅也。”《汉官旧仪》曰:“赐爵三级为簪袅”。这些记载说明,簪袅爵位的人是驾御驷马战车的御手。秦军战车为四马驾驶,每辆车都有御手、车左和车右三人,御手的最低爵位是簪袅。
秦俑一、二、三号坑,估计有战车百余辆,已出土的有二十辆,每辆后边一字排列着御手;车左和车右三个俑。御手俑所着的甲其披膊长及手腕,把臂全部罩住,手上有护手甲。俑的姿势,都是两臂向前平举,双手半握拳,拳心相向,作握辔状。头上多数戴单版长冠,也有不戴冠的。戴单版长冠的应该爵位高于三级簪袅,而秦国爵位规定上却说三级爵簪袅就可充任御手:其原因可能是御车本领难掌握,把簪袅级爵规定成御手的起码爵级,以后建军功升爵而其御手职务不变。
三级爵簪袅以上的人数就相对减少了(6),其待遇要比一、二级爵高。秦律《传食律》规定:“不更以下到谋人(簪袅),稗米一斗,酱半斤,采(菜)羹,刍、稾各半石。”把三级和四级爵划为一个生活标准,他们可以吃到精米、肉酱、菜羹。
不更:四级爵。师古曰:“言不予更卒之事也。”刘劭曰:“不更者为车右,不复与凡更卒同也。”《汉官旧仪》:“主一车驷马。”按照秦国制度,男子长到二十三岁(实际上不到二十三岁),每年在郡县服役一个月,称“更卒”;再给京师服役一年,称“正卒”;又屯边一年,称“戍卒”。不更,是指得到四级爵,就可不在郡县服更卒役。四级爵在秦军中职务是车右,主管一辆战车和拉车的四匹马。
秦俑一号坑中出土有战车,二号坑还出土有战车队,每辆战车都配备有车右。车右就是不更爵位。
刘劭《爵制》:“自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白虎通·爵》:“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荀子·王制》:“霸者富士”,杨倞注:“士,卒伍也。”得了一级至四级爵的人,就算己任事于国家,但地位还都属于士兵,而不是军官。
大夫:五级爵。师古曰:“列位从大夫。”刘劭曰:“大夫者,在车左者也。”又曰:“古者以车战,兵车一乘(包括攻车和守车两辆),步卒七十二人,分翼左右车。大夫在左,御者处中,勇士居右,凡七十五人。”《汉官旧仪》:“赐爵五级为大夫,主一车三十六人。”大夫,已列入军吏之列,是最低的一级军官。他除主领一辆战车外,还要统领隶属于战车的步卒。
跨入军吏行列的人,都戴表示官位的冠。冠是区别官吏等级高低的标志,不同身份的官吏戴不同的冠。秦国皇帝戴通天冠,后妃宫人戴凤钗、冠子,皇太子戴远游冠,百官戴有高山冠、法冠、武冠、**冠、狸皮白首等。武冠,即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秦灭赵后,以此冠赐近臣。
秦俑坑中出土的军吏俑,所戴的冠都属武冠。因其官职不同,所戴的冠也不尽一样。从秦俑坑考古队报导的有关材料看,定为下级军吏俑的,戴的是长冠;定为中级军吏俑的,戴的是双版长冠;定为高级军吏俑的(即所谓将军俑),戴的是鹖冠。(7)
秦俑坑中出土的戴长冠下级军吏俑,多数是车左,或是车右和御手,也有位在步兵队列的。这些戴长冠的俑,应为大夫级爵,其官职是卒长或车长。(8)
官大夫:六级爵,师古曰,“加官,公者,示稍尊也。”《汉宫旧仪》:“赐爵六级为官大夫,官大夫领车马。”
《后汉书·百官一》:“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比六百石。……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侯以领兵。”
军侯是直接领兵的军官,与“官大夫领车马”记载相吻合。《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樊哙)从攻胡陵、方舆,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复东定沛,破泗水守薛西。与司展战砀东,卻敌,斩首十五级,赐爵国大夫(即官大夫)”。樊哙东征西战,才赐官大夫爵,可见得六级爵是不容易的。秦俑坑中的军侯俑,是一级领兵的统领,属中级军吏俑,戴双版长冠,其爵位应为官大夫。
公大夫:七级爵。《汉官旧仪》:“公大夫领行伍兵。”古者军事编制以五人为“伍”,五伍为“行”,“行伍”泛指军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有“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的记载,可见公大夫是主领兵的。
