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两年来的秦俑研究

中国秦俑学研究会秘书处


  一九七四年,春寒料峭时期,秦俑破土而出,惊动中外。旋即,它又迅速登上了研究者的案头。秦俑博物馆于一九八四年召开了第一次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总结了十年来秦俑研究的成果,促进了秦俑研究的深入。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中旬,秦俑研究第二届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则检阅了一九八四年以来秦俑研究的发展状况。
  这两年来,关于秦俑的文章已发表了约二百篇,其中研究文章有五十篇,大多发表在《文博》杂志上。这些文章涉及到秦俑研究的许多方面,作者绝大多数是中青年学者,他们在前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又开拓了不少新的领域,使秦俑研究逐步向纵深发展。中国秦俑学研究会的成立,便是秦俑研究不断深入和队伍不断壮大的产物。它也将推动秦俑研究工作的发展。
  两年来,学术界对秦俑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百家争鸣的空气更浓,新的学术观点纷纷呈现。学术研究的过程,往往是对一个问题,起初是少数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是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更多的看法,经过辩论、论证,后来逐步统一,或接近统一。这个过程可以称作学术研究的三个阶段。那么,秦俑的研究现在可以说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各种学说,纷呈异彩。讨论的重点集中在秦俑的主题、性质、军事内容以及秦陵研究等方面。关于秦俑主题,目前已有四种意见。一、“强大向上”说。这是秦俑发现后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秦俑“表现了秦军战士积极向上、勇于公战的精神面貌”(闻枚言、秦中行《秦俑艺术》,袁仲一《秦俑艺术初探》)。二、“沉郁阴冷”说。这是一九八二年以后出现的观点,认为秦俑坑中的冷调气氛“体现了在水深火热中劳动人民的怨恚、悲戚、失望和挣扎。”最近作者又从制俑人的逆反心理上对此作了进一步申论(吴晓丛、张文立《秦俑主题思想试探》、《主题、意志、逆反心理》)。三、“统一”说。认为“秦俑坑的主题思想应当是统一国家的建立,是大一统的反映”(林剑鸣《秦俑主题何处觅》)。四、“追思诵念”说。认为俑群的静穆表现了“臣下对秦始皇帝的竭忠尽诚”,“对秦始皇帝功业的追思和诵念”(聂新民《也谈秦兵马俑的主题》)。关于秦俑的性质,说法更为纷纭。一、秦俑象征着拱卫京师的宿卫军(袁仲一《秦俑艺术初探》)。二、送葬的俑群(黄展岳《中国西安、洛阳汉唐墓的调查与发掘》)。三、地下王国国家军队的象征(张文立《秦兵马俑》,李铨《秦陵布局与兵马俑坑》,王学理《一幅秦代的陈兵图》)。以上三种观点,都是在把秦俑作为秦陵的一部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另外,还有两种观点认为,秦俑虽是秦始皇帝时代的,但是同秦陵无关,另有别义。这两种说法也有区别。即四、秦俑是为纪念灭六国的纪念碑式的建筑,命之曰“封”(林剑鸣《秦俑之谜》):五、“它不是最高统治者授意而建的工程,”“可能是郦山刑徒管理部门在进行的一项别有用意的工程”(高景明《秦俑建造之谜》)。第六种观点,即1984年陈景元提出的:秦俑的属主不是秦始皇帝而是宣太后(《秦俑新探》)。当然,有些观点在学界合者甚寡。关于秦俑的军事内容,这二年来有了较大进展。一、秦俑军阵是《尉缭子》中所说的“常阵(张文立《秦兵马俑》,李铨《秦陵布局与兵马俑坑》)。又有认为是“古代方阵”(张占民《秦俑—号坑与古代方阵》)。有的认为秦俑二号坑是秦代的轻车锐卒(张仲立《秦俑二号军阵与轻车锐卒材士》)。这是军阵方面的观点。二、秦俑将士的正名,也有新的提法:跪射俑是秦代的“坐兵”(春材《跪射俑考》,卢桂兰、陈孟东《跪射俑、立射俑新说》;将军俑实际不是将军,而是郡尉或都尉(郭淑珍《将军俑与秦代军队组织》)。通过正名,他们对秦俑坑的军阵、军阶等都提出了新的见解。三、进一步研究其作战方式。认为秦俑坑显示的“作战部队配置为左右两军,改变了以前单纯配置左中右三军的做法”(王辉强《秦兵马俑与秦军作战方式》)。关于秦陵研究,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秦陵是否被盗,有的认为秦陵没有被盗(1985年3月31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3月29日《光明日报》);有的认为,秦陵历代都曾被盗,只是破坏的程度要待考古的进一步证实(张文立《秦陵被盗之谜》)。二、秦陵布局是“设阙庭,若都邑”,是秦咸阳的缩影(李铨《秦陵布局与兵马俑坑》)。三、秦陵建筑,主持者为李斯等人(郭淑珍《秦陵工程督建考》,秦陵复土工程用工人数超过七十万,土方量为25867500立方米(王子今《秦始皇陵复土工程用工人数论证》),秦俑的制作者为秦代的工匠,并据陶文找出部分人名(袁仲一《秦俑的作者》)。四、结合秦陵马厩坑出土的陶文,研究秦代厩苑制度(刘云辉《秦代厩苑考》,该文订正了对陶文中“小厩”误释为“三厩”,对秦代的厩、苑制度,提出了见解)。五、对秦陵文物的物名考证(聂新民《秦陵文物杂考数则》,姜彩凡《秦俑坑中的鼓》,党士学《关于秦陵二号铜车马》、《“甬钟”正名》)。另外,继续将秦汉兵马俑对照进行研究,了解“汉承秦制”的状况和秦汉兵马俑的共性与个性(王恺《秦汉兵马俑的几个问题》)。以上情况说明,对秦俑的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比较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较前几年有了新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这两年的研究,学者们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即如何通过对秦俑的研究,对秦代文物的研究,去探索秦代文化和秦代社会文明的历史地位,探索它的源和流。
  总之,近年的秦俑研究,在范围、题材、方法、成果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不足的是,关于秦俑艺术,发表的文章不多。应该特别提出来引起重视的是,关于秦俑的保护,必须进行切实的研究。它包括陶俑的含盐、颜色的科学保护、青铜兵器的防锈,俑坑的加固、遗迹的长期保养、展室和展厅中环境的改善等等。这是秦俑赖以延长寿命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研究工作赖以存在的前提。因此,从目前状况来看,对秦俑展开更广泛、更深入、更细致的科学保护的探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对秦俑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多元研究,是一个艰巨的课题,需要若干代若干学科的研究者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中国秦俑学研究会的成立,是秦俑研究新开端的重要标志。它应该成为在秦俑研究中制订规划、联络力量、沟通信息、交流成果等方面的重要组织者。当前,政通人和,学术民主,学者思作,形势大好。相信今后一个时期内,将是秦俑研究繁花盛开,硕果累累的时期。
  (张文立执笔)
  (原载《文博》1987年第1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