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珍秦斋藏越王差徐戈铭文史地补释[1]

王伟


  内容提要 澳门珍秦斋藏越王差徐戈有铭文34字。通过对比各家对铭文的释读和断句情况,对铭文中关键词语重新做了解释,认为“未”为否定副词;“得”为动词得到;“*(居)*乍(胥)”即“姑苏”,是地名;“金”为名词,即铜。另结合文献对铭文中涉及的有关历史和地名做了考证。
  关键词 珍秦斋 姑苏 差徐
  一
  澳门萧春源珍秦斋藏长铭越王差徐戈(《珍秦斋藏金——吴越三晋篇》图版48,铭文摹本见图一)胡部铸有铭文4行34字,正背各两行,正面文字皆正书,背面文字皆反书。李学勤、吴振武、曹锦炎、董珊等先生的研究文章已经同时刊发[2]。另外赵平安《绍兴新出两件越王戈研究》也对此戈铭文做了考释[3]。尤其是董珊先生的文章从铭文、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讨论了此戈的年代、器主、事件以及工艺成就,纠正了之前或因拓本不佳、或因先入之见而导致对铭文理解的一些偏差,其论证精审严密,结论翔实。
  此戈铭文经诸家研究,剩意无多,读后深受启发,但诸家对铭文的隶定、词语的解释、断句等仍有不小的分歧;据各家的释读,铭文中的一些词语仍觉文意未安。今试作小文,与诸位先生及相关学者讨论。
  为便于了解诸家释读意见和下文展开讨论,现将李学勤、吴振武、曹锦炎、董珊等先生和我们对铭文的释读和断句情况简介如下:
  李文释文:戉(越)邦之先王**(得)居乍(作)金,亭差*(左余右阝)之为王,司*(得)居乍(作)金。差*(左余右阝)*(以)铸其元用戈,*(以)*(左六右攴)*(上口下二)*(左臱右阝)(邊)土。认为:*读为宿,久也;居即居处;亭读为丁,当也;差*(左余右阝)为作器越王名,即《史记·越世家》索隐引《纪年》所见的“初无余之”;司读为台,训为代名词我;*(左六右攴)疑读作戮力的戮,意为并;*(上口下二)为*(左弓右上口右下二)即为强之省。铭文大意为:越国先王久有迁居时制作青铜器的传统,今当差*(左余右阝)为王,也于迁居时制造青铜器。差*(左余右阝)因此铸作自用之戈,以巩固国境。
  吴文释文:戉(越)邦之先王翁(?)退居乍(作)金,亭差(佐)<*(左余右阝)[4]>之为:王后退居乍(作)金,差(佐)*(左余右阝)*(以)铸其元甬(用)戈,*(以)攸(脩)强(?)*(左臱右阝)(邊)土。认为:*是越邦先王之名,即朱句;退居是去世的隐语;“乍(作)金”指制作铜器;“亭差(佐)*(左余右阝)之”是作器者,又可简称为“差(佐)*(左余右阝)”,亭差(佐)是官名,即亭长的副手,亭设于边境上的亭;为当制作讲;脩强邊土即治理强固边境。铭文大意为:过去越国先王翁去世时制作铜器,是亭佐之铸造的;而今王后去世是制作铜器,亭佐之铸造了这把上好的戈,将用来治理强固边境。
  曹文释文:戉(越)邦之先王,*(就)*(得)居乍(作)金*(就),差(佐)*(左余右阝)(徐)之为王后。得居乍(作)金[*(就)]差(佐)*(左余右阝)(徐),*(以)铸其元用戈,*(以)守其*(左臱右阝)(邊)土。认为:得居是作器者名字,即勾践之父越王允常;*即就,读为戚,“金就”即“金戚”,也就是铜斧钺;差读为佐,佐助辅助之意;*(左余右阝)即徐国之徐,“佐徐之为王后”即佐助徐国成为王。铭文大意为:越国先王得居(允常)佐助徐国(称王)之后,得居(允常)铸造铜戚送给徐国……[5]
