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俑艺术

袁仲一


  自一九七四年以来,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先后发现了一、二、三号兵马俑坑,总面积约二万平方米。经过试掘,三个俑坑计出土身高1.75——2米的陶质武士俑千余件,和真马大小相似的陶质鞍马百余匹,各种青铜兵器近万件。估计三个俑坑内埋藏的武士俑约七千余件,战车一百三十余乘,驾车的陶马五百余匹,骑兵的陶质鞍马百余匹①。人类文明史上这一伟大奇观的发现,世界为之震惊。被誉为秦代雕塑艺术的宝库,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俑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就几个主要问题作点粗浅的评介。
  一 纪念碑式的群塑
  我国的陶塑艺术远在原始社会已经出现,那时多作为器物的附属装饰,到春秋战国之际,随着社会变革和丧葬制度的变化,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从而泥塑和木雕的俑逐渐盛行,秦以前的俑虽然也有许多气韵生动的佳作,但是造型还比较古拙,而且形体小,数量少。秦始皇陵兵马俑则以崭新的姿态翘然而起,塑造了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数千兵马俑群。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形象之逼真,可谓史无前例,开创了我国雕塑史上纪念性大型群雕的先河。
  秦俑群塑以写实为基础,在构图上模拟军阵的编列。一号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4.5——6.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里面埋藏着六千余件兵马俑,组成一个由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军阵前有前锋,后有后卫,左右两侧有翼卫,其步伍之严整,组织之严密,有坚若磐石之感。二号俑坑位于一号俑坑的东端北侧,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里面有兵马俑千余件,是由战车、骑兵、弩兵、步兵等兵种混合编组成一个具有前角后犄的曲尺阵。三号俑坑位于一号俑坑的西端北侧,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里面有战车一乘,武士俑六十八件。武士俑作夹道及沿坑的周壁面相向环列,警卫森严,是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军阵的指挥部(古代称为军幕)。一、二、三号兵马俑坑有机地结合,组成一个庞大的军阵编列体系。它位于秦始皇陵园东门大道的北侧,象征着秦始皇生前驻扎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
  这种模拟军阵的宏大构图,在中国和世界雕塑史上都是无与伦比的。它把两千多年前军阵的编列情况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生动地再现了秦军“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兵强马壮,气势磅礴的阵容。它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秦军的叱咤风云、“横扫六合”、“北却匈奴”、“南平百越”,统一中国的鸿大业绩。
  在构思的处理上,它不是塑造秦军正与敌人英勇格斗的场面,也不是一般常见的车马仪卫的出行,而是捕捉了严阵以待、整装待发这个意境深远博大的时机。七千余件披坚执锐的武士,肃然伫立,斗志昂扬。战车前边的四马已驾,攒蹄欲行,驭手紧握马辔,车上的甲士衣袖绾至肘部,一手握兵,一手按车,头微侧转,似在凝神听令。骑兵的鞍马奋鬃扬尾,骑士俑一手牵缰,一手提弓,跃跃欲战。这一切给人们的强烈印象是“势如彍弩,节如发机”,只要一声令下,就将“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豁”,“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②。因此,在艺术效果上,反而胜过了与敌直接厮杀格斗的场面,它在人们眼前展开了想象丰富的无限辽阔天地。
