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始皇帝陵园城垣遗迹调查勘探简报/二/(一)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二、陵园地貌与城垣现状调查
(一)秦始皇帝陵园城垣遗迹所处的地貌
秦始皇帝陵园位于骊山北麓山前洪积地带,这一地带汇聚了一系列山前洪积扇,范围南自骊山、北至吴中吴西、东起代王镇、西到临潼城区东部。洪水从南侧的骊山山口进入平坦地区以后,因坡降骤减,水流搬运能力大为减弱,部分挟带的碎屑物堆积下来,形成了一系列的从出口顶点向外辐射的扇形堆积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洪积扇逐渐连为一体,形成山麓洪积平原;在以后的时期,这些平原被河流切割,形成了一系列的台塬。秦始皇陵园就处在这些山前台塬的一处特定地带上,我们认为讨论秦始皇帝陵园所处的自然环境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其南北纵向关系,也就是考虑这种冲积扇所表现出的特征;二是考虑东西横向关系,也就是河流对这一山麓洪积平原的分割与组合。
在秦始皇陵相关遗迹的东西横向排列上,袁仲一先生曾根据南北向自然河道的分割,将这处山前地带自西向东分为1—6号台塬,这6处台塬上都有秦始皇陵相关遗迹分布,其中陵园所处的即为3号台塬地带。3号台塬不仅居于这处山前洪积扇的中心部位,而且面积、地势上也远高于两侧的其他台塬,明显具有重要的地位。袁先生这种以自然河流界限作为认识陵园相对范围有重要的意义。后来有些学者也根据这种标志讨论了陵园的范围问题。
具体到秦始皇陵核心区域的两重城垣所处的环境,也就是3号台塬地带的地貌,总体特点是南高北低、南北轴线地带高于两侧边缘地带。现在陵园南墙处高程530米,外城北门处的高程为445米左右,南北落差达85米,去除历史上自然人为破坏影响,这种南高北低的总体状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当时修建时陵园地形应该也是这种状况。根据现在的地貌情况我们将陵园自南向北分为四个阶地。
第1阶地:自外城南墙到现岳沟小学、下陈村南断崖一线。这一阶地中以外城东南部地势最高,该处的高程535米左右,外城南门处高程525米左右,外城西南部高程510米左右;这一阶地北端岳沟小学、下陈村南断崖一线的高程也是东高西低,东部高程为519米左右,中部510米,西部仅为502米左右;在第一阶地的中部地带有一条南北向的冲积地带。地势低于第1阶地的东部地带。
第2阶地:南自岳沟小学、下陈村南断崖一线,北到临马公路,这一阶地的南边缘即低于上一阶地2—5米。北边缘西、中、东的高程分别是470、477、473米左右。第2阶地可分为中部和两侧的东西部分,中部明显高于两侧部位。两侧部分在阶地内部南北并无明显高崖,地势多呈南高北低的缓坡状。
第3阶地:南自临马公路,北到内城北墙一线。第2、3阶地目前的分界标志现在看主要是近现代人为因素形成的断崖,但是从南高北低的地势看,这种高差的形成也是必然的结果。临马路北内城部分断崖高2米左右,这一线的高程大致455、456、460米左右,也是东部地带稍高于西部;并且在东、西部地带也没有明显的高崖。
第4阶地:南自内城北墙,北到外城北墙一线。外城北墙西、中、东部的高程分别为441、443、447米左右。总体这一阶地也是东高西低,高程整体上自南向北依次递减,中部并不明显高于两侧部分。第4阶地与上一阶地间除了近现代人为修整土地形成的断崖外,还应考虑到陵园内墙在地势上的分隔作用。
陵园所处的山前冲积扇地貌特征也在陵园环境中有所表现。造成秦始皇陵所处冲积扇的骊山沟口是位于陈家窑的一处,这处沟口也是骊山北麓最大的一处,俗称大水沟。大水沟所形成的洪积扇因地形原因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其扇形的西边缘在董家沟到赵背户一线,东边缘在李家、上焦、西孙一线。而秦始皇帝陵园呈南北纵长形设置于这处扇体居中的部位,所以陵园内的地形部分反映了巨大扇形体的地貌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陵园内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所以表现在上述四级阶地内每一级的自然地势均是东部高于西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