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陵出土的铜兵器和铜车马的制造工艺

袁仲一,程学华

                                 
  秦代科技发展的情况如何?过去由于资料不足,人们知之甚少。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尤其是秦始皇陵出土的大批实物资料,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拟就秦陵出土的铜兵器和铜车马的制造工艺作点探讨,为秦科技史的研究提供资料。
  一 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兵器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过局部发掘,目前已出土青铜兵器近四万件,兵器的种类有剑、戈、矛、戟、铍、钺、殳、镞、弩机、弯刀等。这些兵器均系铸造成型,再经过锉磨、抛光,刃锋锐利,技艺精湛。制作工艺的详细情况,以剑、镞、铍等兵器为例分述如下:
  秦俑坑共出土青铜剑17柄,剑身呈兰叶形,长83.1—91厘米,最宽处3.65厘米。由剑格处至锋宽度递减,近锋处束腰,锋呈等腰三角形。剑身中部有条纵脊,两纵、两锷。棱脊规整,厚薄相宜,刚柔兼济。经检测其合金的化学成分:铜占76.3%,锡21.38%,铅2.18%,余为微量的稀有金属。这与《考工记》所说的“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剂)”的合金比基本相符,硬度为HRb106,约相当于中炭钢调质后的硬度。
  剑为铸件,再经锉磨、抛光等工艺过程。铸造的性能优良,质地细密,没有砂眼。剑身锉纹垂直于纵轴线,纹理平行没有交错,好象是用简单的机具加工。这在我国的机械研究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剑的表面光洁而泛灰黑色,光洁度∧6—∨8。经激光显微光谱、X光、电子探针、光谱分析等检验,发现表面有一层致密的含铬化合物的氧化层。北京钢铁学院对剑身进行四次电子探针测定,表层铬含量达0.78—2.32%,厚10—15微米。证明剑的表面是进行了铬盐氧化处理,具有防腐抗锈的良好性能。此剑虽埋在地下两千多年,仍然无锈,光亮如新。
  秦俑坑出土铜镞的数量很多。铸造的方法是镞首与铤分铸,即铤为预制件,铸镞首时把铤放在模内接铸成一体。镞首多为等腰三角锥形,平底锐角,身下有托作九边形,托下接圆柱体铤,通长14—17厘米。镞首在殷周时代多为中间起脊有两翼的扁平体,至秦代已发展演变成三棱锥体。它具有导向性能好,穿透能力强,加工容易等优点。秦俑坑出土的铜镞经检测,镞首主面轮廓的正投影,与我国现在使用的半自动步枪弹头的纵截面轮廓比较,其头部的曲线形状极为相似。另外,对镞三个面作放大投影,在JTT560型投影仪上,从放大20倍的投影图测得,同一镞各面轮廓不重叠的误差不大于0.15毫米,它的几何尺寸,符合正态分布。
  镞首的合金成分;锡占11.1%,铅7.7%,锌0.098%,余量为铜。按《考工记》:“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剂)”的记载,显然锡的含量不及此规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镞首中铅的含量较大,铅是重金属中最软的金属。它与锡一样,都有降低青铜熔点,增大强度,提高铜液流动性,改善铸造性能的特点。锡和铅含量的总和,虽然仍达不到“五分其金而锡居二”的配料要求。但从镞首的实际情况看,质地细密,布氏硬度在100度以上,仍符合杀矢穿坚达透的要求。
