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俑坑的保护

单 炜


  秦俑坑的发现、清理发掘是建国以来我国考古事业的重大发现之一。自秦俑博物馆开馆以来,接待了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观众,许多国际友人都为我国劳动人民能在两千多年前创建规模如此之大的兵马俑坑而赞不绝口,但是如何保持它的原貌,使之能够经受时间和自然条件的考验,还需对它做必要的保护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有三方面:炭化遗迹——木质车轮、坑内建筑材料遗迹的保护;出土秦俑所涂颜色的加固;坑内隔梁上所生藓类低等植物的根除。现分述如下:
  一 炭化遗迹的保护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的实践证实,俑坑建成后确被焚烧致使地下建筑塌毁,因此发掘清理后,坑内炭化的木制品比比皆是,其中以木车和建筑材料遗迹尤为重要,通过它们可直观了解秦代交通工具、道路情况以及俑坑地下建筑模式。这些遗迹刚出土时,由于内含水分未大量挥发,眉目尚清晰易辨,给人以完整的固态状之感,如几个车轮的车辋(车牙)、辐条、车轴和地下建筑的立柱、棚木以及它们合卯处均历历在目。然而遗憾的是这些重要而有价值的考古遗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表面粉化失去光泽,甚至疏散剥落,形态上逐渐模糊,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这些炭化遗迹系多孔性结构,车轮遗迹多镶嵌在与俑坑底部连接的黄土层上,建筑材料遗迹则多在隔梁两侧。若对它们采取抽真空、充惰性气体等方法则不易实施,经反复试验,采用涂料渗透加固既经济又简单易行。考虑到这些遗迹与地层相连有一定的湿度,因此用水溶性与醇溶性涂料较合适,相比之下以醇溶更好。另外涂料的分子不宜过大,粘度适当降低,这样能向遗迹的纵深渗透,防止了仅表皮硬化,在气温干热时翘起的弊端。至于涂料的老化期要长,要耐酸、碱、盐腐蚀并保持被加固物原貌等则是首先要满足的条件。
  综合上述诸条件,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苯,过氧化苯甲酰适当加防霉剂、紫外线吸收剂合成制备了文物保护涂料一号和二号。应用这两种涂料先后加固了几个残留车迹和隔梁多处建筑材料遗迹,总面积约二十平方米。经过两年的观察,尚无剥落、粉化、生霉等情况。
  二 秦俑颜色的加固
  秦俑坑的被焚致使秦俑彩绘未能更完好的保留下来,刚出土的秦俑,仅头、躯干、腿部等处的陶片上残留有零星的颜色。其中粉红多施于面及脚面部,以面部保存较为完好,似其代表肤色;大红多施于铠甲武士俑身上,即代表了当时铠甲甲片色泽;浅绿、紫等色多施于俑的短裤、袍衣诸部位,似其表示俑的服饰色泽;黑色成丝状施于头部,显然用以表示头发。仅保留的这些零星色泽,就雄辨的证实在创作时涂有色,经发射光谱、化学分析、红外光谱和X衍射的分析证实这些颜色系由磷酸盐、碳酸盐、金属氧化物等无机矿物组成,通过他们成分结构的分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估计了当时技术发展的水平,并为今后恢复秦俑原面目打下基础。
  颜色涂于黑褐色胶层上,通过化验证实这层胶是树胶,胶层又附于陶器表面。经历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胶层本身已老化,出土环境的突变、空气等诸因素的影响,往往在出土后几小时至几天之内,这层胶便呈卷曲状翘起,最后以粉末状脱落,涂在其上的颜色自然随之而毁,有时又粘在与其接触的土上。
  对于粘在土上的颜色较好保存,用老化期长、渗透性好的涂料喷涂加固即可,它们便与土成为一体保存下来。有时也可用石膏翻模将颜色紧粘在石膏上。
  对残留于陶片的颜色,用涂料渗透加固不易透光胶层,在干燥日晒的情况下,这层胶往往还会翘起,但由于用涂料的作用,颜色与胶之间紧密结合,即使再翘起剥落也呈片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粘合剂将它们粘回去,也可以保护颜色。
  此项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丁一些试验,最早用分子量分别为2000,4000,6000的聚乙二醇配制5—10%的水溶液,用它们以依分子量从低到高在颜色上喷涂数次,效果欠佳。后改用乙醚乳香分别与6000,2000,4000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共聚产物进行加固试验。除此之外,也选用一些水溶、醇溶的丙烯酸类等,颜色经保护后在光照或高温干燥时往往还有胶层脱落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工艺上存在问题,若使这些工作在真空下进行,药用渗透较好,可能效果会更佳一些。另外,一出土就必须加固,否则自行脱落变色,总之,对秦俑色彩的保护,仍在探索阶段。
  三 隔梁藓类植物的根除
  上面所谈两个问题,在文物出土前已酝酿形成,而这里所谈的则是发生在发掘以后出现的。八零年夏秋之间,在已清理的五个方平均长度为15米和30米,宽2.4米,深1.85米的隔梁上面和侧旁长满了绿色、天兰色的藓类植物。这种状况一来有损于展容,二来会破坏隔梁原貌,籍于上述两点,必须根除这些低等值物。
  经西北植物研究所专家鉴定,这些藓类植物有如下几种:
  曲尾藓科,小曲尾藓属,Dacrsneuasp
  丛藓科,扭口藓属的短叶扭口藓以及扭口藓的尖叶变种类。他们共同特点是:具有单细胞,起固定作用的褐色假根,叶片为单细胞层构造,无保护组织,用以进行光合作用和直接吸收大气中水分。夏末秋初,植株止孢子束(孢蕨),束内产生多数单细胞孢子,秋末孢子成熟,散落于土壤或借助风力飘到远方寻找新的适宜它生长的环境,在那里生长繁殖。
  秦俑一号坑大厅的主体部分面积为12000平方米,而跨度这样大的建筑,仅在相距120米的东西两端开了与大厅很不相称的两扇大门,其余没有通风设施,加上夏末秋初正值旅游旺季,由于厅内空气不新鲜,对流差,隔梁又低于平面近两米,比之大厅平面更潮湿、闭塞。又太阳光通过大厅弧形屋顶天窗,光线散射大厅内,紫外线、红外线强度相应减小,这一切都为藓类植物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
  如何根除它们,可采用不同方法,如安装排风设备;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每次可照射从10分到30分钟不等,但上述两法由于大厅跨度太大,工作起来困难很多。最后我们采用喷洒药物和封护隔梁表面土壤的办法取得较好的效果。所用药物系20—23%的氯酸钠;5—7%的石炭酸(苯酚);5—10%的福尔马林溶液。以上这三种药物分别应用可取得同样效果。喷洒后几天,这些原来是绿或天兰色的藓类植物变黄呈粉末状,然后将它们扫除净即可。为彻底根除它们,可用4—7%苛性钠溶液再喷洒一些,使土壤改变成碱性。最后再用加防霉剂的聚醋酸乙烯乳液洒至喷不能渗透为止,这样做的结果,即根除了藓类植物,又加固了隔梁。
  (本文原收入《陕西省博物馆学会会刊》(内部),1985年)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