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五节 古代阙制演变轨迹

段清波


  刘庆柱曾对古代阙进行了分型研究,主要依据阙和门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将考古发现阙的实物资料分为三个类型,其中第一种形制为门与阙垂直相连,平面为凹字形;第二种为阙置门外,阙与门不相连;第三种为阙在门两侧,与门相连。①
  古代阙制在演变过程中还有一种不同的形态,即陵园或城墙四隅的三出阙直角对接形阙制。帝王陵园城墙四隅的三出阙以唐和北宋最为突出,西夏王陵的角阙平面呈弧状是唯一的例证。依据本文上述对与阙相关的概念梳理,阙在历时达近三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若考虑到阙制中尚有单出阙、两出阙和三出阙的形制之分,还应该有更多的型式划分出来,但为条理化讨论的需要,暂不做如此划分。
  第一类阙 独立双阙型
  这是最具典型意义的阙的形式,独立于城门、宫门陵园司马门之前,是古代阙制中出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最基本的形式,以下各类型的阙均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秦始皇帝陵园发现的三出阙为阙制发展成熟阶段的产物。依据使用者身份的差异,成熟阶段阙制分单出阙、两出阙和三出阙。合理的推测是早期的阙,即使周王使用,也是单出阙,春秋战国阶段慢慢地为适应社会等级化的需求,发展形成三个级别相差的阙型。该类阙的功能从一而终,具有强烈的等级和标志作用。
  第二类阙 阙形门
  出现于西汉中期,是在先秦台门、观和阙三种建筑意念和建筑形式整合后的新型阙,为适应汉代社会的观念需求,该类型的阙借用了观的功能使之具有登高望远的用途,又借用了阙制中所蕴含的等级象征,从而达到强化装饰宫城门的作用。阙形门中有一种不规则型阙形门,以汉景帝阳陵南司马门为代表,它的建筑形式表明该型阙还不成熟,虽然它代表的是帝王级别的最高等级,但是形制上却不合当时社会价值体系的要求;阙形门中还有一种为三出阙形门,该型阙东汉时或许就已经形成完备的形式,只是考古资料还无法证明,但到唐代,该型阙无疑已经定型并为北宋所继承,代表作是唐宋陵园的司马门;北齐、西魏的画像阙也属此例。
  第三类阙 凹字形阙
  阙和城门之间通过夯土台直角连接,夯土台上多建有廊屋。分为五式:第一式,门墙呈直线形,成熟化时期多数宫门为该型阙;第二式,阙与墙呈直线形,以曹魏阊阖门为代表;第三式,阙墙呈直线直角双出形,以隋唐洛阳城的则天门(应天门)为代表;第四式,阙在宫内,与大殿通过廊屋直角连接,如含元殿和翔鸾阁、栖凤阁组合的形式;第五式,徒具阙名的凹字形阙,是阙制发展没落阶段的产物,以明清紫禁城的午门为代表,此时双阙形制演化成亭,功能也变成置放钟鼓。
  第四类阙 角阙
  直角相接的双三出型阙,分为二式:第一式,长方凸字形,几乎所有唐宋陵陵园围墙的四隅均发现直角相接的双三出型阙;第二式,弧长凸字形,陵园直角对接的三出阙平面轮廓为弧线,仅西夏陵如此。
  ① 刘庆柱:《古代门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6页、第527页。

秦始皇陵园考古研究/段清波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