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俑军事丛谈

张文立,李 铨


  秦始皇帝的冥军
  秦始皇帝陵东的兵马俑现在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三个坑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共可出土兵马俑7000余尊(件)和大批战车,这样多的“秦之锐士”包括着秦兵的车、步、骑三个兵种,并且配置着数以万计的各种兵器,是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对这个地下军团的属性,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有认为是送葬的俑群,有认为是纪念碑式的“封”,有认为是守卫京城的宿卫军。
  其实,这三个俑坑包括了秦代军队的各军种和兵种,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各军、兵种的联合军团。也就是说,它是秦始皇帝在冥国给自己安排的冥军。这位有武功而无文治的专制帝王,希望死后进入的地下王国中,仍然拥有强大的、众多的“秦之锐士”,来保卫地下王国的安全。这是秦始皇帝个人的鬼神观念的产物,也是他追求权力的表现。于是空前的气势磅礴的兵马俑军阵,便屯聚在他的陵墓东外城之东。
  秦始皇帝的这种思想并不奇怪。这是古人对阳世和阴界两种不同世界的古老看法。古人要求,“事死如事生,礼也。”就是说,对待死后要象对待生时一样,这才符合礼制。所以,人死后要有殉葬品,古人把冥器也叫阴器。明器的多少、贵践,随生时贫富及社会地位而定。直到现在,有人给死人烧纸钱、纸人、纸马,甚至纸电视、电冰箱等,也是古代陋习的沿续。秦始皇帝便大不同了,他自认为功过三皇五帝,一切求大求多,所谓好大喜功,他对自己的陵墓建筑,大体要求和他生前一样,整个陵园便是一个秦王朝的缩影。地宫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山川,又有宫观百官,意味着在这冥冥之中,他头上仍是秦的蓝天,地下仍是秦的山河,百官中听他的诏令。城外的马厩坑中,有他宫廷的养马;珍兽坑中,有他的皇家园林。铜车马是他出行的銮驾。陵上有飤官及寝殿、便殿等。他在咸阳所有的,在陵园中都有了。
  古代帝王及贵族学做好事比较难,学着劳民伤财却很顺溜。始皇帝此举,启发了许多后代,汉武帝茂陵便有大型兵马俑。咸阳杨家湾汉代周亚夫父子的墓旁有3000小兵马俑,徐州狮子山汉代一个王的墓旁也有数千小兵马俑,甘肃武威东汉一个贵族墓旁也有近百个铜兵马俑,河北的一个北周墓中也有几千小兵俑都是用此作为地下王国的震慑力量。
  秦军的兵种
  我国古代军队的兵种,发展到秦朝可以说大体上已经完备了。秦军的兵种在春秋时已经健全,有车兵、骑兵、步兵。这是陆军,另外,还有水军。以上合起来,秦军的兵种应有二类四种。现在,秦军的水军难见其具体形状(战国铜器上有水陆攻战图,但那不是秦军)。但它的陆军,我们却可以在秦兵马俑三坑中看到实物。
  秦军的车兵,集中在兵马俑一号坑和二号坑。车兵是一辆战车,车上有三名武士,一名驭手,在中间,两边各一名是车士,一名是戎右。戎右即车长。车后并有随车步卒,属车兵编制。战国时随车步卒为72人,秦时从俑坑中看,已增加到80人至110人。他们手执长兵器或弓弩。
  在一号坑的前面,有三排步卒,坑的左右及后面各有一排步卒。它们或穿铠甲,或着战袍,手执剑、弓、戈及矛、铍等。这是一些作战的部队。二号坑的前端有一个小方阵,这里主要是弓箭手。在三号坑中,环卫着64件陶俑,它们是专司保卫司令部的警卫人员。根据文献记载,还应有斥兵,即侦察兵。斥兵应是三五人组成的小分队形式,布置在俑坑前若干米地方。现在还未见到。秦军中又有“小字军”,是年15岁以下者,在俑坑中,可以看到一些没有胡须,稚气很重的少年。这些都是步兵。