  秦俑形象的塑造更是别开生面。以往发现的陶俑或木俑,一般高十余厘米,大者也不过几十厘米。但秦俑坑出上的陶俑身高1.8米左右,最高者约2米。所有的俑都略高于当时的秦人,这符合关于要取得和真人等大的艺术效果必须略大于真人的雕塑一般造型规律。陶马身长约2米,通首高1.72米,和真马大小相似。陶俑的服饰、甲衣、发髻等酷似实物,甚至连甲片的编缀方法和发髻梳理的来龙去脉,也交待得十分具体清晰。陶俑手中所持的刀、剑、矛、戈、戟、弓弩等兵器,都是可持之上阵实战用的兵器,俑坑出土的战车,其大小和各部的结构,以及驾车的各种鞍具,都与实物无异。骑兵的鞍马身上雕的鞍鞯,马头上戴的络头、缰索等,都是实物的模写。秦俑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生活,就连俑像一些细微末节的刻划也有据可考,如所有将军俑的额头都有几道皱纹,这与《汉旧仪》中说秦国五大夫以上“次年德为官长将率”的记载相符,反映了秦军用人的标准,再如所有的秦俑均免盔束发,这是文献所说的秦军“**(左足右走)(左足右句)科头、贯颐奋戟”形象的写照。秦俑丰富多彩的形象,似以秦军真实的战士为模特儿,例如那宽额、厚唇、阔腮、淳朴憨厚的形象,似出身于关中的秦卒;那圆脸、尖下巴、神情机敏的形象,似出身于巴蜀的兵卒;那高颧骨,宽厚的耳轮,不大的眼睛,薄薄的眼皮,结实、强悍的形象,又象是陇东人,……秦军的成份主要来源于关中地区的秦人,但亦杂有其他地区人的成份,这点恐是事实。秦俑艺术真实地反映了生活,但又不是生活塑造的典型。秦俑的创作,反映了秦始皇统治时期强大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及新兴地主阶级生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整个陵园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陵园的建筑布局是模拟秦始皇生前宫廷建筑加以总体设计的。它有高大的封土和内外两道城垣。封土下的地宫象征着秦宫,内城象征着宫城,外城象征着京师的外廓城。地宫内“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内城的地面上有寝殿、便殿等大型建筑,地下有象征着车马仪仗的铜车马坑,以及象征着宫苑的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等。外城东边的大门北侧埋藏着兵马俑坑。陵园的规模之大、埋藏之丰富亘古所无。秦始皇生前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时代,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他自以为功盖三皇,德踰五帝,成为千古之一尊,号曰始皇帝,妄图二世、三世以至万世的传下去,这种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心理,和囊括天下为私己之物的贪婪欲念,在陵园建筑和秦俑坑的设计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要把生前的一切都搬入或模拟于地下,使死后的亡灵继续维持至高无上的尊严。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军队起了显著的作用,死后也要用军队保卫亡灵。因而宣扬军威,显示生前的武功,保卫亡灵,崇奉皇帝的威容,当是兵马俑这组大型群塑创作的主题。即其所要表现的主要政治思想内容。
  二 秦俑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
  秦俑雕塑在艺术风格和技巧上都开创了新的境界,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已臻于成熟,形成我国雕塑艺术的民族风格。其主要特征是:
  1.重视“传神”
  秦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善于抓住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着意刻划,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典型。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穿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戴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在面部的刻划上,有的面型修长,一把长须,眉宇凝聚,显得稳健风雅;有的三滴水式的髭须飞卷,目光炯炯,眉如山脊,但又双唇半启,含有笑意,表现了威猛的气质和豁达开朗的性格。额头上的皱纹,似又说明他们是经过战场锤炼的将领。