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陵秦俑史料选辑(秦——清)

张文立,李淑萍辑


  秦刑徒墓地瓦志刻文
  延陵工口
  左司空口
  东武罗
  东武*(遂)
  赣榆歫
  东武居赀上造庆忌
  东武不更所*(上次下月)
  东武东间居赀不更*(左目右鸟)
  东武□契
  博昌去疾
  博昌居此(赀)用里不更余
  杨民居赀大(教)
  杨民居赀公士富
  杨民居赀武德公士契必
  平阴居赀北游公士滕
  平阳驿
  赣榆得
  阑陵居赀便里不更牙
  *(左女右刍)上造姜
  |居|赀□□不更□必
  觜 □ 不更滕
  出土的印记有:
  寺水
  左水
  延陵工□
  左司空□
  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刑徒墓》,《文物》1982年第3期。
  三十五年,……先作前殿阿房,……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九月,葬始皇骊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锢]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世]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关中记》云:始皇陵在骊山。泉本北流,障使东西流。有土无石,取大石于渭(山)[南]山诸山。《括地志》云:秦始皇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十里。
  [唐]张守节《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
  怀王约:入秦无暴掠。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财,罪四也。
  [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上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迴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
  [汉]刘向《谏罢昌陵疏》
  《汉书·楚元王传》
  附《刘向传》
  [秦始皇帝]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游馆,上成山林,为葬埋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
  [汉]贾山《至言》
  《汉书·贾山传》
  ……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树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胁为文字,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头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左脚折,折处有赤如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属筋焉。
  [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三
  [汉高帝十二年十二月]诏曰:秦皇帝、楚隐王、魏安釐王、齐愍王、赵悼襄王,皆绝亡后。其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无忌各五家,令视其冢,复亡其他事。
  [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下
  汉高帝十二年十二月诏曰:秦皇帝、楚隐王[原注:师古曰:陈胜也]魏安釐王、齐愍王、赵悼襄王皆绝亡后,其与秦皇帝守冢二十家。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无忌[原注师古曰:即信陵君也]各五家,令视其冢。复,亡以与他事。
  [清]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前代陵墓》
  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
  [汉]蔡邕《独断》卷下
  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象仪卫耳。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
  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
  [晋]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下
  《汉宫仪》曰: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
  [刘宋]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注
  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说者以为古宗庙前制庙,后制寝,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寝也。《月令》有先荐寝庙。《诗》称“寝庙弈弈”,言相通也。庙以藏主,以四时祭。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荐新物。秦始皇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
  [刘宋]范晔《后汉书·祭祀志》下