  二号坑的北部,便是秦军的骑兵。它们是骑士在前牵着战马。骑士衣着紧束,头戴小皮帽,脚穿长靴。战马背上有鞍(但没有马镫。马镫的出现目前仅见晋代)。骑兵,古代也称奇兵,是专门搞突袭和追逐败兵的部队。所以,要求标准较高,个儿要大,身体健壮。
  秦俑坑实际反映了秦代军队中的编组及功能。前面的弓箭手是专门放箭,用强“火力”压住对方,然后车兵向前推进,车后的步卒随车冲击。骑兵则游戈于兵阵之外,准备着随时出击或奔袭。在这里可以看出,步兵已经形成了一支单独作战的力量了。它摆脱了对车兵的附庸地位,形成了一支独立的兵种。这是古代军事史上的一大进步。这也是古代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对各军兵种的一次重大改革。据说,中国步兵的出现,是公元前541年,晋国魏抒在一次作战中“毁车以为行”,就是把车兵改成了步兵,变成五伍二十五人为一组的小方阵,以适应地形和作战要求。这便是著名的魏抒方阵。它显示了步兵在古代战争中的重大作用。但是,历史发展是缓慢的。三百多年后,到了秦代,步兵虽然独立,但从秦俑坑中看,车兵还是主要兵种。直到汉朝以后,车兵才逐渐消亡,代之以步、骑。
  秦代武将的威仪
  秦兵马俑坑可以出土陶俑七千多件,秦代的雕塑艺人在制作这些陶俑时,参考了秦代军人的形像,同时也把自己的心血熔铸到这群泥塑军人的身上。所以,人们说秦俑七千,栩栩如生,各有性格,各有心思。这些陶俑的性格和表情。大体都与自己的阅历、年龄、身份相吻合。那些士卒,出身贫苦,地位低下,且因秦代暴政的压迫,所以表情中流露出哀怨、戚苦、愁闷和不安的心态,也有些表现出干练、坚决、勇于向前的决心。所以,被国内外的人们视为古代艺术珍品,它们同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塑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可以说是东西交映,各秀一枝。秦俑在许多方面代表了古代东方艺术的特点。但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它同希腊、罗马艺术又有共同的地方。这便是倾全力写实地刻划出人物的性格。在本文图片中的这尊武将俑(也有人称将军俑、军吏俑)便向人充分地展现了秦代高级军吏的威仪。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这类武将,到目前仅有6尊,占已出土陶俑的千分之六不到。它们各有特色,有的面目和善,有儒将之风范;有的沉勇坚毅,表现出指挥若定的气概。这尊武将俑出土于一号坑。它身高1.97米,肩宽55公分,显得身体伟岸,气宇轩昂。他头戴鶡冠。据《后汉书·舆服志》说:武冠,加双鶡尾。鶡是一种鸟,“似雉而大,青色有毛,勇健斗,死乃止”。可见,以鶡冠为武冠,在于激励将士勇敢善战。它的战袍外,有细密的腹甲和背甲、保护着前后的重要部位。它胸前、背后均有三朵缨组,显示着它的身份不同于一般军吏。这好像是现代军队中的肩章一样。他足登翘尖履,上下浑然一体,沉着勇猛。如果再看看它的面部,则不能不佩服艺术工匠们的匠心独运。它面长24公分,面宽22公分,呈“用”字形方面。面部肌肉丰削适度,耳大鼻高,眉棱突起,双目凝视前方。目虽不大,但却给人一种凌厉严峻之感。双唇紧闭,唇上浓浓的八字胡及两腮下的浓须,更增加了他神态的威严。宽阔的前额,丰厚的下巴,显得它睿智和沉雄。他同其他的武将不同的是,双手交于下腹,右手贴于左手背上,作拄剑姿态。整个雕塑形像,完美地统一于一个思想,即塑造出一位坚毅、沉勇、果敢、睿智的秦军高级指挥官的形像。就连露出袖外的那一段滚圆的手臂,也给人以力量的感觉。
