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陵陶俑军服纽扣初探

许卫红


  秦始皇兵马俑雕塑群为秦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可靠资料。研究者的笔触伸向了文化史的许多领域。结合对三号坑南厢房40件陶俑的观察。我想对秦俑军服中纽扣作一初步探讨。
  一
  秦俑一号坑及三号坑出土的武士俑大都在铠甲上设有纽扣,一般出现在铠甲的右肩或胸甲右上角。右上角处的纽扣或上下垂直或向左倾斜。扣合方法,外型不尽相同,原塑造时却都是单模范制后粘接到铠甲上的。(1)铠甲成筒状,右肩部或右胸上角留有开口,便于套穿或卸下时随意开合,而满足这种功能的机巧,便是这种纽扣,已见纽扣形式不尽一致,兹分为二类六式,并予以说明。
  第一类,纽扣有三部分,上、下环形纽带。其制法是:复合线先从皮甲的里部出针,留适当长度,然后从面部再沿原针脚向里进针,形成长环。其中一部分是一亚腰棒形圆别棍,它穿结在一纽带环中形成纽鼻。另一长环则为纽环。按其扣合方法,它们又可分成两型四式。
  I型,上纽鼻下纽环,上穿下扣型。主要是别棍穿过上纽带形成纽鼻,纽鼻从底部穿过下纽环,扣合。
  一式,亚腰圆棍所示方法别在上纽环上形成纽鼻,扣合以后从外表上看是双带勒住别棍。三号坑6,7,8,20等8件俑军服上使用,上部分全长5.2厘米,下部分长5.6厘米。别棍全长约2.4厘米,直径约0.8—1.0厘米,其上束带每股0.5厘米宽。二号坑T12方中也曾出现过此标本,它下纽环缝的位置不在右上角开合处,而是近甲衣中部,右上角的上纽带拉得很长,大约有16厘米,以求和下纽环扣结,形成了很显著的纽扣。
  二式。别棍直接套在纽环上形成鼻,下纽带仍为环。扣合时别棍牵上纽环穿下纽带环,这样亚腰别棍凹进处只箍了一条带。所示拓片。纽长一般不超过8.5厘米,比前普遍小,中部箍带宽1厘米左右。纽全长9厘米,是全坑同类同式中较粗大一例。
  I型两式纽扣扣合方法一样,别棍穿上纽环形成纽鼻的方法不同。其中一式上纽环带应比二式稍长,一式别棍套环带方法比二式直接束勒费环带。
  Ⅱ型。上纽下鼻型,下穿上扣。上纽带为纽,别棍和下纽带形成纽鼻。扣合方法与I型相反。
  一式。见于二号坑T4方中一军吏铠甲以及一号坑T10G5:15俑。铠甲开合处在右肩膀上,设长纽扣。制作,扣合方法与I型一式反对应,外形相似。下纽鼻内还穿有花条带。缀出花结状——它的作用是“在护身甲内置有整块的护板花结状条带用以系结联护板”,(2)亦或就是属于装饰物。不起扣结开合的纽扣作用。
  二式,三号坑南厢房41、13等俑铠甲上出现,形制和I型二式似。扣合方法相反。俑4l号中纽扣全长不足8厘米,纽带中部宽度为l.3厘米。别棍长2.5厘米,束带宽约0.8厘米,形体俊秀纤细。
  第一类纽扣主要包括两组四式。无论哪一具体型式,环带上都有明显的5—6根甚至更多的、大致平行有序的刻痕,每根刻痕大约宽度0.1厘米。说明缝环带的“线”应是几股合成。复股线缝上下纽环带时,技术上要求掌握好上下长度外,还要求其“线”本身要有少量弹性,扣合过程中能被拉长,以扣紧。有的俑环带出针处嵌进甲片很深,就应是纽扣扣合纽带绷的太紧的缘故。推测复合线应是皮类质料的。
  第二类,或者据其突出形状称之为飘带类,分成两型。
  I型。三号坑南厢房中最常见类型。第4、9、15、27等其中8件俑中均出现。使用率达20%。其上纽带首端缀死在甲片上,在适当长度处打结(也有不打结的),端尾捻细钻过中间或偏侧带孔的圆棒后再绾一结,为上纽鼻,余部任其自由垂落。此造型带角扬起,如正在被风吹动飘飘欲飞之状,确乎生动!故可以称之为“飘带”。下为纽环,属于上穿下扣型。28号俑设纽扣,长8.5厘米,上纽带首端宽约1厘米,结疙瘩处较细,有0.7、0.8厘米左右,圆形物长2.2—2.3厘米,直径2.2厘米。纽带较厚,高出甲片0.2厘米左右,较第一类一型的两式都显窄而厚。三号坑中厅御手俑军服上也用此类。