  镞首的表面,经电子探针的分析结果,铬含量为0.87—2.23%,厚度约10微米。这说明秦俑坑出土的铜镞和剑一样是经过了铬盐氧化处理。为了防止合金锈蚀,增强抗腐能力,用铬酸盐或重铬酸盐处理合金表面,还是近代才使用的技术。德国人在1937年首先研制成功,接着美国于1950年也掌握了这一工艺,他们均以此为专利。而我国远在两千一百多年前的秦代,已从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发明了对青铜器表面作铬盐氧化处理的技术。河北满城西汉初年的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青铜镞,和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剑及镞一样,表面也有一层致密铬化物。说明这一先进工艺在秦汉两代都在应用,这在世界金属工艺史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当时进行铬盐氧化处理的具体方法早已失传,详细工艺流程不知。当然加工手段与近代的方法不同,但其效果一致。这无疑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技史上的卓越贡献,丰富了冶金史的内容。
  秦俑坑出土的青铜铍。形似短剑,长35.2厘米。其制造工艺和青铜剑基本相同。但有一点特别引人瞩目,在许多青铜铍的表面布满了不规则的云气状花纹,异常美观。举世闻名的湖北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铜剑,其表面有规整的斜方格组成的菱花图案,据说花纹的化学成分为硫化物。秦俑坑出土的铜铍的纹饰虽然与勾践剑不同,但加工处理的工艺应与之近似。按照时代顺序,它可能是在越王勾践剑表面花纹图案作法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这种工艺的具体作法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在古代科技史上却是个光辉成就,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二 秦陵二号铜车马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的一座陪葬坑内,发掘清理出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一号铜车马尚未修复,二号铜车马已经修复,恢复了原貌。二号车为双轮、单辕,前驾四匹铜马。车舆的外形好象后世的轿车,平面呈凸字形,分为前后两室。前室是御手居处,内有跪坐的铜御官俑一件,后室四周立有厢板,前有轼,后边留门,左右两侧及前边各有一窗,顶部有龟盖状的拱形篷盖,把前后两室均罩于篷盖之下,二号铜车马通长317厘米,高106.2厘米,车马的大小约相当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车上绘着精致的彩色花纹,并以大量的金银作为装饰,显得华贵堂皇。这种车子古代叫作安车。车上有门窗,开窗则凉爽,闭窗则温暖。俗名又称辒辌车。秦始皇生前出游时坐的就是这种车。
  二号铜车马总重量为1241公斤,由3462个零件部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制件737件,银制件983件。二号铜车马的制作工艺复杂,技术精湛,是研究我国古代科技史的典型资料。
  (一)铸造工艺
  二号车上的铜马、铜俑及车上众多的零件都是铸造成型,
  铜马身长110—114.8厘米,高90.2—93.2厘米,重177—212.97公斤。马体造型准确,比例合宜,神态生动。其合金成分:铜约占90%,锡6—9%,铅0.7—1%,另有微量的稀有金属。马体中空,体腔和腿腔内遗存着泥质范芯,说明是采用不取出范芯的填范法成型。马的四条腿及双耳为预制件,在铸造马的躯干时,把预制件嵌于范模内接铸成一体。从已断折的马腿观察,接茬清晰。而体长1米余,且多曲线,一定是采用多合范法铸成。当时所用外范片数的多少已不可知。内范为泥范,泥质较细,内含细小砂粒,并杂有植物纤维及谷壳等物,以增强铸造时的透气性和机械强度。为了使内外范间保持一定的空腔,采用铜钉支撑。有的支钉的外端在胎壁外清晰可辨。马体铸成后,再加工锉磨,使表面光滑平整。马体的一些细部,如鬃花、鬃毛等采用錾凿雕刻。立鬃的顶部有密集的径约1毫米的圆环纹,是用空心冲冲凿而成。秦陵铜马的生动造型和娴熟的技艺,在我国金属铸造的动物形象中形体最大,是比较成功的佳作。
