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雕塑艺术的明珠——秦始皇陵兵马俑艺术特色分析
刘凤君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震动了全世界,其研究领域已从考古学拓展到史学、美学、军事和自然科学领域。但目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的范围之内,对秦俑在世界古代雕塑史中所占的地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俑,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也是世界雕塑史中的珍宝。只有把它纳入到世界古代雕塑史的范围内分析研究,才能进一步促进秦俑艺术的研究,才能确立秦俑在世界古代雕塑史中的艺术地位。
秦俑不但众多,而且容貌神态各具特色。原均有彩绘,虽经大火焚烧,颜色大部分已脱落,但仍可见到斑斑残痕。从兵种看,秦俑有车兵、骑兵和步兵三种。车兵包括御手和车士,步兵俑占绝大多数,从职务上分有将军俑、武官俑和武士俑。武士俑可细分为穿战袍的轻装武士俑、铠甲武士俑和跪射、立射武士俑。
各类秦兵俑大都是依据真人塑造的,身高在1.75—1.98米之间,比秦代真人的实际身材略高。按照雕塑艺术的视觉规律,要使人物塑像感到与真人一样高大而又更魁悟之感,塑像必须略大于真人才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说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匠师,就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一艺术技巧。陶马的大小也犹如真马,身长约2米,通首高1.70米,通肩高1.33米。马的造型均昂首张口,双耳尖竖,口宽鼻大,身躯圆浑,前腿似柱,后腿似弓,骨骼粗大有力。欣赏这些陶马,使我们看到了秦代名驹的雄姿。
秦始皇陵兵马俑每个坑位和每件陶俑、陶马,都是按照当时军阵的编组排列。除一、二、三号坑外,在二、三号坑之间还钻探出了一个未完工的四号坑。可能因为公元前209年,周章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到骊山附近,俑坑的工程被迫停工。一号坑是战车与步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分为前锋、后卫、主体和侧翼四部。二号坑是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曲形军阵坑,由四个小阵组成:第一个是弩兵阵,第二个为车阵,第三个是战车、骑兵、步兵结合在一起的长方形阵,第四个是长方形的骑兵阵。第三坑较小,主要出土车马和武土,是个指挥部。古代军队的编制,一般都分为左、中、右三军。秦始皇陵四个兵马俑坑,一号坑可能是右军的阵营,二号坑应是左军的阵营,未完成的四号坑是中军的阵营,三号坑是统帅三军的指挥部,四个俑坑互为联系,组成了一副严密的军事阵形图。
综观秦俑艺术,它造型高大,数量众多,无论从深度和广度的艺境来说,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它是一组配列有序,富于变化而又整齐划一的庞大群塑整体。在秦始皇执政短短的二三十年中,艺术工匠们能塑烧出如此众多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兵马俑,使观者举指称绝。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智慧的艺术奇迹。
在世界古代雕塑史上,可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媲美的雕塑艺术,主要有古埃及,两河流域的亚述、巴比伦,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等国家和地区的雕塑。秦俑和它们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世界古代雕塑史中的特殊地位。
秦俑是当今世界上发现古代最大的陶塑群体。而古埃及、两河流域、希腊、罗马等地是以大理石、青铜为主的雕塑艺术。在这些地区也发现过一些陶塑艺术,如塞维德利出土的公元前六世纪的陶棺,棺盖上塑着并肩倚卧的一对中年夫妇像;维奥的阿黛蜜斯神殿区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纪阿波罗陶像;新巴比伦琉璃彩砖拼镶浮雕人物和动物等。这些陶塑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写实水平,但其数量、体积都不能与秦俑争衡。古埃及、希腊等地,主要采用圆雕、浮雕和青铜雕塑结合的艺术技法;秦俑则是用模制、手塑相结合制坯成型,再经火烧和绘彩等复合工艺塑烧出来的圆雕艺术。秦俑和西方的大理石、青铜雕刻东西映辉,代表了古代雕刻和陶塑艺术的最高水平。