  这尊武将俑从形像的刻划,使人能够觉察出它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从而看出它的性格。它不但用雕塑语言告诉人们一位指挥若定的秦代武将的威仪,更在于它调动了雕塑的各种技巧,完美、和谐地提供给后代一个美的形像。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真是美的。”“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于内在的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势和动作……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诚哉斯言。
  秦军的指挥部
  军事指挥部,古代叫幕,也叫莫府,即幕府。
  幕府的主要职能是指挥官发号施令和商议军情的地方。古代由于神学观念较盛,打仗前还要进行祈祷,希望自已的祖先和上帝能帮助他们打胜仗。所以幕府中不但有商议军情的处所,还有祈祷的处所。祈祷,叫战祷,要用牛羊来祭祀的。《左传》记载,晋楚鄢陵之战,楚王登上巢车观望晋军吏合谋(即商议军情),听誓(即誓师)、战祷的状况。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只能从文字上知道它的大略,具体形像则极少见到。
  所幸的是,秦始皇帝陵东三里的兵马俑坑中的三号坑,则具体地向我们显示了古代军事指挥部的形像。这个坑比较小,面积只有520平方米(实际面积仅335平方米),呈倒凹字形,即*形。整个坑中,有一辆战车(后有四名武士)及64件武士陶俑。战车居中,北边过道中除2件陶武士俑面向东外,其余20件分二行面对面站立,过道东端有鹿角及兽骨,这是战祷的场所,南边过道中面对面站立42件陶武士俑。过道东端出土有挂帐幕的门楣。这里应该是召开军事会议的地方。三号坑土中还出土有30件铜殳,这是作为仪仗用的。《诗经》中有“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总的来看,这个坑中武士面对面站立,正如战国兵书《尉缭子》中说的,是内向的,“内向所以顾中也”。即守卫着指挥部的安全。铜殳是主帅的威仪。合谋庭及战祷处是指挥部的主要设施。这一切都符合古代军事指挥部的基本要求。
  不过,在三号坑中没有见到主帅,这里因为,秦时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出兵打仗时,由皇帝发出虎符,任命主帅。秦俑是始皇帝的地下军队,此时全国一统,没有战斗任务,主将还未任命,虎符还操在距这个坑以西三里的秦陵内的始皇帝手中。所以两千年中,秦兵马俑的主帅一直在虚位。
  秦俑三号坑形象地展示了古代军事指挥部的实况。人们早就想一览其风彩,看一看秦军指挥部的秘密,但是,它在发掘后便回填了,以便保护文物,使许多参观者无法尽兴。现在,佳音传来,三号坑已经盖起了庄重雄浑的展览大厅,考古工作者将重新对它进行发掘。不出一、二年,三号坑将以其奇特的面貌呈现在参观者的面前,人们的夙愿便可以实现了。
  秦俑坑的将哪里去了?
  秦俑三个坑可出土七千左有兵俑,这些兵俑的统帅是那一位?却不见下落。三号坑被大家公认是统帅部,也就是说指挥机关。但是三号坑里,仅有一辆战车和六十八名兵俑,没有统帅。这样,这个统帅部(古代叫军幕)就显得主虚位空,引起参观者的不断询问。
  那么,这位统帅是谁?他干什么去了?或者是当时造俑坑的人一时疏忽,忘记了塑造一位统帅吗?不,这正是当时造俑坑的人严格按照当时历史事实安排的结果。
  秦时,部队出兵打仗的统帅叫将。如公元前224年,秦王让王翦为将,使其带兵攻打楚国。公元前222年,秦王让王贲为将,攻打燕国,活捉了燕王喜。这些将对自己所统的部队不是固定的。军队控制在秦王手里,遇到出兵,秦王以虎符作为发兵的信物。虎符是用铜作成虎的形状,中间分开为两半,左边的交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右边的留在中央。调发军队时,由使者持右边的虎符,验合以后便能生效。这种制度在战国、秦、汉比较盛行。现在传世的新郪虎符,是一个卧虎,上面刻着:“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也”。这是说,甲兵之符,右半边在王手中,左半边在新郪。要动用五十人以上兵力,必须同王的符相合,才能用兵,如果是紧急军情,虽然没有能来得及会符,也可以用兵,窃符救赵的故事,便是这种制度的产物。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进兵围攻赵国邯郸。魏国信陵君为了救赵,买通了魏王宠妃如姬,让他偷了兵符,矫命夺了魏将晋鄙所带的十万大军,前往救赵,打败了秦兵,解了邯郸之围。