  Ⅱ型。主要指一号坑T2G2:97俑为代表的高等级铠甲的纽扣。(3)T2G297铠甲前后身上部为大片革制成,没有镶缀甲片。开合处在右肩稍下。纽扣的纽部在下皮革边缘缝缀,很短,就象是一圆圈套。上纽带很长,较细,是纽鼻部分,扣合时上纽鼻(带)穿过下纽环后尾端结单向活扣,酷似挽成的花结,花结飘动,为军俑增添了生动活气。这类纽扣扣合的完成直接是上下纽带参予,上穿下环一系就完成了,没借助圆形或亚腰形棍。
  二类纽扣的纽带普遍较窄且厚,尤其是作为鼻的上纽带上极少刻有线痕,整体光洁圆平。三号坑南厢房15号俑纽扣拓片所示,上列的只是在绾结处有两皱纹,应是系结疙瘩时形成的摺皱。纽扣中飘带部分雕造的线条生动,质感较轻、软。翘扬,如风吹飘动之式。推测真物制作原料为纤维织物如布、绢等。
  三号坑南厢房42号俑军服上所用纽扣,形致奇特。加之塑造的不太细,扣合方法看不清楚,但按其形制仍是属于二类I型。全长5.8厘米,其环带首端宽部为0.9厘米左右,交结处最宽,大约有1.3厘米,纽扣垂直于甲片。是三号坑中所见纽扣形体最小的一标本。推想其制作时或上为一带,下为环束棍制鼻,或相反。
  二
  比较两类纽扣,初步得到下列认识:
  除第二类Ⅱ型外,纽扣全是由三部分组成。即上、下环带和别棍。在三号坑所出几种大小一般8厘米左右,一般位于铠甲右上角,也有少数位于右肩膀,这可称为它们的共性。
  两类又有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制作方法不同。第一类先缝出上下纽带环,纽环缝法以上纽环为例:从甲片上缘背部出针,拉出适当长度,回针到并列位置,在甲片背部钉死,形成上环带。第二类一般以上为纽鼻,缝时从甲片背部出针后不再回针,形成条带。带的形状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型式的纽鼻。第一类别棍套纽带。第二类如I型是纽带穿别棍。第一类I型二式和Ⅱ型二式别棍是穿甲扣合时才别上去的,解甲后拆下来。第二类I型卸甲时别棍不拆,Ⅱ型则根本不见用别棍制鼻。
  (2)质料差别。第一类纽扣缝制时除了技术上要求缝的环长度留合适以免太长扣不紧,太短够不着外,还要求纽带本身带有弹性,扣合后彻底绷紧,保证扣合效果以及类似I型二式中的别棍掉不下来。因此它是若干根细皮线复合成的粗线制成。质料即为皮类。
  二类纽扣带不见各型那么多刻痕出现,带子绾结外较首端细,带几条纹痕,给人以束带后形成的摺皱感觉。I型纽鼻提前制好后再缝下部分纽,其长短较容易掌握,退一步讲即使下纽环所留长度不合适,也可以解开别棍孔下已系好的上部带子重新或长或短再系结——其长度是可以变动的。Ⅱ型直接是长纽带穿短圆圈环打单向活结扣合,纽扣松紧也完合靠上纽带控制。这都不要求原制作材料有弹力,而要求其质的轻、软,系的疙瘩紧而不松,带子余部或单向活结能被风吹动飘扬,这样二类纽扣也就只能选择细纤维纺织物为原料了。
  出现在秦俑军服中的纽扣原本是有颜色的,刚出土时纽带一般有粉红、朱红等色。别棍为白色。色彩对比强烈。别棍因其用途要求能承受一定力,要有相当硬度,还要富有装饰性,推测主要是经磨光、钻孔制成的骨器。
  三
  文献中出现“扣”、“釦”字较晚。釦,本意指金砌玉器。在《新唐书·二二〇高丽传》中有句:“王服五彩,以白罗制冠,革带皆金釦,”此中“釦”即纽,扣,以手扣物,同釦。
  那么,秦俑军服上这些复杂多样的纽扣在当时又称作什么,最初是怎么用的,后代是否仍存在呢?