  [石]勒及季龙并贪而无礼,既王有十州之地,金帛珠玉及外国珍奇异货不可胜纪,而犹以为不足。曩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邯郸城西石子*上有赵简子墓。至是季龙发之。初得炭,深丈余,次得水,板厚一尺,积板厚八尺,乃及泉。其水清冷非常,作绞车以牛皮囊汲之,月余而水不尽。不可发而止。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
  [南齐]臧荣绪《晋书·载记》七《石季龙》下
  日南之南,有淫泉之浦。言其水浸淫从地而出成渊,故曰“淫泉”。或言此水甘软,男女饮之则淫。其水小处可滥觞褰涉,大处可方舟沿泝,随流曲直。其水激石之声,似人之歌笑,闻者令人淫动,故俗谓之“淫泉”。时有凫雁,色如金,群飞戏于沙濑,罗者得之,乃真金凫也。当秦破骊山之坟,行野者见金凫向南而飞,至淫泉。后宝鼎元年,张善为日南太守,郡民有得金凫以献。张善该博多通,考其年月,即秦始皇墓之金凫也。昔始皇为冢,敛天下*异,生殉工人,倾远方奇宝于冢中,为江海川渎及列山岳之形。以沙棠沉檀为舟楫,金银为凫雁,以琉璃杂宝为龟鱼。又于海中作玉象鲸鱼,衔火珠为星,以代膏烛,光出墓中,精灵之伟也。昔生埋工人于冢内,至被开时皆不死。工人于冢内琢石为龙凤仙人立像,及作碑文辞赞。汉初发此冢,验诸史传,皆无列仙龙凤之制,则知生埋匠人之所作也。后人更写此碑文,而辞多怨酷之言,乃谓“怨碑”。《史记》略而不录。
  [晋]王嘉《拾遗记》卷五
  始皇陵在骊山之北,高数十丈,周迥六七里,今在阴盘县界。此陵虽高大,不足以销六十万人积年之功。其用功力或隐不见。骊山水泉本北流者,陂障使东西流。运取大石于渭北诸山,故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唱,万人钩,金陵余石大如*(土屋)。”其余功力皆如此类。
  [晋]张华《博物志》卷六
  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兰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斩山凿石,下锢三泉,以铜为椁。旁行周迴三十余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以人鱼膏为灯烛,取其不灭者久之。后宫无子者皆使殉葬甚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
  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
  [始皇]陵高一千二百四十尺,内院周五里。俗呼当陵盖以南岭作望峰,言筑陵望此为准。
  [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八
  宋太祖乾德四年十月癸亥诏,历代帝王陵寝太昊以下十六帝各给守陵五,蠲其他役,长吏春秋奉祀。商中宗以下十帝各给三户,岁一享。秦始皇以下十五帝各给二户,三岁一祭。
  [清]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历代帝王陵寝》
  宋太祖开宝三年,奉诏修始皇陵。帝纪九月诏:西京周文、成、康三王,秦始皇,汉高、文、景、武、元、成、哀七帝,后魏孝文,西魏文帝,后周太祖,唐高祖、太宗、中、肃、代、德、顺、文、武、宣、懿、僖、昭十三帝,共二十七陵被盗发者。有司备法服、常服各一袭,具棺椁重葬。所在长吏致祭。临潼奉诏修者秦始皇陵也。
  [清]乾隆《临潼县志·宋修始皇陵》
  [宋太祖开宝三年]甲辰诏:西京、凤翔、雄耀等州,周文、成、康三王,秦始皇,汉高、文、景、武、元、成、哀七帝,后魏孝文,西魏文帝,后周太祖,唐高祖、太宗、中宗、肃宗、代宗、德、顺、文、武、宣、懿、僖、昭诸帝,凡二十七陵,常被盗发者,有司备法服、常服各一袭,具棺椁重葬。所在长吏致祭。
  [元]脱脱《宋史·太祖纪》
  始皇作骊山陵,周回跨阴盘县界,水背陵障使东西流。运大石于渭北渚,民怨之,作《甘泉之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敢流,千人唱,万人讴,金陵余石大如*。《太平御览》。
  澍按:《关中记》云: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一唱,万人相钩,今陵下余石大如*。土屋。与此异,疑此字句有误。又蔡质《汉仪》:李斯治骊山陵,上书云: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扣之空空,如下天状。帝报之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其旁行三百步乃止。《皇览》云:坟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
  [唐]辛氏《三秦记》
  张澍《二酉堂丛书》本
  秦始皇作地市,与死人交易。令曰:生人不得欺死者物,市吏告始皇云:死者凌生人,生人走入市门,斩断马脊,故俗云:秦地有断马脊。《太平御览》。
  澍按:《初学记》引云:骊山始皇陵,始皇作地市,生人与死人交易,市平不得欺死人云。秦王地市有断马利,疑字有误。
  辛氏《三秦记》
  丽山西北有温水,祭则得入,不祭则烂人肉。俗云:始皇与神女游而忤其旨,神女唾之,生疮。始皇怖,谢之。神女为出温泉。后人因浇洗疮。《水经注》。
  澍按:《艺文类聚》引云:骊山西北有温水,祭则得入,不祭则烂人肉。《初学记》引云:以三牲祭之,乃得入,可以去疾消病。又引云:神女为出温泉而洗除。后人因以为验。
  辛氏《三秦记》
  《二酉堂丛书》本
  始皇生时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今石柱见存山上。立祠名曰露台,西有温泉。俗云:始皇与神女戏,不以礼,女唾之,则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后人因洗浴。《太平御览》。
