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始皇帝陵园城垣遗迹调查勘探简报/一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一、陵园城垣考古工作回顾与本次工作概况
本次陵园城垣遗迹调查之前,陕西省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多次进行过陵园城垣遗迹的调查,分别取得过不同的收获。
196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了对秦始皇陵园的第一次全面考古勘察工作,测绘出第一张陵园平面布局图,对内外城墙的夯层厚度及城墙的长度进行了测量,钻探出内城的东西北三门和外城的东门,测量了封土的高程和底边尺寸,并发现了陶质五角形水管道两处、一处石质排水管道,以及三处建筑遗址,收集了各种秦砖、瓦脊、陶或石质水管道、瓦当、散水石和陶板等。当时测量的结果是:外城墙东西宽974.2米,南北长2173米,城墙周长6294米;内城墙东西长578米,南北长684.5米,周长2525.4米,并探明内城四面各有一门。[1]
上世纪七十年代秦俑考古队又进行过一次测量,测得外城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940米,周长6210米,占地面积203.51万平方米。1976年,发现内城垣上有六个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内城墙的勘探成果及认识主要有: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周长3870米,占地面积78.59万平方米,合1178.85亩,墙基宽8.4米;内城的中部由东向西有条长330米、宽约8米的隔墙,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半部分南北长670米,北半部分南北长685米,东西均为580米宽,占地面积分别为39.73万平方米和38.86万平方米;北半部的中间还有一条南北向、宽约8米的夹墙(复道),将内城北半部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南北长670米、宽330米,西部南北长670米、宽250米。内城垣当时共发现6座城门,东、西、南三面各有一门;北垣上有二门,内城中部东西向隔墙上有一门。[2]袁仲一先生曾于20世纪70年代对秦始皇帝陵园内城中部东西向的隔墙进行过调查,夯土墙基宽8米,墙体残高1.5、宽3.5米。墙体南北两侧各有建筑基址及散水,南侧的建筑基址与散水共宽2.2米,北侧建筑基址现宽1.4米,其北有0.9米宽、用鹅卵石铺砌的散水。[3]
1999年9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秦俑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又进行了一次勘探工作,首先用探铲准确地勘探出外城的四角,然后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进行勘测,发现外城的四边并不互相平行,各对称边的尺寸略有差异,其中北城垣长971.112米,南城垣长976.186,西城垣长2188.378米,东城垣长2185.914米,外城周长6321.590米,外城垣以内总面积为212.94826万平方米。总长度比七十年代所测数据长111.59米,面积多9.44万平方米。2000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秦俑馆联合的始皇陵考古队对内城垣的南墙进行了试掘,基本搞清了内城南墙的结构,并对内城南墙及附属建筑的结构作了推测复原。[4]
2001年、2003年,该考古队又分别在内城东墙、西墙、北墙、南北向夹墙及外城东墙、西墙、北墙布置探沟进行试掘。
对于秦始皇帝陵园城垣形制与建筑结构,多年来不少专家在考古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有关于夹墙的认识、形制的认识以及建筑结构的认识与复原研究等。南北向的隔墙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其结构为复道式,[5]2002年的发掘显示其结构与其他几面内城墙垣的结构相同,墙基宽8.4米,墙体宽3.64米,墙体两侧的廊房夯土基础宽1.44、散水宽0.94米。所以,当时有学者认为应称之为内城隔墙较为合适。袁先生提到内城东南角有角楼,后来也未有明确的发现。所以,秦始皇陵园的城垣是否有角楼和相关的附属设施仍需进一步做工作。
2010年初,为配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帝陵考古队组织秦陵考古一队对秦始皇帝陵园的城垣进行复探,目的是为工程建设以及园区的规划提供第一手的考古勘探资料。
在2009年底我们已探明了外城北门、内城西区北门及东区北门,在此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元月初即组织了多个勘探小组分别对城垣进行勘探;由张卫星、陈治国、王煊、吴学功等负责勘探的业务工作,具体分为多个工作小组。其中陈军组勘探了外城北墙、外城西墙、外城南墙西段(至外城南门东侧)、内城南墙西段(到内城南门东侧)、内城北墙西段;张碧超组勘探了外城东墙、外城南墙东段;董育林组勘探了内城西墙及内城东西向夹墙;杨四娃组勘探了内城南北向夹墙及内城北墙的东段;和友利组勘探了内城东墙及内城南墙东段。到4月15日,除内城东西向夹墙外各组均完成田野勘探及剖面土样的采集工作;4月15日开始,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帝陵文物管理所刘凯、陈金柱、张新强三人负责测绘,到5月17号基本完成城垣的测绘工作,内张卫星、陈治国、王煊等人进行室内资料整理。
本次勘探依照《田野考古规程》中考古勘探的有关操作方法,采用梅花布孔方式勘探,在田野工作中,经过定位、放线、布孔、普探、复探等程序,对所发现的遗迹进行卡边、复探,初步断代,并将发现的遗迹及时进行测绘。在工作中加强对遗迹现象的对比分析,做好田野记录,在后期工作中对照原始记录对现场迹象进行资料复核,保证工作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针对城垣遗迹的特殊性,各组勘探人员均在工作之初试探性铲探,找到相关城垣墙体的起点,或以地面固定标志作为基点,循城垣的两边线前进;勘探中重点勘探墙垣的基础部分、墙体及墙体两侧的散水、建筑坍塌层迹象;最后对墙垣的保存厚度进行剖面勘探,并采集土样,以备进一步深入分析。
注释
[1]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秦始皇陵园调查简报》,《考古》1962年第8期。
[2]a.程学华:《秦始皇帝陵考察报告》,《庆祝武伯纶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b.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纪要》,《考古与文物》 1988年第5、6期。
[3]袁仲一:《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园内城南墙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2期。
[5]a.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b.同[3]。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