  二号铜车内出土的铜俑,高51厘米,重51.95公斤。俑的姿态作跪坐形。它身穿长襦,头戴冠,腰际束带佩剑,双臂前举,双手握执马缰,是个驾车的高级御官,俑的造型准确,形象逼真,气韵生动。铸造方法,俑的躯干呈多层曲面,采用多合范法铸成。俑头和手是分别单独铸造的预制件,再接铸于俑的体腔和袖管内。俑头上戴的冠呈双卷尾形,比较复杂,当是用不平的分型范巧妙地分铸后,再接铸于俑头上。俑头上的细部纹样,如上嘴唇浮雕式的两片八字形胡须,镌刻出了缕缕的胡丝。羽状的双眉的眉丝,用錾凿法刻成。发丝的纹路清晰,富有质感,是采用传统的技法铸出。双手的造型特别精致,指节的长短,肌肉的厚薄都合理合度。指甲和指节上的折纹经过刀的整修和刻划,形象真切。
  秦始皇陵出土了许多神韵生动的陶俑,铜俑的形象可与之媲美。它面庞圆润,五官清秀,全神贯注地双手紧握马缰,面颊上流露着喜悦的笑容。把一个忠于职守的高级御官的心情境界,刻划得维妙维肖。表现了当时金属造型技艺水平的高超。
  看到铜俑,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秦王朝时的12金人。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收天下的铜兵器销毁后铸成12个金人,重各34万斤。后来金人被毁,现已不存。秦陵出土的铜俑和当时12金人铸造,表明秦代是一个金属冶铸工艺发展的辉煌时代,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史上的一个奇峰。
  关于车舆的铸造,由于其构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形式各异,因而各零部件的材质成分和铸造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下面就这两个问题分别略作说明如次:
  铜车舆的材质成分:对铜车的主要构件分别取样,送有关单位进行光谱分析和化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铜、锡、铅,还有微量的其他元素,如表所示。
  根据表中所列铜车各构件的主要成分含量,可以看出铸造时是根据不同铸件的各自性能,采用了不同的合金比例,锡青铜的基本特征,含锡量增高,则熔点降低,铸性好,质地细化,气孔减少,硬度增强。反之,则熔点降高,铸器相对变粗,但富有延展性,即韧性增强。再者,还应提到的是铅,它和锡一样具有上述性能;不过熔点更低,更利于铸造液的流动成型,例如表中所列车撑的含锡量最高,因为它要起着承托车身的作用,必然要求要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以便能够承重抗压。再如承托车舆篷盖的支架上的弓和榑,为圆柱体呈弧形,弓径0.7—0.9厘米,长55.7—84.5厘米;榑径0.5—0.7厘米,长约5米。如此细长又有一定的曲度的铸件,铸造时铜液流动成型需要的时间较长,也就是说,铜液的流程长。因此,它必须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强度,不然在篷盖的压力下就会弯曲变形。所以在合金配比上:弓含锡6.47—11.68%,铅1.5—3.76%;榑含锡8.6%;铅2.8%。和车撑的合金成分比较,则锡的含量低得多,铅的含量略有增加,这种配比相对说来是适宜的,因此弓和榑铸件成型较好。其他例证不再一一列举。总之,铜车马各种构件材质化学成分含量的比例关系,充分显示了当时人们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铜、锡、铅等金属的性能;能够根据铸件不同的形体结构和不同用途等特点,而采用不同的合金配比,铸出不同性能的锡青铜铸件。质软富有延展性的锡青铜,多为质地较细,几何样面较规整类的构件;硬度较高的锡青铜,多为宜于抗压;抗弯部位的构件。仅用单一的合金配比是达不到上述要求的。远在秦王朝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在铸造铜器的长期实践中,已总结出一套比较科学的锡青铜合金配比的经验。据成书于战国时的《考工记》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叁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秦代是继承了“六齐”之法,并有较大的发展。秦代虽然没有留下关于这方面的文字资料,但出土的大批兵器和铜车马等实物,弥补了不足,是研究冶金史十分珍贵的资料。