  澍按:《太平寰宇记》、《长安志》引云:始皇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今石柱犹存,山上立祠名露台。与此稍异。
  辛氏《三秦记》
  《二酉堂丛书》本
  秦始皇以金陵有天子气,乃改县名,并掘凿江湖,平诸山阜,处处埋宝物以厌王气。胡综《别传》。
  澍按:胡综《别传》,吴时掘得铜印(一作匣)长二尺七寸,以琉璃为盖,雕镂之,布云母于其上。开之,得一白玉如意,所执处皆刻龙虎及蝉形,时莫能识。大帝以问综。综对云云。其事见《三秦记》此盖是乎,今据补。
  辛氏《三秦记》
  《二酉堂丛书》本
  始皇墓在骊山北,有始皇祠,不斋戒往,即疾风暴雨,人理欲上则杳冥失道。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郡国志·注》。
  澍按:《太平寰宇记》引云:骊山顶有始皇祠,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
  辛氏《三秦记》
  《二酉堂丛书》本
  秦始皇葬骊山,牧羊竖寻羊失火,烧之三月,烟火不绝。《太平御览》。
  辛氏《三秦记》
  《二酉堂丛书》本
  秦始皇葬骊山,起高陵五十丈,下以水银为泉,以明珠为月,中多文贝。《太平御览》。
  [清]张澍《三辅旧事》
  《二酉堂丛书》本
  始皇后葬,用大蚕二十箔。《太平御览》。
  [清]张澍《三辅故事》
  《二酉堂丛书》本
  秦始皇葬骊山,起高陵五十丈,下以水银为泉,以明珠为月,中多文贝。《太平御览》。
  秦始皇葬骊山,明月珠为日月,水银为江海,金银为凫鹤,又刻玉石为松柏。《北堂书钞》。
  澍按:一引江作大,鹤作雁。
  [清]张澍《三辅故事》
  《二酉堂丛书》本
  秦始皇葬骊山,起陵高五十丈,下涸三泉,周回七百步,以明珠为日月,人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箔,四门施徼。奢侈太过。六年之间,为项籍所发,牧羊儿坠羊冢中,燃火求羊,烧其椁藏。《太平御览》、宋敏求《长安志》。
  澍按:《初学记》引:陵作坟,涸作周,步作丈,明下有日字,脂作镫,句下有水银为大海五字,未引金蚕以下数句。
  [清]张澍《三辅故事》
  《二酉堂丛书》本
  佷石在秦始皇陵东南二里,形似龟,初始皇运采此石,将置之骊山,不复动。石崇一丈八尺,周十八步。
  [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八
  骊山,古云骊国,北山多黄金,其南多美玉,曰兰田,故始皇贪而葬焉。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三十七岁,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深极不可入。奏之曰:“丞相斯昧死言: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冶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
  孙楷著、徐复订补《秦会要订补·礼六》
  始皇葬骊山,起陵高五十丈,下锢三泉,周迥七百步。[《御览》五百五十九引潘岳《关中记》曰:陵虽高大,不足以销六十万人积年之功。]
  孙楷著、徐复订补《秦会要订补·礼六》
  始皇冢中,以夜光珠为明,殿悬日月珠,昼夜光明。
  《秦会要订补·礼六》
  秦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十二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并峙。人曰:“此南门阙也”。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高可四丈。昔项羽黄巢皆当发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之中,此特其虚冢。”其言当必有所授也。
  [明]都穆《骊山记》
  《三秦记》:始皇作阁道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今石柱犹存。《三辅黄图》:惠文王作阿房,未成而已,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本纪》:始皇作信宫渭南,道通骊山,杜牧之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语不虚也。
  乾隆《临潼县志·纪事》
  始皇陵西三里,大水冲激成渠,深数丈,土人于其处得石砖数十枚,大者长二尺,宽七寸,厚四寸,小者长一尺,极细致,可作砚,小者尤佳。
  乾隆《临潼县志·补遗》
  贾《志》:秦骊山坟破,行者见金凫向南飞。宝鼎元年,张善为日南太守,郡民有得金凫以献者,善考其年月,即始皇墓金凫。
  乾隆《临潼县志·补遗》
  贾《志》:昔始皇为冢,敛天下奇材异木为棺,倾远方奇宝于冢中,为川渎山岳之形。以沙棠沉檀为舟楫,金银为凫雁,琉璃杂宝为龟鱼,设机舟,自运动盘旋,凫雁龟鱼时出没隐现。又于海中作玉象、鲸鱼,衔火珠为星,以代膏烛。项羽入关,开冢见所埋工匠,皆久而不死,琢石为龙凤仙人,及作碑辞。辨文好事者验诸史传,皆非弊时所有。则知生埋匠者之所作也。后人以其辞多愁苦诅怨之言,因名碑曰《怨碑》
  乾隆《临潼县志·补遗》
  始皇陵咏
  [清]钱维乔
  秦帝扫八极,
  死葬骊山旁。
  横然虎视心,
  久与尘销亡。
  当时役徒七十万,
  尽闢幽房作游观。
  障泉却使东西行,
  下涸三渊地脉断。
  臣斯昧死言:
  筑陵陵已坚,
  凿之不入烧不然,
  陛下居此亿万年。
  海不自流于遐荒,
  日不自悬于扶桑,
  人非元气足驻朽,
  徒葆死骨安能长。
  可怜辒辌夜半发,
  祖龙今年竟不活。
  美人钟鼓散如雨,
  三百离宫唯落月。
  我思嬴政才,
  亦是真英雄。
  利觜啄六国,
  戈甲为之空。
  诚然逆取能顺守,
  何必长城北筑连高穹;
  扶苏不逐付大统,
  蒙恬为将权兵戎;
  纵不能一世二世至万世,
  沛上何有隆准公?
