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艺术笔谈 从比较的角度研究秦俑艺术
王 鹰
自一九七四年秦俑从沉睡了二千多年黑暗中重见光明后,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许多中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美术史论家和雕塑家们从各个方论证和阐述了秦俑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对秦俑在中国雕塑史上的地位、秦俑的艺术手法和程式化的表现形式、秦俑的继承关系作了一定的研究。
但是许多文章都是就秦俑论秦俑。没有把秦俑放在中国雕塑发展史的长河中作纵向比较(即作过这种尝试的,也只是泛泛而谈)。而把秦俑放在世界雕塑史的位置上和古希腊、罗马、印度、埃及雕塑作一比较更是无人问津。只有这种纵横向的交叉比较,才能真正确立秦俑的艺术价值和在中外艺术史中的地位。
希腊雕塑渊源流长,早在公元前5—4世纪,已进入古典盛期。已有了艺术性非常高的作品。出现了米隆、菲底亚斯、坡利克利特等艺术大师。他们的代表作《掷铁饼者》、《雅典娜与马尔斯》、《雅典娜黄金象牙像》等,直到现在还强烈的感染着我们,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到了公元前3世纪雕塑艺术已进入刻划精神世界特征,用形象来揭示人物性格和精神风貌。而同时代的秦俑雕塑刚从战国木俑中走出来,一切都不是很成熟。很多俑比例不协调,动态呆板,人物性格不鲜明不多样。但它有一种质朴美。
希腊雕刻和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是希腊雕塑的主要特征。他们追求人性的完美,表现市民与战士的形象,人的英雄气概。中国封建文化历来压制人性,强调忠君思想。不允许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秦代更是如此。从秦俑来看,大部分俑带有一种朦胧的似是而非的表情,就是这种文化的真实反映。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美。
希腊雕刻很有雕塑感,他们很注意雕塑在空间的动态和人的审美观点。追求人体肌肤在光暗变幻下微塑的起伏,把人的肌肉塑得好象是内在体积的突出。那富有肉感的曲线,细腻的肌肉,宁静的节奏使人感觉那跳动的肌肉,灵活而温暖,真好象是在接吻与爱抚的气氛中塑成。既富有现实美,又有浪漫美,秦俑雕塑继承商、周青铜器的装饰手法。讲求程式化,人物动态的千篇一律。用雕、刻、画、捏、堆、贴和线画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对象的物质和精神特征。追求整体的概括和细部的真实,(在大而平的体积上刻画以精美的细节来丰富整体)。
东西方两种审美意识也导致艺术作品千差万别。古希腊、罗马雕刻追求立体感、空间感和力感是西方雕塑艺术发展的主流。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从十九世纪罗丹、布尔德尔、马约尔与现代的亨利·摩西作品中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东方艺术讲求装饰美、韵味意境,追求主观性。无论是中国传统绘画还是雕塑都是如此。秦俑艺术承前,它继承了商、周青铜器的装饰手法,发展了战国木雕的表现手法。但具体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这就要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和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来具体分析。而启后,它对汉唐以后的雕塑艺术有深刻影响。汉代画像不多运用线画结合的方法,至于雕、塑、捏、堆、贴等手法,则从敦煌、麦积山、龙门石窟中的菩萨、供养人发饰的精雕细刻和服饰上的线彩结合一直到现代民间彩塑、神龛塑像都沿用着。可以说秦俑的雕塑艺术既渊源流长,又承前启后。
秦俑研究要继续深入,就艺术方面而言,必须对秦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表现内容、艺术手法、艺术风格,进行纵的和横的比较,而这种比较又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概括的。这样,秦俑艺术的研究便可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它的深刻内容和蕴含的丰富的美学遗产才能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发展。
(原载《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989年第1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