  车舆的铸造工艺:二号铜车由许多零部件组成,零部件有大有小,有的长达246厘米,有的长不足1厘米;有的面积达2平方米余,有的不足1平方厘米;厚薄不一,形状各异。这样众多、复杂构件的制造工艺,经初步观察,它是按照铸件不同的形制和结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铸法。实心体采用外范合模法,空心体,采用外范合模加芯(即内范)法:复杂构件多采用嵌铸法;有的是上述方法的结合使用。例如:车衡,长79厘米,径2—3厘米,为实心体,是采用外范合模法,即双合范铸成。车的辕和轴等一些粗大的构件及局部过厚的构件,为空心体或局部空心体。是采用了内外范,内范不取出包裹在铸体内,即所谓填范法铸成空心体。从辕、轴的断折处观察,内范为泥质,泥质较细,内含麦草似的炭迹。辕和轴的外表经过锉磨,原来的铸痕已不存在,因而外范的情况不详。嵌铸法(又叫接铸法)在秦陵二号铜车马的制造过程中,是用得较多的方法。如车轮,由牙、毂和三十根辐条先分别做成预制件。然后把三十根辐条的一端的榫头分别插进车毂周围相应的卯口内;辐条另一端置于车牙的范模内;最后用铜液浇铸车牙。这样就把牙、辐、毂三者嵌铸成一体。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辐条一端的榫头大,而相应的卯口小,它是怎样插进卯口中的?以理推之,必然要先把车毂加热。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把辐条插入因遇热膨胀变大的车毂的卯口内,冷缩后即把辐牢牢地固着于卯口中。这种插接方法叫作“过盈配合”。目前在中外的金属加工业中仍被广泛地使用。
  秦陵二号铜车的制作,有几个构件的铸造难度较大,即车厢、车篷盖和车板。车厢,由舆底、两輢、车耳、车轓、前后栏板、腰簷围板等部分,浑铸成一体,铸造面积达2.5平方米。它分为上下两层。有直线、平面,还有众多的弧线、曲面;有的为实体,有的部分为空心体。如此巨大、复杂的铸件,要采用多合范,外范合模、外范合模加芯(即内范)等多种手法。这不仅要求范的分型正确,而且要浇口、冒口设置合宜,铜液流动畅达,才能铸出如此完美的铸件。
  车的篷盖呈椭圆状的拱形,长178厘米,最宽处129.5厘米,厚0.1—0.4厘米。如此薄而面积大的拱形体,不是用锻打的方法成型,而是铸成。经仔细观察,没有孔洞,说明铸造是非常成功的。如果制范稍有疏误,浇口、冒口设置不当,铸后必然出现千疮百孔。车窗板有大小两种,一为42X10.1(厘米),一为20X 9(厘米),厚0.12—0.2厘米,镂空成菱花纹图案,状似纱窗。它是用双合范铸成。在一片范的内侧雕出凸起的菱花部位;支钉的数量要多,否则,就不易保持两片模片之间的狭小间距。另外,铜液的温度和流速要控制得当。温度过高流速过快易把模冲毁;温度过低又会造成铜液流动不畅,容易出现孔洞。二号铜车的窗板形体完整,花纹清晰,说明在制范和控制铜液温度方面有一套熟练的技术。正如荀子《强国篇》中所说:“刑(型)范正,金锡柔,工冶巧,火齐得……”。
  远在商周时代,我国的青铜冶铸工艺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一方面继承了前代的技术,并加以新的发展,使我国的青铜铸造工艺提高到新的阶段。
  (二)二号铜车马的组装工艺
  秦陵二号铜车马共有3462个零部件;接口计3780个,其中活性接口3171个,焊接口609个,带纹接口182个。连接组合的方法,采用了焊接、铸接、镶嵌、子母扣接、转轴连接、插接、套接、销钉固定等多种工艺,把众多的零部件组装成一体。
  焊接:如车轼与车厢板的连接。轼长72厘米,宽13.5厘米,轼与厢板之间有一条长72厘米的焊接缝,出土时已从焊缝处裂开。轼的背面沿合缝线附粘着一条不规则的铜液流块,说明是以钢液焊接,在焊接前仍应进行预热,并沿焊缝两侧造型,再浇注铜液才会达到理想的焊接效果。再者,骑着合缝线卡有八枚小铜栓,用以增强轼与厢板之间的拉力,另外,二号铜车马上有一些用铜丝环不与环相套组成的链条,铜丝径0.05—0.1厘米。一个个的链环是由铜丝的两端对接焊成,焊缝不太清晰。这样纤细的铜丝必然要用低温焊接法。但具体工艺及采用什么样的焊剂不明。