  秦兵马俑坑是秦国军队的象征。它不是守陵部队,也不是拱卫京师的部队,而是秦国的军队。这支部队的最高统帅是它西边三里外秦陵中的始皇帝。军幕中没有将,说明墓主人还没有任命谁来作将,因为这时全国统一,没有出征任务,军幕中的将只好虚位。这支地下武装,只在随时待命。墓主人在地下已经不像生前那样虎虎有生气了,所以军幕中的将位就虚了二千多年。
  秦军的指挥号令
  古代战争中对军队的指挥号令,历来都很注意,许多兵书中都有记载和要求。《尉缭子·勒卒令》中对这点就说得非常仔细:“金、鼓、铃、旗,四者各有法:鼓之则进,重鼓则击;金之则止,重金则退;铃,传令也;旗,麾之左则左,麾之右则右。”更规定:“鼓失次,诛;喧哗者有诛;不听金、鼓、铃、旗而动者有诛。”金指的是甬钟之类,是停止进攻的号令声。鼓是催发进攻的号令声,所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铃为传达命令的。旗是指挥军队进攻方向的可动标识。《管子》中将金、鼓、旗称作“三官”。这些,在古代文献中有不少记录。留下来的实物则除了近代的外,古代的便比较少了。
  秦代的指挥号令,从兵俑坑中看到一些。按古代的旗,主将有牙旗,各军的旗上面有龙、虎等花纹,以别四方。秦的旗帜多以黑色为底,中间绘花纹。旗多,说明兵多。所以,有些兵家用旗设疑军。公元前209年,秦汉两军相遇于峣关。张良看到秦军还很强大,便在山头多插了些汉军的赤旗,以为疑兵。秦俑坑中的旗看不到了。这大约是因为原来为织物所作,二千年后朽腐而不可见了。而金、鼓都是在战车上发现的。有金、鼓的车大约就是指挥车了。
  金,现在称甬钟,青铜质地,现有2件。高27厘米,上面有蟠螭纹,都在车的前部。原来应是挂在车上的。鼓,发现了二面。原为木质,现在木质已朽,仅留遗迹。从遗迹测出,鼓的直径为70厘米,鼓面直径约53厘米,高12厘米左右,鼓上原有彩绘。鼓的四周有三个铜环,各环间距离相等。看来,是平面系于车上的。这两口铜甬钟和两面鼓,仅是秦兵马俑一号坑东部已发掘的2000平方米面积中发现的。一号坑共14260平方米,如果依此推算,当还有一些金、鼓仍然埋在地下。一号坑中6000多名军队,便是在这些金、鼓指挥号令下行动的。因此,当你站在一号坑的东台上往下看时,便油然隐约的似乎听到阵阵金鼓,声如雷霆,人叫马嘶,展示着一场悲壮雄浑的浩大军容和气势。这便是主持这项工程的人的细致和巧思所在。而这些实物的具体出土位置,则使我们对古代战争中指挥号令的配置,有了形象的具体的了解。
  古代战祷的遗存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迷信思想不但控制着广大人民,也控制着统治者。而且有时统治者受迷信思想的愚弄较之人民还要严重得多。因为他们有财力、人力去进行这些迷信活动,也因为他们拥有权力、财力,又怕失去这些既得利益,终日恐慌不安,只好祈求于上帝,他们干什么事都要求神问上帝祷告于祖先,以求保佑。
  战争是政治的集中表现,也是赢得或失去权力的关键。所以在进行战争中,他们都要祈祷一番,这叫战祷。因为是用占卜来定吉凶,所以也叫卜战。殷代甲骨文中便有许多关于卜战的记载。因此,《周礼》上说:国家有大事,则陈列上帝及四方神祗,进行祈祷,有重要的兴兵活动,太史与太师同车,观测天时(天文星象)以定吉凶。虽然如此,但是作战者总是想取胜的。于是便祈求上帝及先人的保护。
  这种祈祷,一是向上帝祈祷,求得天神的保佑;二是向祖先祈祷,求得祖先的荫庇,《左传》一书中就有许多战祷、卜战的记录。战祷中,要宰杀牛羊,祭祀,同时将血涂到鼓上,以示吉庆,也有鼓励士卒奋斗的用意。然后用鹿骨占卜。战祷的仪式及遗物,现在极难见到,所以1976年发现的秦俑三号坑中出土的关于战祷的文物,便弥足珍贵了。