一般战士的神态更是多种多样,有的嘴呶起,胡角翻卷,显得坚定而刚毅;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深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淳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耳凝神,机警聪敏;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都是刻划一个“思”宇,但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年龄不同,神情的刻划亦异。如一号俑坑东南角马前并列的两件武士俑,一个是面庞圆润的小战士,眉宇舒展,带着天真活泼的笑意;一个是额头上有皱纹的老战士,则神情严肃、稳健。
  也有通过一定的动作描写,来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如:二号俑坑东端的《弩兵习战图》,三百余件弩兵俑排成一个方阵,阵表(即四旁)是立式俑,阵心是跪式俑,方阵的左后角并排立着一件将军俑和一件地位略低的武官俑。立式的弩兵俑,左腿前拱,右腿后绷,左臂伸张若扶枝,右臂曲奉若抱儿,绷着嘴,鼓着劲,那严肃认真苦练持弩和发弩动作的神态,逼真生动。跪式俑,左腿蹲曲,右膝着地,身微右倾,双手在身的右边一上一下用力控弓,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右前方,神情机敏、精悍。那甲片随着身子的扭转而流动,鞋子由于脚前掌的着地而折曲,衣纹伴着体形的变化而曲转。这些富有韵律感的线条,烘托着人物的动态,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将军俑双手交垂腹前作拄剑状,昂首挺胸,目光扫视前方。武官俑,右手紧握兵器,左手前挥,似在发令。通过这只手的挥动,把全方阵战士的动作、神情统一起来。这反映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善于处理局部动作和整体的关系,使数百人的思想感情及其动态,组成一个和谐的画面。
  2.艺术的夸张和提炼概括
  秦俑艺术形象之所以富有感染力,给人以明快、深沉雄大的印象,在于它善于抓住关键的部分,运用夸张和提炼概括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人的眉毛看起来好象没有厚度,如照真实的眉骨眉毛塑造,就平和圆润。近看尚可,远看整个面部就成了模糊不清的圆圆的一堆泥巴。而秦俑的塑造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加上了眉毛的厚度,把眉骨塑得有角有棱。这样就把人的面型显示了出来。近看觉得细致,远看面目明快、清晰。一般塑造胡子时,往往使胡子飞起来,立起来,翻卷起来。这种夸张使人并不觉得不真实,反而感到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有的陶俑头发雕饰得高高低低,波浪起伏。这样既使头发的蓬松质感很强,又把人物性格的豁达表现出来。
  陶马的塑造,手法洗炼概括。四肢用大刀阔斧的手法砍削,前圆后方,前直后拱,棱角分明,好似钢铁般的坚硬。前胸用夸张的手法,异常宽阔,肌腱隆突,好似透皮见骨,劲健有力。马的臀部塑得圆润、厚重,肌肉丰满、结实。腰圆,脊部微向下凹,既写实又使形体有节奏感。马头的塑造比较细腻,刀法多变。双颊用大力刮削,使颌骨突出,颌角分明,符合解剖原理。眼皮、鼻翼和上下嘴唇等细部,用阴线雕刻。借助光线的作用,显出高低、明暗,层次丰富,形象逼真。马的牙齿这个较隐蔽的末节,作者也没有放过,并颇费匠心地雕了六颗牙。马生后第二年开始生齿,每年两颗,至八颗称为齐口。六颗牙,标明马正处于年富力强的青壮期。反映作者熟悉生活,观察入微。在技法上毫无琐屑的废笔,笔笔用来刻划马的强健、神骏这个主题。在马的神情方面,作者抓住眼、耳、鼻、口等关键部位,采用夸张概括的手法着意刻划。眼眶高隆,睛如悬铃,灼灼有神;耳坚小而厚,状如斩竹前耸,异常机警;鼻广而方,口裂长,这是力气大、持久性强的千里马的特征。俗话说,“画人难画手,画马难画走,”而秦马的作者通过马的奋鬃扬尾,张口喷鼻的神态刻划,把马的急不可耐、跃跃欲驰的动态表现出来。
  秦俑艺术形象的夸张,是本于真实而不是虚构,提练概括是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加以升华使之典型化。因而形象鲜明、生动。
  3.技法的灵活运用
