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的秦俑研究
张文立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在1974年暮春一跃出三秦黄土大地,学者们便染翰操觚竞相稽古。这与其他考古发现稍有不同,发掘与研究基本上是同步的。迄今二十年来,关于研究、论述、介绍秦兵马俑的文章、专著,虽不可谓汗牛充栋,但也盈笥盈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关于介绍秦俑的文章及论文约千篇左右,其中论文约500余篇,出版的专著、图录、小册子30多本。这种盛况,似乎还没有哪一个考古工地可以与之齐驱。这也应说是考古研究上的一个奇迹吧。
这种研究盛况,说明研究对象——秦兵马俑内涵的丰富与多采。它丰富的文化内涵诱使着研究者像采矿人进入一个富矿中一样,尽情挖掘,纵横驰骋,展示才华,发挥睿智。从目前发表的论著看,学者们的笔触所探索的领域有:秦俑的属主、秦俑的性质、文物的定名、秦俑的主题、秦俑艺术、秦俑制作工艺、秦俑坑出土文物的保护(包括颜色保护、土遗址保护、青铜兵器保护、遗迹保护)、文物修复及复制等,并且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秦俑与秦代军事(包括军制、阵法、兵器、兵种、装备、指挥系统)、秦俑与秦代政治(包括政治制度、阶级关系、礼制)、秦俑与秦陵、秦俑与秦代科技、秦俑与秦代葬仪等。同时,除历史、考古、博物馆学方面的专家外,还有地质、冶金、建筑、机械、化学、标准化、地球物理等学科的专家也加入到了秦俑的研究行列中来,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的多元研究。
秦俑研究同其他文物研究、遗址研究一样,由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从秦俑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也明显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轨迹。用简明的图示便是:秦俑(秦陵文物、遗址)→秦代历史→秦文化。这条发展线索,如果大体按阶段分的话,约为三个阶段:1974年到1984年,秦俑发现后学术界对秦俑的探索阶段,就秦俑而研究秦俑,微观多而宏观少(评法批儒的文章不在此列);1984年以后到1990年,这6年中间开了两次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对前段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把秦俑研究纳入秦史研究的范畴,以丰富秦代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使秦偏研究深入一步;1990年第三届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便是秦俑与秦文化,把秦俑研究纳入秦文化研究的范畴,使秦俑研究更加丰富多采。今年8月将举行第四届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主题还是秦俑与秦文化。这次不但有国内的学者,还将有海外多位学者。它将使秦俑研究更加深入。
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遗址,自然地便造就一批这方面的学者和积累一批学术著作,秦俑更是这样。秦俑被发现以后,1976年随秦俑考古队进入秦俑工地杭德州、袁仲一、王学理、王玉清等先生,在发掘的同时,进行研究,写出了不少论著。袁仲一先生更是其中的翘楚,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秦代陶文》等著作及论文,对秦俑的军阵、艺术、科技等都有论述。不管是同意他的观点或不同意他的某些论点的学者,都可从他的著作中汲取到营养。1988年出版的由秦俑考古队编写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则更详细更权威地提供了秦俑研究的系统资料。二十年来,秦俑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秦俑学研究会也应运而生,使秦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批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已经形成,秦俑学研究会的120多名会员,便是这门学科研究的基本力量。为了组织这支力量,秦俑学研究会与秦俑博物馆联合,组织出版《秦俑秦文化丛书》,拟出版30册,现在已出版了《秦文字类编》、《秦史人物论》、《秦刑罚概述》、《咏秦诗》、《秦建筑文化》、《秦陵传说轶事》、《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等7本,还有《秦政治文化》、《秦代图案艺术》、《被埋藏的一代文化——秦始皇帝陵》等亦在编撰中。除这些以外,现在已出版的著作还有《秦文化论丛》①、②,《秦始皇帝陵》、《秦俑纵横谈》、《秦俑研究文集》等。国外的秦俑研究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及日本、韩国都有著作发表。日本学者曾布川宽教授写的《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关系试论》一文,七万余言,从军阵、艺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全面论述,提出了自已的看法。德国学者格尔曼·汉夫勒的《中国雕塑艺术的诞生》等。在我国的台湾、香港,研究秦俑的学者更多,发表的文章也不少。
秦俑研究中值得庆幸的是有一个好的学术气氛,这便是百家争鸣。一个大的学术领域,没有分岐的见解是不可想象的。学术是在论争中发展的,在论争中,各种学术观点交锋,一方面是正确的论点确立,一方面还会产生一个甚至几个新的观点,这便是智力冲击效应。在秦俑研究中,有不少的分岐意见。关于秦俑主题,有欢快愉悦说、悲怨阴冷说、大一统说、追思诵念说、多义说等;关于秦俑坑的性质,有宿卫说、屯卫说、冥军说、建立的封说(纪念碑说);关于秦俑军阵,有三军说、五军说、常阵说;关于秦俑三号坑,有军幕说(统帅部说)、军社说;关于秦俑四号坑,有对立的有、无两论,等等。这些学术观点在争论中发展成熟,秦俑的研究便向前发展一步。这是应该提倡和继续发扬的学风。
秦俑研究现在正处在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秦俑三号坑已于1989年发掘。秦俑二号坑也已于1994年3月1日开始发掘,并将于10月份展出。这样,秦俑三个坑的全貌将展示在研究者的面前,也将在研究者的书案上增加更多的研究实物资料。这些将促进秦俑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以为秦俑研究从大的方面说,还应该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加强理论研究。目前,秦俑研究在理论上已有提高,但是还不够,尤其是关于文化理论的研究。有了好的理论、方法论,才能高屋建瓴,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的理论如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都应作一番了解,用以解决研究中的问题;二是加强微观和宏观的双向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说,微观研究是宏观研究的基础,而宏观研究才能深刻揭示秦俑的文化价值。两个方面都不可忽视;三是进一步开展学术争鸣;四是探索秦俑研究如何贴近生活。让考古文化研究贴近现实,是难度较大的工作。某一门学科之所以存在,是现实中有它存在的条件。人文科学也是这样。现实生活对人文科学的要求更多。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者应该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阐发,使秦俑研究更能自觉地走向社会。今年二号坑发掘后,曾有一篇《秦俑二号坑与新闻热的透视》涉及到这个问题。总的说,秦俑研究贴近现实仍是较薄弱的环节。它包括的方面比较广泛,如:秦俑研究与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秦俑研究与精神文明建设,秦俑研究与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人民的美育教育等等。所以,这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是理论的阐释。
五百年后的学者有他们的秦俑研究。我们的任务在于把握现实,让秦俑之花在当代怒放,并留香未来。
(原载《陕西日报》1994年8月5日)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