  秦俑三号坑,学术界认为是秦俑三坑中的指挥机关,古代叫军幕。在三号坑东部的右边(南)是议事的地方,有门楣,帷幕的遗物;左边(北)是战祷的地方,出土有兽骨一堆,鹿角2件。古人战祷,要杀牲畜以祭祀上帝及先人,便留下这堆兽骨,鹿被古代认为最“纯灵之物”,所以用鹿角来占卜成败。三号坑不但以凝重的形像,向观众展示了秦代军队指挥机关的兵力、武器配置情况,还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秦代战祷的实物。它为我们认识和研究秦代文化、信仰和习俗,提供了实物参证。所以说,三号坑虽小,但意义重大。
  三号坑1976年发掘后,为了保护文物又回填了。1989年春开始,考古工作者对三号坑进行了全面发掘,并积极修复。基建部门还在三号坑遗址上建起了覆斗形的凝重的展览大厅。1989年9月27日是国际旅游日,为此,三号坑将于此日正式展出,对外开放。广大观众将一睹秦军指挥部的风姿,看一看战祷的遗物。
  秦代骑兵的英姿
  一般读物中大都把中国古代骑兵的出现归之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实际上秦穆公时已有“畴骑五千”,早于赵武灵王三百多年。秦人祖先善养马,早期又与西北边疆民族杂处,被东方各国以夷狄目之,骑兵早兴,理固其宜。到战国以后,一些游说之士,也向别国夸耀秦国“车千乘,骑万匹”。把骑兵作为一种威慑力量,去恫吓这些国家。
  对秦国的骑兵形像,古藉很少记载,过去也难见到。秦兵马俑出土后,我们尽可一睹秦代骑兵的英姿。
  秦兵马俑二号坑是由步兵、车兵、骑兵三个兵种联合编组的“集团军”。坑中有一部分是“骑兵兵团”。它们四骑一组,并排面东站立,共计骑兵116骑。每骑的姿态是:骑士与战骑(马)并排,站在马的左前方,右手自然下垂,执着马缰。骑士身穿短裾,外套短小铠甲,护着前胸、后背及双肩,腰束革带。足登轻便皮靴,头戴小皮帽。帽两边有带,结于颚下。整个装束轻捷、灵活、潇洒。虽然骑士身高1.80米,身材壮健,但并不显出有一丝的臃肿之态。根据古代兵书《六韬》中对武骑士的要求是:四十以下,身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说明古代对遴选骑士要求是很严格的。俑坑中这些骑士完全符合这种要求。这又说明秦代雕塑艺人深谙这些要求,以严格写实的手法,雕塑出秦代骑士的英姿。它的面部眉梭突起,高鼻。嘴唇紧闭,唇上八字胡丝丝不苟。右手半握,生动地刻划出一位训练有素的骑士的形像和神态。它给人一种临战的气氛,好像随时准备飞身上马,驰骋疆场。
  骑士的坐骑即战骑,雕塑得更为神骏。陶马高1.72米,身长2.03米,双耳短促,尖如剥竹。杜甫写骏马的诗中有句:“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正好用来形容战马的风姿。它腿长、臀圆,胸肌饱满,劲健有力。尾鬃辫成一条大辫,显示出轻捷骏逸之态。马背着鞍,马头带着络头,马缰被执于骑士手中,显得平静而自然,方头大眼,鼻孔圆,口微张,双耳中间飞出一绺鬃毛,双腿直立的静态中又呈现出跃跃欲行的动态。秦人善养马,曾得到周天子的赏识,所以才封于秦。正因为此,他们对马的习性、形态谙熟于心。而著名的相马专家九方皋又是秦人。所以,雕塑家雕出的马,从神态、形像都极为准确,又很生动。不但符合《相马经》中关于马的形态的基本要求,而塑造出了动态中战马的神情。
  骑士鞍马俑是写实的。它反映出秦代骑兵的真实形像、为研究古代军事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写实艺术在这里又得到升华。它并没有刻板地摹写实物,而给实物以生命,使它们有了灵魂和感情。从陶制骑士的面部表情和形像,可以看出他忠于职守、准备应命的心理和神态。从陶马的形态上,可以看出它听命于骑士,处于将要抬蹄奔腾的神态。两件作品在神态和神情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自成系列的秦代兵器