秦俑的塑造工艺十分考究,分析它成熟的塑造技法,对于全面了解它在世界古代雕塑史中所占的特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人俑的制作,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选制黄土,经过淘洗、捣炼和捶打,制出软硬适宜的坯胎。第二步,用模具作出方形足踏的双足。第三步,在双足的后跟上接上双腿。第四步,在双腿的上部包裹泥片作成短裤,待稍阴干后,再在上部覆泥塑成躯干下部的底盘。第五步,在底盘上用泥条盘筑法塑出躯干。第六步,把事先制好的双臂粘接于胸腔两侧相应的位置上。第七步,套合粘接头和双手。头部粗胎的制作比较复杂,需先用模具塑造头型,再在头顶、脑后堆泥塑造发辫、发髻,再粘接上双耳、脖颈。头部粗胎的制作有单模和双模,其中以双模制作者为多。双模是前后粘接在一起,单模主要是制作颜面部分,头型后半部是堆塑上的。第八步,陶俑成型后,再涂上一层细泥,进行刮削、打磨光平,再作局部的精刻细塑。衣服的褶纹、领口和袖头的镶缘用阴线雕表示,铠甲采用凸平雕的作法,也有的是重新贴泥塑成。面部上的五官是着意雕刻的重点,采用堆塑、贴泥、阴线雕等技法,表现出眉、眼、口、胡须的不同情态。
陶马的制作除制作胎坯外,亦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预制陶马的头、颈、躯干、腿、耳、尾等部件。头是左右模制。腿坚硬密度大,说明在制作过程中经过了反复地捶打加压。躯干分为臀、腹、胸三段,每段由三片或四片泥片合成。马的耳朵、尾巴都是捏塑成型。第二步,把预制的部件拼装粘合成马的整体。第三步,在粗胎上涂一层细泥,进行细部的雕饰。马的四肢用大刀刮削,以表现出马的强劲矫健。臀部塑得方圆,又经过磨光打平,以表现出马的雄浑体壮。马的头部多用阴线雕,以表现出马的眼皮、鼻翼、口角等细部的褶纹。
秦兵马俑塑造好后,再入窑焙烧,烧成后,为了表现不同的服色和各种花纹,艺术匠师们还得在兵马俑身上绘彩,才算最后完工。从技术上看,秦俑已熟练地运用了塑、堆、捏、贴、刻、画等民间匠师常用的主法,来显示立体形像的体、量、形、神、色、质等艺术效果。表明秦俑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陶塑组合群体,而且它的塑烧艺术水平,在世界古代雕塑史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如果说古埃及、两河流域、希腊、罗马的石雕像是世界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那么秦俑则是世界古代陶塑艺术的明珠。
雕塑内容方面,秦俑和西方的雕塑也存在着很大区别。古埃及和两河流域主要是雕塑国王、妃子、将相、武士、奴仆和猛兽;希腊、罗马主要表现国王、将相、运动家和人格化了的神祗。秦俑塑造的则是武官、士兵与战马的形像。
秦俑的表现方式也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雕塑艺术不同。后者的立体像以个体造像为主,也出现一些组合雕塑。如古埃及陵墓中围绕着国王、王妃的雕像而设置的官吏和奴仆像;希腊化时期(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群像雕刻名作——拉奥孔,金字塔式的构图使拉奥孔父子三人稳定在一组整体雕像中,人物随蛇的缠绕而变,他们都在痛苦地挣扎,而又互相呼应,组成了一个变化丰富的整体。他们和秦俑相比,无论从数量还是组合的构图上,都不能与之相伯仲。秦俑分别放在三个坑内,每坑都按一定的军队编制排列。三坑共有陶马600多匹,兵俑7000余件,他们互相呼应,组成一组世界古代雕塑史上最大的雕群体,浩浩荡荡,平中变幻,严密而整齐,为西方古代雕塑艺术所望尘莫及。许多外国观赏者,把秦俑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兵团”,是非常名符其实的。它不仅是强大无敌的秦国军队的缩影,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取得辉煌成绩的见证。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到秦始皇时已拥有骑万匹,车千乘,步兵百余万,并借助于雄厚的财力和物力,对东方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统一战争。