  秦俑艺术之所以有感人的艺术魅力,与善于运用对比的艺术技巧也是分不开的。如在疏与密的处理上:陶俑的铠甲,刻划得一丝不苟,下身的衣纹却线条简洁;头部的五官及发式刻镂精细,而腿部的处理却简单明快。陶马的躯体单纯,而头部表现神情的部位,连细微的波折也未遗漏。疏与密互相对比,又互相补充,统一于丰富的整体之中,使形象既简洁又串富。简不是粗疏而是删去琐碎的虚饰;繁不是拘于无谓的末节,而是着意刻划对象的性格特征。体现了韩非子所说的“文为质饰”,反对“须饰而论质”③的美学思想,在静与动的关系上:“它突破了军阵题材容易出现的形体呆板的难关,适当解决了动与静、无限与有限的关系。在有限的静态中,给人以静中寓动的印象”④。就整个构图来说,一行行的队伍肃然而立,是静止的,有限的。但通过对战车、骑兵、步卒跃跃欲战的神情刻划,则使人联想到一旦活动起来,则“迅若掣电”,“动若风雷”,气势磅礴。就个体形象来说,马四蹄伫立,是静止的。但那昂首嘶鸣的神态,给人以蓄势欲动,要驰驱辽阔疆场的印象。肃穆静立的武士俑,通过衣角的飘动、发带的飞卷,和昂扬的斗志,则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在统一与变化的处理方面,也很巧妙。例如一列列的战车、骑兵和步卒,步伍严整,整装待发;但二号坑的前端插上个“弩兵习战”的场面,既使整个构图灵活多姿,又不偏离严阵以待的主题。再如,数千武士俑,按各类兵种身着一样的装束,手持一样的兵器,统一于齐整庄严之中。但作者运用艺术手法,使武士的面貌神情各异,发式多变,从而避免了千篇一律。统一中求变化,变而不乱,收到严整与多采相结合的艺术效果。
  秦俑艺术的造型能较成功地把握整体效果,把圆雕、浮雕、线雕有机地结合,运用塑、堆、捏、贴、刻、画等六种民间画工常用的传统技法,来显示立体形象的体、量、形、神、色、质等艺术效果。陶俑的脚、腿用堆塑方法作成粗胎,表面再经刮削,以显示肌骨的劲健多力。躯干用泥条盘筑的堆塑法成型,再用贴、捏、刻等方法来表现衣角的飘动,衣纹的折转,甲衣的径直,以显示铁甲的坚硬和衣服质地的轻软。手的塑法有两种:伸掌者借助于模成型,握拳者主要用捏塑方法,再加以刮削刻画以表现肌肉的厚薄、关节的长短和指甲等细部。头的塑法比较复杂,技艺多变。先借助于模作出头的粗胎,堆塑出后脑勺,贴接上耳朵,捏塑或把模制的发髻贴接于头的右侧,再精工刻画眼、眉、口、胡须等细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从形象的整体来看,大的立体形象用塑、堆的技法作成圆雕,表现形象的体、量、形;立体上的装饰用堆、捏、贴等技法作成浮雕;立体的细部用刻、画的线雕技法,以表现形象的神情、气质。从而使立体形象层次丰富和个性鲜明。说明当时已熟练地掌握了雕塑的各种技法,形成我国民族雕塑的一套传统技巧,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从解剖学的角度看,秦俑形体的比例基本适宜、合度。我们详测了七百余件陶俑,除少数俑外,其各部分的比例与民间画家所说的“行七坐五盘三半”,“一肩挑三头,怀揣两个脸”,“横五眼,竖三停(庭)”,“一个巴掌半个脸”,“三拳一肘”,“头脚一样大”等基本相符。至于细部的刻划也符合解剖学的原理。如手指关节的长短,肌肉的厚薄,脚面内高外低等都合理清晰,眼角内低外高,上眼皮掩下眼皮,眼珠包在眼皮中间,鼻隔、鼻翼、耳轮都交代清楚。立者腿圆。跪者腿扁,笑者嘴角翘起,怒者胡角翻飞……都合情合理。躯干的轮廓线虽然简单,却非常概括有力。
  中国古典雕塑多运用装饰性的手法。秦俑艺术也明显地保持这一传统民族艺术风格,如对陶俑头发的造型和刻划。陶俑的发辫变化很多,但就其发形来说约可分为三类:一是螺旋纹式;二是篦纹式;三是波浪式。除后一种带有夸张的浪漫风格外,前两种装饰性强。如螺旋纹发形:把发梳成一道整齐不紊的凸螺旋纹。旋纹上又加阴线以形成第二层发纹。这是运用线条的粗细、高低和阴阳的变化,而取得艺术效果的装饰手法。篦纹式发形,是用篦状的工具梳成缕缕发丝。线条虽然有交错,但一丝不苟,用以烘托人物生活严肃。另外,象三股发辫、六股发辫、十字形、丁字形、卜字形……等等的发辫盘结法,都具有装饰意味。装饰风味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特征。雕塑艺术是从工艺美术脱胎而来,因而把工艺美术的这一风格沿袭下来,
  4.绘塑结合
  秦俑原来全部是绘彩的,由于经过火烧和自然的破环,今天我们已看不到它那色彩绚丽的全貌。但是绝大部分陶俑和陶马身上仍有颜色的残迹,个别的仍色彩完整如新。颜色的种类有朱红、大红、紫红、粉红、深绿、粉绿、紫蓝、中黄、桔黄、黑、白、赭等。颜色的质地为矿物。施色之前先涂一层胶汁,再敷白色作底,然后绘彩。