  我国古代的兵器据说是黄帝时代的蚩尤发明的。《世本》上说:“蚩尤制五兵”。其实,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2800年前,古人类便制出了弓箭,这便是山西省朔县峙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石镞。到了秦代,兵器的种类更多了,秦始皇帝陵及它的陪葬坑秦兵马俑坑中发现的兵器就有十多种。这些兵器按它的用途和性质可以分为长兵器(戈、矛、戟、铍),短兵器(剑、弯刀),远射兵器(弓、弩),礼兵器(殳、钺)。这些兵器都是青铜制作的,有少量的是铁质,如秦陵的铁剑及铁铤铜镞。
  剑,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宝剑。在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佩剑。所以秦兵马俑坑及秦陵目前只发现了17把青铜剑及一把铁剑。最长的剑有94厘米,短的也有81厘米。弯刀,也有人称作吴钩。它是头部弯曲的双面有刃的兵器,适于向外格杀和向内勾杀,长65厘米。铍,也叫锬,象短剑,装有长柄,约长3.8米。戈,头部弯曲,装有柄,可以勾杀和左右格杀。矛,是长兵器中常见的直刺兵器。戟,是矛头和戈头组织起来,装上长柄的兵器,既可以刺,也可以勾,长约3米。殳,据说蚩尤发明的殳,战国时有各种形式的。秦俑坑中的殳,是一个圆筒状的头,顶部为三棱锥,最早用于刺杀和打击。在秦陵,集中发现于兵马俑的指挥部,用于仪仗,所谓“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诗经》)。钺,象大斧,它是权威的象征。弓,就是弓和箭,它们同时在一处出土。弓盛在弓弢(弓袋)里,箭在箭箙中。每箙有箭约100枝。弩,是由弓箭发展而来的。在弓上安装弩机,射程远,准确性强,杀伤力大。
  这些兵器在兵马俑坑中的配备,大体是:前锋,左、右翼以弓、弩为主,坑内的主体部队则以戈、矛、剑、戟为主。这就是古代战争中要求的强弓在前,锬戈在后,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的作战原则。另外,在铜车马上还有铜盾,俑坑中应有盾,只是没有发现罢了。
  秦陵的兵器制作精良,工艺水平很高。第一,它有严格的标准,同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相似,一是系列化,二是互换性。整个兵器中同类兵器的部件可以互换,弓箭按系列可分为四种型号。第二,是加工精细。兵器表面经过锉磨,磨纹细密而且均匀。第三,防锈水平高。兵器上大多在表面有十微米厚的铬盐氧化物,可以防锈。所以虽埋在地下二千年,出土后依然锃亮无比。
  秦陵出土的兵器,已构成一个完整的古代兵器的系列,自成体系。它包括了秦和秦以前的所有兵器的类型。对了解古代兵器的形制、军事装备、兵器演变,具有重要价值。这些兵器制作精良。它的加工工艺和防锈技术在世界古代是领先的。在古代,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首先反映在军事上。秦陵的兵器,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科技水平。
  罕见的秦盾
  盾是古代一种防卫兵器。它的使用是武士左手持盾右手执刺杀兵器。敌人的矛、戈或箭矢射来,武士蹲跪在盾后,或用盾格挡,以避锋芒,然后向前进击。所以使有了矛盾这个典故和词汇。又因为前刺的兵器是一种叫戈,而盾在古代也叫干,于是干戈二字也便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盾的出现稍晚于戈、矛,但在殷、周已经有了。武王伐纣时,在牧野誓师。便命令他的士兵“称尔戈,比尔干”。就是举起你们的戈,把盾互相并起来,形成一条进攻中的防卫线。盾出现以后,在古代战争中便经常使用。但是,出土文物中却很少见到。目前,我们可以见到最早的盾,是秦汉时的盾。汉代的盾,在咸阳杨家湾汉兵马俑中发现了410个盾的模型,是木质的,平底,上小下大,大体呈梯形,制作简单,形体很小,高不足10厘米,宽3—4厘米。