  春秋时期,日常生活服装如禅衣胡服,穿时全要腰系带子。带子有绅带,即丝织带,又叫大带,还有革带。自从“胡服骑射”之后,汉民族革带上也广泛应用带钩来联络首尾,“满堂之坐,视钩各异”,成为当时颇具特色的工艺品。而大带联结情况是怎样的呢?《礼记·玉藻》有“居士绵带,弟子缟带,并纽约用组”之句,记录了大带之制,其《疏》注云:“居士绵带者用绵为带有文也,弟子缟带者用生缟为带有质也,并纽约用组者,并,並也,约谓带之交结处以属其纽,约者谓以物穿纽,约结其带,用组谓天子以下至弟子之等其所纽约之物并用组为之,故云并纽约用组。三寸者谓纽约之组阔三寸也。”这段文字详细解释了大带上“纽约”的制法是:纽,带子交结处,即带首尾,约属于纽的一部分,是物穿纽后形成,两纽一约为一组成套使用,长度3寸。用在带子两头用以联结。这些特点和秦俑军服纽扣有很大相似性。秦俑纽扣三号坑中标本一般长3厘米左右,按秦1寸折现在2.31厘米计算,与古制云“纽约用组三寸”大致相符。骨器就是《疏》中的“物”。所以说秦俑军服上今称之为“纽扣”的当时应为“纽约”。
  后世各代类似的纽扣也还是存在的。例如南北朝皮制马具装上有明显用纽约现象(5)。由六部分组成的马具装分件着于马身以后,依靠各部分上的成组纽扣结成筒或整体。其鸡颈上有纽扣三组之多。身甲纽与荡胸、搭后纽鼻相对应。宋代《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器图》中有五领甲胄和一领马具装图象,再次说明了秦至宋纽扣的情况。所示“步人甲”其身甲是由长方形甲片缝成的整片(不象秦甲成筒套穿),上身有胸甲、背甲。背甲左右背皮子外缘缝有“*”“*”,位置相对,数量相等,当就是北宋铠甲上的纽扣。“*”是纽环,“*”是头端结疙瘩头的纽鼻。
  披膊在颈背联结一体,纽扣系于颈下胸前。同时代的马具装甲有五部分组成,面蔗上运用了一组纽扣,鸡颈为两组。(6)
  元明清时期,纽扣的实例就更多了,霞帔等高级日常服装上都有美观的纽扣。纽扣系结衣襟成为服饰上的新变化。(7)
  秦以后各代利用的纽扣主要特点是抛弃了秦时期长纽环,为短圆圈,不用圆亚腰骨器而是环端系疙瘩头。类似今日仍用的纽绊。和秦俑革服二类Ⅱ型二式纽扣有共同特点,或许说明了二式是纽绊的初型。
  四
  始皇陵秦俑军服中二类六型纽扣是秦服用纽的再现。承春秋发展而来的秦军服存在的这些纽扣最初主要用在绅带上(不排除革带也用的可能),秦铠甲上使之以为扣合的装置,从此它不再是带子独用品,(服饰中一物多用现象不乏,如春秋秦墓中有长不及3厘米,位于人骨架锁骨和胁骨处的小带钩就是革带带钩用到袍服上成了襟钩。(4)此时纽扣主要运用在皮制铠甲上。日常服装多以衿或襟钩连结衽边后用带束腰。
  军服,当然是服装中的一类。秦俑军服中出现的纽扣说明多年来流行的“我国古代服装无扣”是无根据的说法。
  注解:
  (1)秦始皇陵秦俑坑考古队《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陶马制作工艺》,《考古与文物》1980年3期。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上册。
  (3)同上。
  (4)凤翔考古工作站:《凤翔县高庄战国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9期。
  (5)杨泓《中国古代兵器论丛》。
  (6)同上。
  (7)华梅《中国古代服装简史》。
  (原载《文博》1990年第5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