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始,迄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势,灭掉了六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的国家。李白诗曾赞扬秦的统一战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百万秦军在秦始皇统一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宣扬战绩,显示“千古一帝”的无上权威,雕塑了7000余件兵马俑用以随葬。它的伟大艺术成就在于它是通过百万雄师的缩影,体现了一种大型整体和谐的美,一种气势磅礴的壮美,一种崇高肃穆而又伟大的美,这种美是世界上任何雕塑都不能比拟的。
在艺术特色上,秦俑和西方的雕塑也有很明显的不同。古埃及雕像由受奴隶制的严重约束,一般都比较疆板,多采用千篇一律的“多面造型”,它所体现的是国王的威严和永恒的观念。两河流域受古埃及雕塑艺术的影响较大,而希腊、罗马则注重人体的解剖比例,体形的扭动和肌肉的起伏变化,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裸体雕塑像是非常流行的造型艺术,它所表现的是一种韵律的“标准美”。秦俑不像古埃及、两河流域雕刻作品那样奔放,而是衣冠楚楚,感情比较内向含蓄,主要通过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风格质朴浑厚,内在的力量象大海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
秦俑的构思也有独到之处,不像古埃及的雕像多威严直立或高座,也不像希腊巴底隆神庙浮雕带中的出行队伍场面,更不像希腊化时期《众神与巨人》所表现的厮杀和挣扎,它没有选取两军白刃格斗的场面,而是捕捉了三军跃跃欲战的一瞬间,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样处理意境宏大而深邃,秦军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惊心动魄的战斗情景虽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然而随着想象力的腾飞,一切体会都在欣赏之中。
希腊、罗马的人物雕刻,对人体的表现是完美的,解剖结构无懈可击,但他们的面部表情,不管是喜悦奔放,还是紧张悲痛,多处理成漠然状态,保持雕像庄严与崇高的美感,实现了“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的审美理想。秦更偏重于形的内涵,不求细微末节的忠实,而是抓住关键的部位,运用艺术夸张和提炼概括的技法,塑造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因此,陶俑头部的雕塑非常细腻,五官的刻划尤为精致传神,克服了“千人一面”的毛病。如通过那凝聚在一起的眉毛,紧闭的双唇,表现了人物坚定不拔的信念;舒眉展目,目光平视,表现了人物意志坚定和胸怀坦荡;而双唇微启,眼睛眯起,则刻划了人物发自内心的欢快喜悦;当人们看到那蓬松的络腮胡子,落落大方的面容,就会感到这个人物性格豪爽;那长须飘洒在胸前,泰然自若的神态,烘托出了人物富有涵养和潇洒的风度,……。秦俑重在表现的意境美和希腊罗马雕刻中的形体美,在世界美术史上同样具有永久的魅力。同时,秦俑由于注重形的内涵,在人物的动态和解剖结构上不如希腊罗马人物雕刻丰富准确,这是我们研究秦俑时不应忽视的一点。这种偏重于形似的艺术表现技法,对汉唐雕塑艺术都产生过消极的影响。
秦俑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总代表,自以为“功盖三皇”,“德踰五帝”,成为“千古之一尊”。为此目的,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艺术领域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了防止反秦力量的再起,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销毁后铸成12个大铜人放在秦宫门前,每个铜人重24万斤。据《三辅黄图》“五柞宫”条载,秦始皇陵前原设置两件石麒麟,高一丈三尺(2.99米),以显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秦始皇时造渭桥,施工中因“重不能胜,乃刻石作力士孟贲等像”压胜。秦王朝的宫殿高耸入云,弥山跨谷,复压300余里。秦始皇陵高五十丈,封土周围五里余,整个气氛至高至大,气贯日月,追求的是“上扼天穹,下压黎庶”的艺术效果。秦俑正是在这种政治气氛和审美风尚的条件下塑造出来的。一切都是为了秦始皇武力统一的功业,一切都是为了显示皇权的威严。如果说古埃及雕塑突出的是“尊”即维护奴隶主法老的尊严;希腊、罗马雕塑突出的是“美”,即表现人体的完美;秦俑则突出了“势”即突出秦军“横扫六合”、“北却匈奴”、“南平百越”的排山倒海之势。