  接铸法:二号铜车的辕与衡,衡与轭,辕与轴,辕、轴与车舆等,彼此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接铸法使其连接成为一体。例如辕与衡,是先把衡铸成,再把衡置于辕的范模内,浇铸辕时使二者固接成一体。其他象辕与轴,辕轴与舆等的接铸,都是采用类似的工艺过程。除此以外,还有不同金属件之间的接铸,如马络头上的金当卢、金泡、银泡等构件,下面都有铜托,二者铸接一起。由于二者彼此的熔点不同,接铸起来与同种金属间的接铸相比,要困难一些。
  镶嵌法:二号铜车与车舆的两侧各有一窗,窗上装有活动的窗板。窗一侧的车板为空腹,开窗时,即把窗板推进腹腔内;闭窗时,再把窗板从腹腔中抽出。设计巧妙,开合自如。从破裂处观察,空腹车厢板的做法是:腹腔的内层板是与车一次铸成。腹腔的外层板另外单铸,在外层板的上下两侧各有两个榫头,在与其相应的车厢处各有凹槽。把外层板的榫头镶嵌在凹槽内,严密合缝,组成空腹的夹壁。
  二号铜车的舆底呈上下两层,两层之间中空,其下层是和车舆一次铸成,上层另外单独制作。上层是一块近似正方盘状的大铜板,长85厘米,宽76厘米,四周的折沿高3厘米。将此大铜板反扣嵌入四周的车厢板之间,形成中空的舆底。空腔的四角及中间部位用铜钉支撑,以增强承受力量。
  子母扣连接法:这是用得最广泛的连接方法。如二号铜车上的靷、辔以及马韁等,都是由许多节节组成的链条。相邻的两个节节之间,一作出榫头,一作出卯口。榫头套在卯口内,再贯一活轴使二者连接起来。如此一节一节的都利用这种子母相合的扣接法组成链条。由于榫头和卯口的形状不同,而组成的链条也就各异。有的链条只能上下活动,而不能左右活动;有的链条只能左右活动,而不能上下活动;有的链条可以上下左右自由活动,非常灵活。这是根据链条不同的作用,进行了巧妙地设计和扣接。
  纽环扣接法:如左右骖马的缰索,长204厘米,由三段宽窄不同的链条组成。第一段长67厘米,由30个上面缀着金银泡钉的扁平铜节组成。第二段长36厘米,由30个扁平的金节和银节组成。第三段长101厘米,由80个金银管和一个铜节约组成。第一、二段各个节节之间采用子母扣法连接’第三段是用银质的纽环组成的链条串连。
  活铰连接:二号铜车的后边留门,门上装有门板。门板与门框之间用活铰连接。活铰的形制和今日门窗上安装的活铰(俗名活页)完全相同。借助活铰上转轴的转动,车门可以自由开合。二号铜车前边的一扇窗板和窗楣之间,也用同样的双向活铰连接。秦陵二号兵马俑坑和秦都咸阳宫殿遗址内,除出土有双向活铰外,还有三向活铰。这说明活铰在秦代已得到广泛运用,且有不同的规格。
  插接、套接、铆接等方法,是种简单的机械连接法。例如,车轴插入双轮的毂孔内。为了防止车轮外移从轴上滑脱,在轴端套接上车軎(俗名车挡)。为了防止车軎从轴端滑脱,軎和轴上都有銎,把车辖插入銎内,使軎固着于轴上。插接和套接都有两种,一种是作松动性的配合,如軎套在轴上,辖插在軎的辖銎内等,都是活动的,可以随意取下。另一种插接和套接是把两个构件固定得牢牢的,不能随意活动,如车弓的一端插入盖弓帽内再用销钉固定,车舆前室有一角柱,柱端套一银帽,这些都不是松动性的连接。关于铆接,也是应用得比较广泛的连接方法。例如铜马的肚带上钉有许多金泡钉,泡钉的一端穿过肚带,在肚带的背面用钉端铆住,使其牢固。
  总之,秦始皇陵出土的二号铜车各种构件的连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把3400多个零部件巧妙地组装成一体,形象逼真,和真车无异。《考工记》说:“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相对说来,车的形体结构复杂,制作时难度较大。二号铜车可以说是当时冶金和金属制造的各种各样工艺的综合体,是研究我国古代金属制造史典型的范例。
  秦俑坑出土的大批铜兵器和秦陵二号铜车马精湛的制造工艺,是中国和世界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认真地进行研究和总结,对今天的“四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载《陕西省科学技术史学会论文集》西安交大出版社1986年版)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