  岂知豺声自尧禹,
  天下箝口不得语。
  独有淳于一博士,
  早识刑威决枝辅。
  咸阳三月劫火吹,
  一朝金凫飞作灰。
  冶铜涂漆竟何力,
  羸羊两角驱之开。
  昔时渭水争挽石,
  今日土花悲蚀碧。
  乃知上古之世不树坟,
  后来达者杨王孙。
  乾隆《临潼县志·艺文》
  始皇陵咏
  [清]袁枚
  生则张良椎之荆轲刀,
  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
  居然一抔尚在临潼郊,
  隆然黄土浮而高。
  祖龙邯郸儿,
  奇货居大宝。
  鸢目而豺声,
  横绝万万古。
  既灭周家八百年,
  更扫三皇五帝如粪土。
  长城一带中华墙,
  金人闪烁青铜光。
  虎视六合内自非,
  天崩地坼何所妨,
  只恐悠悠白日沉扶桑。
  高登泰岱山,
  大呼海船来。
  童男童女三千人,
  寻花采药金银台。
  赭山鞭石鼋鼍走,
  惟有蓬莱宫阙无人开。
  归来不作神仙游,
  转身翻为白骨愁。
  上象三山,
  下涸三泉,
  凿之空空如下天。
  百夫运石千夫春,
  鱼膏蜃炭楄柎封。
  美人如花埋白日,
  黄泉再起阿房宫。
  水银为海捲身泻,
  依然鲍鱼之臭吹腥风。
  骊山之徒一火焚,
  犁耙耱杆来纷纷。
  珠襦玉匣取已尽,
  至今空卧牛羊群。
  乾隆壬申岁五月,
  诏遣牲牢祀百王,
  大官骑马踏冢过。
  不掷天家一柱香。
  乾隆《临潼县志·艺文》
  始皇陵咏
  [清]钱锴
  丽戎之山高崔嵬,
  道旁败石今累累。
  其东五里始皇冢,
  牛羊秋牧眠蒿莱。
  嬴秦苛政及土壤,
  不独黔首罹其灾。
  鲸吞一日冀百世,
  离宫未竟谋泉台。
  刑人徒隶七十万,
  丞相斯实亲督摧。
  上列云汉下川渎,
  人膏鱼烛飞寒灰。
  叩之空空但铜漆,
  复设机弩如警雷。
  骨枯何待工匠泄,
  羡门一闭万鬼哀。
  三泉既穿祚随促,
  函谷忽破重瞳来。
  发以千人运累月,
  阴金阳玉俱成煨。
  苍苍複道倏瓦裂,
  宝物乃是前车危。
  吁嗟沛公约先入,
  何独使羽相烧摧?
  乃知沐猴隆准悉天授,
  不然关中豪杰非楚材。
  乾隆《临潼县志·艺文》
  始皇陵咏
  [清]钱孟钿
  骊山高复高,
  落日霾荒台。
  西风吹白道,
  不见幽宫开。
  秦政昔乱纪,
  寄言镐池君,
  英雄安在哉?
  千人竞呕歌,
  运石清渭隈。
  筑之崇三坟,
  下涸泉水来。
  黄金作天地,
  日月为樽罍,
  银海停不流,
  人膏烛无灰,
  飞蚕三十箔,
  一一红玫瑰。
  知埋几皓齿,
  刑杀如霆雷。
  鲸吞六国尽,
  声色非仙才。
  童女不复还,
  龙战飚轮摧。
  何论万匠衷。
  可怜闭衰草,
  虎视敛寸抔。
  虽令地成市,
  难买青阳回。
  作使天下顷,
  何待长城催。
  楚炬与牧火,
  两炙无遗煨。
  宝玉不在土,
  死增毛骨灾。
  徒闻古丈夫,
  霞举登蓬莱。
  乾隆《临潼县志·艺文》
  始皇陵咏
  [清]崔龙见
  帝者求仙兼黩武,
  秦政雄材开万古。
  荒坏金雁使心哀,
  远梦神山浩无主。
  当时东封北筑城,
  六国侯王尽奴虏。
  刻画篆籀颂功德,
  鞭笞仙灵走风雨。
  美人钟鼓接咸京,
  却从沧海希长生。
  破除封建竟终古,
  崇尚法律徒愚氓。
  焚书销兵两奇绝,
  事虽不久天下惊。
  虎视千年余怒在,
  楚炬西来形势改。
  丹漆幽泉恨渺茫,
  牛羊故陇搜精彩。
  入关竖子一成名,
  异代离宫不相待。
  昭华玉琯商飚吹,
  谁忆地市鱼灯回。
  莲池瀛馆自秋色,
  茂陵刘郎安在哉!
  乾隆《临潼县志·艺文》。
  秦始皇冢
  [清]王士祯
  下锢三泉银作池,
  一朝祻发牧羊儿。
  不知地底连机弩,
  曾设周章百万师?
  乾隆《临潼县志·艺文》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