  1980年在秦陵发掘出土的秦陵一号铜车马上,发现了秦代的盾。它被放在一号铜车的右輢内侧的盾囊中。经过修复,1988年5月1日才同观众见面。这把铜盾高38厘米,底宽24厘米。它应该是秦代战斗中实用兵器的一半大小。依此折算,那么秦代的盾应该是长约76厘米,宽约48厘米。它完全可以掩护一位武士的。这把铜盾,里外都绘有彩色花纹。它的边沿是一圈勾连的图案花纹,圈内对称地画着以龙纹图案为主的龙、云纹图案。这些图案,分别为白、红、蓝等色,色彩艳丽。并且用颜料堆塑起来,形成浅浮雕的效果,显得沉雄华丽。这样,一方面它的图案同铜车马的图案协调一致;另一方面,究竟是距权贵者近,事事都可以显出帝王的威仪来。
  盾的使用最初在战车上。车上载盾,是为了防卫外来袭击。秦陵铜车马安装在安车前面的戎车(兵车)上。它的任务是保卫安车不受袭击。因此,车上既有进击用的弓弩,还有防卫用的盾牌,集攻防于一身。它形像地体现了秦始皇帝车队的防卫状况,为我们认识古代兵车及帝王銮驾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盾上的花纹和图案则为了解秦代的彩绘艺术、社会高层生活风貌提供了可视性的材料。尤其是在目前发现古代的盾十分稀少的情况下,它的出土就更显得物以稀为贵了。
  漫话秦王剑
  剑,俗名称宝剑,历来是中国武士的象征,即使是女士,也以佩剑为风流雅事。在古代,男子佩剑,也表示成年了。《史记》记赢政十三岁时即秦王位,九年,“王冠,带剑”。算是成年男子了,从此才开始亲政,干出以后的许多惊天动地的事。一柄长剑随身,也便成了始皇帝的基本形象。荆轲刺秦王的时候,也多亏了这柄长剑,才救了他的命。据说,秦始皇帝很喜欢剑,他曾经让人给他打造了两柄剑,并在剑上刻了两个字,名曰“定秦”。一柄随身佩带,一柄埋在观台下。现在,秦皇所佩的剑已随身带入秦陵,而埋在观台下的剑至今未出土,所以谁也没有看到这两柄剑的实物。
  不睹名人剑,至今为遗憾。所幸的是,在秦兵马俑坑中,目前出土了秦代的剑,使我们对秦皇的剑可知道个八九不离十。秦俑坑中出土的数以万计的秦代兵器中,有完整的秦代青铜剑十七柄,其长度为九十厘米以上,最长的长达九十四点八厘米,最短的也有八十一厘米。可见,俗谓“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是没有根据的。出土的铜剑在铸造成形以后,都经过锉磨、抛光等工艺处理,磨纹细密,纹路平行,其光洁度达到九至十华。青铜剑的铜、锡比为三比一。经过测试,其洛氏硬度为HRC二十二至二十四度。剑的表面光洁锃亮,呈青灰色。经过各种手段检测,发现其表面有一层致密的厚约十至十五微米的含铬化物氧化层。含铬量为百分之零点八七至百分之二点二三,而内部不含铬。很明显是经过铬盐氧化处理的,目的在于防锈。用同一方法处理兵器使之防锈的办法,在河北满城汉墓中也有发现,可见不是偶然现象。秦人的这一工艺过程,目前还是个未解之谜。我国古代重伦理而轻科技,致使许多重要科技资料失于保存。秦剑含铬之谜,也就很难索解了。不过,我们清楚地知道,直到二十世纪初,西方才有了镀铬技术的专利。这当然是现代科技方法了。
  秦剑及其他青铜兵器防锈性能好,所以至今仍闪耀着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光芒。由这些出土的青铜剑,也可以想到酣睡在秦陵中的始皇帝的“定秦剑”一定更为精致和豪华。如果将来发掘了秦陵,秦皇剑出土,将会更有一番大的轰动。大家拭目以待吧。
  (原载《陕西工人报》)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