军司马是主领兵的,与“公大夫领行伍兵”记载相符。秦俑一号坑出土的司马俑(10),头戴鹖冠,身穿战袍,乘普通战车。司马俑的爵位应为公大夫。
公大夫可以得到同县令相等的待遇。《西汉会要·职官七》载:万户县令秩禄千石;《后汉书·百官一》载:军司马秩禄比千石。两则记载基本相符,可见军司马与县令是同级官吏。
公乘:八级爵。师古曰:“言其得乘公家之车也。”《汉官旧仪》:赐爵八级为公乘,与国君同车。”爵位到公乘的人,已可乘坐国家配给的车辆,并有资格乘坐与国君同一规格的车辆,可见地位已比较显赫。
秦俑一、二、三号坑出土的战车有四种:一为指挥车,装饰比较华丽,通体髹黑漆,上绘精致的几何形图案,车上有圆形华盖,并悬有钟、鼓。车上有陶俑三个,一为将军(应为校尉或郡尉),一为御手,一为车右。二是副车(佐车),形制与指挥车相同,但车上没有华盖,也没钟、鼓。有陶俑两个,一为御手,一为车右。三是驷乘车,形制与指挥车相同,车上有华盖,但未发现钟、鼓。有陶俑四个,一为御手,一为军吏,其余两个为甲士。四是一般战车,形制与上述各车相同,但没华盖和钟鼓。有陶俑三个,分别为车左、御手和车右。(11)
驷乘车出土的在三号俑坑,是为将军备用的;一般战车在一、二号俑坑出土多辆,是作战用的;指挥车是校尉和郡尉指挥作战时乘用的;副车是校尉和郡尉作战时的备用车。
《后汉书·舆服上》:“戎车,其饰皆如之(即与太皇、太后、皇太子、皇子、公、侯等乘坐的车装饰基本相同)。蕃以矛麾金鼓羽析憧翳,辐胄甲弩之箙。”《汉制度》:“戎,立车,以征伐”。戎车亦叫立车(乘者立而不坐),亦叫战车,是供作战用的。装饰与王子公侯乘用的车相同,但车上另装备有兵器、麾旗、鼓钟等。秦俑出土的指挥车正是这种戎车。指挥车是国家专门配备给校尉、郡尉用的,其装饰与国君乘用的车大体相同,符合“乘公家之车”和“与国君同车”的记载。八级爵位的公乘可以受到校尉、郡尉官职的待遇,那么俑坑中出土的校尉俑和郡尉俑,其爵位应该是公乘。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校尉俑和郡尉俑的前后胸和两肩上都有八个花结(其中一校尉俑为七个花结,应是七级爵公大夫),这不纯系装饰,拟是现代军队中的肩章,表示衔级的。八个花结代表八级爵公乘。
五级爵大夫至九级爵五大夫,属于大夫等,皆为军吏。《汉官旧仪》载:“吏民爵不得过公乘者,得贳与子若同产,然则公乘者,军吏爵之最高者也”。就是说,一般靠夺爵升迁的人,都超不过公乘级爵;公乘是军吏爵中最高爵位。能得公乘以上爵位的,当是有特殊功劳、特殊贡献的人,国家才予特殊对待,赐于高爵。
从秦俑坑出土的陶俑情况看,陶俑中有无爵的小夫直到八级爵公乘,公乘是秦俑中最高爵位,公乘以上的爵位,在已出土的秦俑中不存在。
公乘以上的爵位,有五大夫,是属大夫等的。还有十级爵左庶长、十一级爵右庶长(皆言之众列之长),十二级爵左更、十三级爵中更、十四级爵右更(皆言主领更卒,部其役使),十五级爵少上造、十六级爵大上造(皆言主上造之士),十七级爵驷车庶长(言乘驷马之车而为众长也),十八级爵大庶长等。十级爵左庶长到十八级爵大庶长,凡九级,是属“卿”等的,依九命之义,含有“九卿”的意思。刘劭曰:“左右庶长,即左右偏裨将军也。”这是说,十级爵至十八级爵共九级,都是将军的爵位,属于高爵。秦俑坑已出土的兵俑中本无将军俑,自然也不存在十至十八级的爵位。
关内侯、彻侯(列侯)是侯一等爵。十九级关内侯爵的来历,《晋书·百官表》说:“时六国未平,将帅皆家关中,故以为号。”关内侯的待遇,师古曰:“言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国邑”;《秦会要订补》曰:“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后汉书·百官五》:“关内侯,无土寄食,在所县民租多少,各有户数为即”。说明关内侯虽有侯爵,但无封土,只能收所在县的租税寄食。二十级爵彻侯,师古解释为“言其爵位上通于天子”。彻侯的待遇,《秦会要订补》说:“秦制,乃得食邑”;《后汉书·百官五》:“爵二十等为彻侯,金印紫绶,以赏有功,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彻侯与关内侯不同的是,彻侯可以封土,功大者封县,小者封乡亭。