  秦俑着色的特点是:第一,色调明快,袍有大红、朱红、紫红、深绿等色;裤有深绿、粉绿、天兰、紫红等;发带都是朱红色;鞋带、行縢带有朱红、粉紫、杏黄等色。陶马通体枣红色,黑鬃、黑尾、白蹄甲。着色总的基调是鲜艳绚丽。《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秦是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此说恐不确。第二,施色的方法运用强烈的对比,如红袍,其领、袖口一般是押深绿或粉绿、粉蓝色的花边,下身着深绿或粉绿色短裤。绿袍,一般押着粉紫、朱红色的花边,下身着天蓝或粉赭、紫红色的短裤。黑色或暗赭色甲片,配着朱红色甲带,白色或粉绿、粉紫、朱红色甲钉。将军俑的服色最绚丽,内穿朱红色中衣,外套暗紫色短褐,披彩色鱼鳞甲。甲的边带以白色作底,上绘红、绿、黄、紫等色的几何形花纹。双肩及胸前、背后各有一朵用甲带扎结的花朵。花朵以杏黄色作底,上绘朱红、粉绿相间的花纹图案。在红色与绿色之间往往用黑色或白色作为补间色勾勒出纹的界域。这种运用大红、大绿对比的设色方法,使整体军阵的气氛显得热烈、威武雄壮。第三,从设色的整体效果来看,上身服色偏艳,下身服色偏暗。鞋及腿部缚的絮衣或扎裹的行縢,多是赭黑。这样显得下部沉重,增强庄重、踏实的力量感,不然就失之轻飘。头上朱红色的发带飞卷,上身为红色或绿色的短褐,配着赭黑色的铠甲,下身为颜色偏暗的裹腿、鞋子。这种轻、艳、庄重的三段式的设色方法,是符合造型艺术规律的,同时把动与静、活泼与庄严有机地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使形象丰富、形体的节奏感强,给人以美的享受。第四,在绘与塑的关系上,作者注意到了二者互相补充、配合后的效果。如眼睛雕得小些,这是为绘彩留下余地。从一个面部颜色保存完整的俑头观察,绘上白睛、黑珠和用黑笔勾画出睫毛后,就变成大大的眼睛,灼灼有神。马嘴的开张和鼻孔塑得略小,但绘上红舌、白齿和肉红色的鼻孔后,就有了鼻孔粗大歙张、张口嘶鸣的艺术效果。这反映作者已掌握绘塑结合的艺术技巧,取得绘塑相得益彰的艺术魅力。
  综上言之,秦俑艺术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浑厚雄大、明快洗练。作者已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艺术技巧,来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塑造人马形体的壮美。在数以千计的武士俑中,虽然也有少数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失调,如有的双臂过短,有的手过大或脚过小等现象,但从整体说来说是成熟的作品,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
  三 秦俑的塑造者
  对于秦俑塑造者,是学术界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在清理和修复陶俑的过程中,在一些不被人们所注意的隐蔽处发现许多刻文和戳记。其中除属于编号的文字外,多为塑造陶俑的工匠名。这些工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来源于宫廷的工匠,二是来源于地方上的工匠。属于第一类者有宫彊、宫得、宫系、宫臧、宫欬、宫颇、宫朝……等等。除宫颇和宫朝两个人名外,其余几个人名均见于秦始皇陵园出土的砖瓦或秦俑坑出土的铺地砖上。二者字体相同,风格一致,证明这些人原来是一批烧造砖瓦的陶工。他们隶属于少府下的主管烧造砖瓦的官署之一——“宫水”统辖,因而每个人的名前均冠一宫字⑤。属于第二类者,目前已发现的有咸阳赐、咸阳午、咸阳危、咸阳衣(又省称为咸衣)、咸阳野(又省称为咸野)、咸阳高、栎阳重、临晋?*(上艹下乖)、安邑……等等。咸阳、栎阳、临晋、安邑等为地名;赐、午、危、衣、野、高、重、*(上艹下乖)等为人名。这些人名前均冠一地名,标明他们是来源于各该地的陶工。
  秦俑的塑造者由于来源不同,因而其造型风格也就产生了一些差别。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宫廷工匠塑造的陶俑,大都形体魁悟,强壮多力,神态威武,是虎贲之士的形象。地方陶工塑造的陶俑,多形体清秀,具有曲线的韵律,和前者劲健、笔直的线条适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宫廷工匠塑造的俑头,多为方形或圆形面庞,五官粗犷,大八字胡,发型多为篦纹形,装饰意味较浓。地方工匠塑造的俑头,面型多样,除方形和圆形外,还有目字形、申字形、由字形等等。胡须和发型变化多端。
  第三,在人物气质的刻划方面。宫廷工匠塑造的形象,有的显得力大无比,勇冠三军;有的刚毅、肃穆;有的精神抖擞,英姿勃勃。地方工匠塑造的陶俑形象,性格多样,气度不一。有的刚毅勇武,有的性格憨厚、质朴,有的伶俐机敏,有的带着天真的稚气,还有个别的几件显得容颜不展,心情抑郁。