  董文释文:戉(越)邦之先王未得居乍(胥、蘇)金(陰),就差*(左余右阝)(徐)之为王,司(始)得居乍(胥、蘇)金(陰),差*(左余右阝)(徐)以铸其元甬(用)戈,以攸(修)□*(左臱右阝)(邊)土。认为:*读为未;居,为动词居住,指越国迁都“乍金(胥阴)”;释*为乍,读为胥(苏);“差*(左余右阝)”即文献所见的“初无余”;“乍金”是越国都之名,即胥(蘇)金(陰),指姑苏山之北的都邑。铭文大意为:越邦之先王不曾(未尝)居“乍金”这个地方,由“差徐”为王之世,开始能居于“乍金”,“差徐”因此铸造了这件元用戈,以修边疆。
  诸家的研究结果互有得失,对我们理解铭文有很大帮助。如李学勤和董珊先生指出差*(左余右阝)为《史记·越世家》索隐引《纪年》所见的“初无余之”;尤其是董珊先生释*读为未,释*为胥(苏),对我们正确释读断句极具启发性。综合诸家结论,我们的释文和断句是:
  戉(越)邦之先王未得居(姑)乍(胥)金,*(就)差*(左余右阝)(徐)之为王,司(始)得居(姑)乍(胥)金,差*(左余右阝)(徐)以铸其元用戈,以攸(修)*(上口下二)(强)*(左臱右阝)(邊)土。
  二
  根据我们对铭文内容的理解,对铭文中的一些词语做以疏通。
  戉(越)邦之先王未得居(姑)乍(胥)金 未,否定副词,没有。得,董文说“‘得’是个语气助词,词义比较虚,或可译为今语‘能’”。我们认为“得”是动词得到;“未得”意为没有得到,与下文的“司(始)得”相呼应。“居”,从人古声,“姑”从女古声,形符同类又都从“古”得声,例可通假,“居乍”应读为“姑胥”,即指吴国故都姑苏。“姑苏”之“姑”在苏州方言中是个发声词,无意义,常作专用名词的前缀。《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郑玄注:“居读为姬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清胡鸣玉《订讹杂录·何居谁居》:“何居,音基。语助也。”[6]
  金,董文读为阴,与“乍(胥)”连读为“胥(苏)阴”。虽然金、阴同属侵部,两字相通假在语音层面可以成立。但《金文编》中“金”字作:********等形,“阴”字作******等形[7]。金字绝不加“阜”而阴字一般也不会省略“阝”,二者形体有别,几从不混用。我们认为铭文中的“金”不应释作阴阳之“阴”,而应读为本字,意为青铜,别无深意。
  这样解释将“未得居乍金”中每个词的意义都落到了实处,语法上符合后世文献习惯,也避免了“金”通“阴”的迂曲。
  此句大意为:越国的先王没能够得到姑苏的青铜。
  *(就)差*(左余右阝)(徐)之为王,司(始)得居(姑)乍(胥)金。*读为就,意为至。此句大意为:至差徐当上越王时,才得到了姑苏的青铜。
  差*(左余右阝)(徐)以铸其元用戈,以攸(修)*(上口下二)(强)*(左臱右阝)(邊)土 此句大意为:差徐因此(用得到的姑苏的青铜)铸造了这件元用戈,用来保卫边疆。
  与珍秦斋同时出土的另一件现藏绍兴市越文化博物馆的越王差*(左余右阝)(徐)戈,有铭文2行12字,一部分字为反书。曹锦炎释文作:戉(越)王差*(左余右阝)(徐)*(以)其钟金铸其*(左共右戈)*(戟)[8]。二者同为差徐一人所造,如果将二者铭文联系起来看,两件戈铭文所说的“金”和“钟金”很可能是一回事。
  综上,铭文大意是说:越国的先王没能够得到姑苏的铜,至差徐当上越王之后才得到了姑苏的铜,差徐用得到的铜铸造了自己专用的戈,用来保卫疆土。
  三
  以下就铭文涉及的相关史地作以简单考证。
  将铭文中的“居乍”读作“姑苏”在语音层面是可以成立的,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第一,差徐为王的时代“姑苏”作为地名是否已经出现了?第二,差徐为王时“姑苏”是否是吴国的都城?