关内侯与彻侯虽有爵名,但受封者很少。《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始皇遣王翦攻楚,王翦请美田宅甚众,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乃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可见封侯是不容易的。但在秦国,各个时期情况不同,封侯事例也是有的。如孝公二十二年,就封商鞅为彻侯,号商君;始皇时,也封王离、王贲为彻侯。
以上是秦二十级爵的情况。还需说明的是秦的爵禄和官职俸秩的不同之处。按秦国的爵制,每升一级爵,增加爵禄五十石,照此类推,最高爵二十级彻侯,爵禄才仅千石。事实并非如此,许多爵级的爵禄往往超出规定。《西汉会要》关于内职的记载说:“汉兴,因秦之称号,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各有爵位。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倢*(左亻右予)视上卿,比列侯;*娥视中二千石,此关内侯;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充依视千石,比左更;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视四百石,此公乘;五官视三百石;顺常视二百石;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有秩斗食。”
用上述内职的爵禄与规定的爵禄数相比较,可看出实际爵禄额与规定的爵禄额是不一致的,爵位愈高,差距愈大。如五大夫爵超出规定一百五十石,左庶长爵超出三百石,右庶长爵超出二百五十石,左更爵超出四百石,中更爵超出三百五十石,少上造爵超出一千二百五十石,大上造爵超出一千二百石,关内侯爵超出一千零五十石。由此看来,秦国的低级爵(士等)爵禄是按每级五十石计算的,从中级爵(大夫等)开始,即不按每级爵五十石计算,爵位愈高,爵禄级差愈大。
秦国还有一种“加官”制度。所谓“加官”,就是原有官职之外加领其它官衔。秦国的低等爵(士等),大概是官爵不分的,从中等爵(大夫等)开始,就实行“加官”,把官和爵分开。如师古注释官大夫、公大夫为“加官,公者,示稍尊也。”中等爵以上的人,有了爵禄,再加上“加官”后得到的官职俸秋,收入就会大幅度增加。如军侯是六级爵,爵禄是三百石,加官为军侯后,俸禄就可达六百石;司马是七级爵,爵禄是三百五十石;加官为司马后,俸禄可达千石;校尉和郡尉是八级爵,爵禄是四百石,加官为校尉郡尉后,俸禄可达二千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已出土的秦陵兵俑中,有无爵位的战士,更有有爵位的战士和军吏。后脑梳扁髻和发髻偏左的俑是属无爵位的小夫,这些俑数量较少;发髻偏右的俑是一级爵公士;戴帻的俑,是二级爵上造,公士和上造爵级的俑数量较多;御手俑属三级爵簪袅,簪袅以上的爵位数量就相对减少;车右俑为四级爵不更;:车左俑(包括步兵队中戴长冠的俑)为五级爵大夫,戴长冠;军侯俑为六级爵官大夫,戴双版长冠;司马俑为七级爵公大夫,戴鹖冠,乘普通战车;校尉和郡尉俑为八级爵公乘,戴鹖冠,乘装饰华丽、有圆形华盖、配备有钟、鼓的指挥车。八级以上的爵位,在已出土的秦陵兵俑中没有。
注解:
(1)《秦本纪》集解。
(2)《荀子·议兵篇》。
(3)《商君列传》。
(4)《韩非子·初见秦》。
(5)《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四期和1983年第五期。
(6)《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
(7)(11)《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出版社,1983年。
(8)(9)(10)《文博》创刊号《秦陵兵俑衔级试解》。
(原载《文博》1985年第1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