  第四,在技艺方面。宫廷工匠的技法比较熟练,造型准确,风格严谨,一丝不苟。地方工匠塑造的形象,虽然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些作品水平不高。尤其是躯干部分的塑造和前者比较起来较为粗疏,有的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失调。
  另外,在陶色、陶质方面。宫廷工匠焙烧的陶俑多为青灰色,火候匀,质地比较坚硬,证明其焙烧技术水平较高。地方工匠焙烧的陶俑,除青灰色和质地坚硬者外,还有外黑内红、质地松软者,证明焙烧的技艺水平高低不一。
  总之,宫廷和地方工匠的作品相较,前者的艺术风格谨严,塑造的多是虎贲锐士的形象;后者的艺术风格相对说来较为清新,塑造的形象多彩多姿。前者的技艺水平较高;后者的技艺水平参差不一。
  来源于宫廷和各地的工匠,都属于社会的下层。其身份有自由工匠,也有工奴。他们被征调来从事秦俑的制作。这种制作是受统治阶级的意志支配,按照统治者的设计意图;要再现秦军英勇善战、气势磅礴的宏伟景象。但是艺术毕竟不同于其他产品可以按照严格的规格标准制作。它要通过工匠的形象思维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由于各个工匠生活经历不同,对生活体验的差异,表现能力的高低,以及师承关系的不同等等因素,因而在同样的主题、同样的题材下,会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宫廷的工匠通过耳闻目睹,他们对守卫宫阙的力士形象比较熟悉,很自然地会被选取为塑造秦军战士的模特儿。因而塑造出来的战士形象,就象守卫宫阙当值的卫士一样,立如铁塔,气势昂然。再者,宫廷陶工由于集中在一起共同从事生产劳动,在技艺上互相影响,加上官府手工业管理的严格,就形成了他们共同的风格和艺术技巧。来源于各地区的陶工,他们日常所接触的是各种不同体形、不同面容、不同性格的社会群众。这些群众在战时即被征入伍,战事结束即回家生产。他们是秦军的主要来源,因而很自然地会被作为塑造秦军的模特儿。地方匠师较宫廷匠师所摄取的人物形象更广阔,更富有社会性,塑造的形象更丰富多姿。再者各地区的工匠之间,来源不同,师承关系不同,技艺水平不一,因而艺术风格和技巧不会象宫廷工匠那样整齐划一。这是产生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
  陶俑身上署有陶工名字的原意,是统治者为了便于考核工匠制作陶俑的数量和质量,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但却留下了一大批出身于社会下层的艺术匠师的大名,每件陶俑、陶马身上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他们是秦俑艺术的创造者。目前已发现的陶工名五十余个,这些人都是有一定技艺的工师。他们每人还都统帅一大批没有留下名字的陶工。这是一支上千人的艺术创作队伍。在中国和世界雕塑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一次伟大的集体创作。他们的名字将在人类古代文明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四 秦俑艺术产生的社会条件
  秦俑艺术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它有优厚的物质基础。秦朝结束了西周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它把全国划分为郡县,郡守县令由中央直接控制。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中国开始成为伟大的统一国家。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促使全国的物力、财力的集中。在这种优厚的经济基础上,秦始皇进行大规模的宫殿建筑和陵园建筑。其气魄追求上扼天穹,下压黎庶,以尊崇皇帝的威严,满足其贪卑的私欲。秦俑艺术正是在这样一种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要求下产生的。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书信中说:“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⑥秦俑艺术的出现也符合这一规律。
  第二,它有一定的艺术基础,我国陶塑的起源很早,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小型雕塑品,河姆渡遗址发现了陶人头像。殷墟发现有陶男女奴隶形象,山东临淄一春秋晚期墓中曾出土几件小型陶舞女俑,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等地的战国墓内都出土过陶俑。至于木俑各地发现更多。这些陶俑虽然形体小,但其神情、姿态已颇生动,都是秦俑艺术的前驱。