  姑苏,文献亦作“姑胥”,其含义有三:1.山名。《淮南子·人间训》:“﹝越王﹞甲卒三千人,以禽夫差於姑胥。”《史记·河渠书》:“上姑苏,望五湖。”2.指姑苏台。《国语·越语下》:“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韦昭注:“姑苏,宫之台也,在吴阊门外,近湖。”《墨子·非攻中》:“(夫差)遂筑姑苏之台,七年不成。”孙诒让閒诂:“按《国语》以筑姑苏为夫差事,与此书正合……《越绝》以姑苏为阖闾所筑,疑误。”《史记·吴太伯世家》:“越因伐吴,败之姑苏。”司马贞索隐:“姑苏,台名,在吴县西三十里。”汉袁康《越绝书·外记传吴地传》:“胥门外有九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3.苏州吴县的别称。《荀子·宥坐》:“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
  由上引文献来看,吴王夫差造筑姑苏台玩乐而亡国之事是战国时期人所尽知的,可见此时“姑苏”一名早已为人熟知。
  董珊先生对文献记载越迁都于吴的三种说法以及“姑胥台”与“吴”的关系作了详细解释,并认为“差徐戈铭所见的越都地名‘乍金’当读为‘苏阴’”。[9]实际上,董珊先生既然认为“乍金”读为“苏阴”,指姑苏山之北的都邑。那就实际上承认了差徐为越王时已经有了“姑苏”之名,而且差徐时吴的都城就在“苏阴”。
  据杨宽先生考订,越王翳(前410-前375[10])三十三年迁都于吴[11],时为公元前378年,三年后被太子诸咎所杀,中间因为有“越人三弑其君”的内乱,故至越王差徐(前372-前361)即位中间有数年间隔。越国都城自越王翳迁都于吴(前378)至被杀相隔仅三年,这三年内越国国内形势动荡,迁都的可能极小。从差徐十二年被弑的情况即可推断,差徐在位期间越国国内形势仍不稳定,差徐自顾不暇,迁都则更无可能。差徐即位之后铸造兵器“以修强边土”,实际上是为了巩固自己地位。差徐十二年(前361)被弑,此后越国都城一直在吴姑苏,直至灭亡。
  由此可知,两件越王差徐戈的铸造年代应在前372-前361年之间,从戈铭内容和当时越国国内的政治形势来分析,尤以差徐初即位的数年内最有可能。
  补记:孟蓬生《越王差徐戈铭文补释》一文认为“‘金’字可读如字”,“得”义为“得到”,与本文同,但论证方法略有不同。[12]又,孔令远《越王州句戈铭文考释》的释文为“戉(越)邦之先王某(谋),趣(州)居(句)作金*(戚),差(佐)*(左余右邑)(徐)之为王后,趣(州)居(句)作金差(佐)*(左余右邑)(徐),以铸其元用戈,以攸其*(左臱右阝)(邊)土”[13]。这个释文与诸家理解有较大差异,似可继续讨论。
  注释
  [1]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商周金文地名(地理)资料的整理与研究”(09XTQ006)的阶段性成果。
  [2]李学勤:《珍秦斋藏金—吴越三晋篇·前言》、吴振武《谈珍秦斋藏越国长铭青铜戈》、曹锦炎《越王得居戈铭文考释》、董珊《论珍秦斋藏越王差徐戈》,以上文章均见萧春源:《珍秦斋藏金—吴越三晋篇》第10-12页、266-271页、272-277页、278-289页。另曹锦炎《越王得居戈铭文考释》又载《西泠印社》2004年第1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31-34页;又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第208-212页,中华书局,2004年;又载《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第300-304页,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此文又收入《吴越历史与考古论集》第92-98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又曹锦炎《记新发现的越王不寿剑》(南京博物院:《台湾龚钦龙藏越王剑暨商周青铜兵器》,南京出版社,2003年)第30-32页亦提到此戈铭文。
  [3]赵平安:《绍兴新出两件越王戈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与学术史》第89-91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吴文释文中此字漏写。
  [5]曹文没有集中地明确解释戈铭大意,此处仅据曹文撮述其大意。
  [6]胡鸣玉:《订讹杂录·何居谁居》(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
  [7]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两字在《金文编》中的编号分别为2222、2317页。
  [8]曹锦炎:《吴越历史与考古论集》第92-98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9]董珊:《论珍秦斋藏越王差徐戈》,见萧春源《珍秦斋藏金—吴越三晋篇》第281页。
  [10]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7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越徙吴的年代文献有三种记载,仅《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明确说是在“翳三十三年”,另外两条是:《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而灭吴,徙治姑苏台”;《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而去琅琊,徙于吴矣。”今按,越灭吴在公元前473年,远在“翳二十三年”之前。
  [1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中国文字研究》2009年第1辑(总第12辑)第47-49页,大象出版社,2009年。
  [13]孔令远:《越王州句戈铭文考释》,《考古》2010年第8期,第87-90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