秦俑和古埃及、希腊、罗马的雕塑艺术,都有各自的艺术源流,对后来也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古埃及的雕塑和古埃及的文明一样,是“尼罗河的恩赐”,这地区原始时代的艺术和前王朝时代的艺术,已经“奠定埃及古代艺术的基础”①。古代埃及雕塑艺术对中东地区和欧洲的雕塑艺术影响较大,一位中东艺术史研究家曾指出:“埃及和两河流域最先点燃了艺术的火炬,并把它传给中东的其他地区。这火炬一直烛照着古代中东地区,后由波斯人传给古希腊人,从而被带到了西方。西方领受了东方文明和艺术的恩惠。②”希腊雕塑艺术的繁荣,是古埃及、两河流域和整个地中海文化哺育的结果。它所创造的人体美的雕塑美学法则,直接为罗马所继承,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欧洲美术。
秦俑艺术和秦代的其它艺术一样,是中华民族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数千年艺术经验的总结,在统一的封建专制下,这种经验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和提高,升华为史无前例的陶塑群体艺术,使人马造型艺术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美的艺术。秦俑对后来的影响,可从汉唐陵墓雕塑艺术得到证实。中国古代盛行厚葬,商周时期奴隶主阶级普遍随葬青铜礼器、玉器,有的还杀奴隶、活马殉葬。杀殉有一定的规定:“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③春秋战国时废除了杀殉制度,有意识地雕刻木质的“像人”随葬。《韩非子·显学》有“像人百万”之语,证明战国晚期制作像人风气之盛。迄今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墓出土的木俑,虽然数量不多,但足以证明这时已经用“像人”代替活人随葬。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又证明秦代用陶俑随葬的制度已臻于完善。“汉承秦制”,西汉早期某些军功显赫的将相王侯,也使用众多的陶兵马俑随葬。如1965年咸阳杨家湾西汉文景时期墓的11个从葬坑中,随葬陶塑骑兵俑500多件,步兵俑1800多件④;1980年咸阳东郊狼家沟西汉惠安帝安陵第十一号陪葬墓的葬坑中,清理出土武士俑和女侍俑84件⑤;1984年江苏省徐州市东南郊狮子山西麓,发现西汉早期三个埋葬彩绘陶塑兵马俑的从葬坑,现已清理出2000多件陶兵马俑⑥。这几批随葬陶俑和秦俑一样,都是按坑随葬,形体虽然小于秦俑,但造型和技法和秦俑有很多相似之处。“汉俑是吸收秦俑发展起来的”论断,无疑是正确的。
三国降至隋唐,陶俑一直是主要的随葬品,并把俑的多少和内容的不同,作为生前不同等级的重要标志,足见秦俑影响之深远。秦俑对汉唐宋元陵墓地面神道石雕制度产生的影响也不能低估。自秦俑以来,中国陵墓随葬陶俑制度之完善,数量之多,内容之广,世界上无有其匹。秦俑虽然解剖比例不够准确,对后来的雕塑艺术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但它创制的用大型陶塑俑群随葬的制度,在世界古代雕塑史上占有极其光辉的一页。
①[埃及]尼阿玛特、伊斯梅尔、阿拉姆著,朱威烈、郭黎译《中东艺术史》(古代)第16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②同前书,序。
③《墨子·节葬下》。
④《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大批西汉彩绘陶俑》,刊《文物》1966年3期;《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刊《文物》1977年第10期。
⑤《汉安陵的勘查及其陪葬墓中的陶俑》,刊《考古》1981年第5期。
⑥《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第一次发掘简报》,刊《文物》1986年第12期。
(原载《文博》1990年第2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