  从题材方面讲,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河南山彪镇和成都百花坛出土的四件《水陆攻战纹铜壶》,和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有一脉相通之处,都是以军事为题材,把战争作为英雄业绩来讴歌。从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方面来看,秦俑艺术发展的来龙去脉也是清晰的。如重视“传神”,着重人物面部表情刻划的民族艺术传统,远在原始社会时已萌其端,如河姆渡的人头像,扶风姜西村出土的一陶盆口沿下堆塑的人面像,秦安大地湾出土的陶瓶口部捏塑的一青年女头像,天水蔡家坪出土的一具人面陶塑等,都把刻划面部神情作为人物形象表现的重点。春秋战国时一些刻划人物心理特征的优秀作品更多。绘塑结合的艺术传统,最早的实例有临洮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人头形盖状物。战国的木俑在立体造型的基础上绘彩的风气已经盛行。尤其是战国开始雕塑艺术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后,随着春秋末年奴隶制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艺术风格为之一变,直接反映现实生活,注意作品性格的鲜明、形体的优美和构图形式的和谐。这对秦俑艺术都有巨大的影响。秦俑艺术是综合继承了以往的成果而创造出来的。可以说是以往雕塑艺术优良传统的总结,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把我国雕塑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标志着我国民族雕塑艺术走向成熟的阶段,成为我国古典雕塑艺术的一颗明珠。
  第三,有一批优秀的陶塑人才。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什么地方有优秀的战士和优秀的手工业者,他们就一定是优秀的画家和雕刻家。”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秦代数千年的岁月中,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对陶器的成型、雕饰、烧造已积累丰富的经验。秦代砖瓦、陶器的形体之大,造型之准确,技艺之高,都超越前代。尤其是瓦当和空心上的动物纹图案,象奔鹿、子母鹿、卧鹿、双獾、立马、飞鸟、盘龙、立凤等等,姿态优美,气韵生动,构图自然活泼,说明秦代已有一批技艺精湛的陶工,制陶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秦俑的塑造者正是这样一批经验丰富和有创造才能的陶工。他们对出身于社会下层的战士是熟悉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他们能够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秦军艺术形象。
  充裕的物质条件,一定的艺术基础,和一批技艺熟练的人才,这是培育秦俑艺术之花的优厚土壤。
  (本文是在《秦俑艺术初探》一文(载《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的基础上,进行较多的修改、补充而成。——笔者)
  ①参见秦俑考古队《临潼县秦俑坑试掘第一号简报》,《文物》1975年第11期;《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5期;《秦始皇陵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文物》1979年第12期。
  ②《孙子兵法》。
  ③《韩非子·解老》。
  ④闻枚言《秦俑艺术》,《文物》1975年第11期。
  ⑤参见袁仲一、程学华《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文》,《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474页。
  ⑦《没有地址的信》第145页。
  (原载《艺术论丛》第三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