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帝陵园城垣遗迹调查勘探简报/三/(一)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三、城垣形制与结构的勘探成果
  (一)外城城垣
  东墙
  东南角与东北角均被洪水冲坏,已无东墙与南墙、东墙与北墙相交处的城垣遗迹存在。从保存下来南、北墙东端部分推算,东墙南北长应该为2187.498米;通过勘探,东墙大部分墙垣遗迹得到不同程度的保存。宽度总体上在7.2米左右。共有5段具有一定规模的墙体遗迹。自南向北依次描述如下:
  第1段:南端距外城南墙内侧212米,全长69米;墙垣未被破坏部分宽7.2米,墙垣的西边缘比较规整,东边缘被洪水冲刷成折曲状,最窄处保存下来的墙垣仅6米左右;墙垣遗迹保存厚度不等,该段的南部墙垣厚1.1米,中部断崖地带厚度为0.4米,北部遗迹层厚1.1米。墙垣部位的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1.2米;③夯土层0.4—1.1米;④扰土层0.8—1米;⑤棕红土层0.6—0.7米;⑥生土层。从地层上看,该段墙垣修建之前地表已为洪积地貌,进行了人工修整。
  第2段:南距第1段墙垣遗迹北端440米,总长585米。该段遗迹南部为外城东门部分,北部为北门北侧的墙垣。东门部分南北通长132米,北侧的墙垣部分通长453米。墙垣的东边缘位于现陕缝厂外的南北砂石路下,因而此处墙垣的宽度不清;墙垣遗迹保存厚度0.8—2米左右。墙垣部分的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2—0.8米;③夯土层0.8—2米;④生土层。从地层结构上看当时墙垣修筑于生土层上。
  第3段:位于临马路与陕缝厂西门之间区段,总长117米。该段遗迹基本连续分布仅有两处的洪水冲断区域;墙垣部分两侧边缘较为清晰,未被破坏部分宽7.2米;遗迹保存厚度0.3—0.9米。墙垣部分的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1—0.5米;③夯土层0.3—0.9米;④深褐色土层0.2—0.5米;⑤棕红土层0.4—0.7米;⑥生土层。该段墙垣修建时,这一部位的原始地层堆积尚未被破坏,墙垣就建筑在深褐色土层上。
  第4段:位于临马路北4米处,总长148米,中部受长55米的建筑垃圾堆积影响,未全部探明。该段墙垣部分两侧边缘较为清晰,未被破坏部分宽7.2米;遗迹保存厚度0.4—1.6米。墙垣部分的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1—0.7米;③夯土层0.4—1.6米;④深褐色土层0.3—0.7米;⑤棕红土层0.4—0.7米;⑥生土层。该段墙垣修建时,这一部位的原始地层堆积也未被破坏,墙垣也是建筑在深褐色土层上。
  第5段:总长491米,除数处小规模的破坏外,墙垣基本连续。墙垣的两侧边缘基本清晰,宽度为7.2米;遗迹保存厚度0.4—0.6米左右。该部分的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1—0.4米;③夯土层0.4—0.6米;④路土层0.1—0.2米;⑤深褐色土层0.2—0.5米;⑥棕红土层0.4—0.7米;⑦生土层。通过对地层堆积的分析,我们认为该段墙垣可能建筑在一处道路上。
  北墙
  北墙与东墙交汇处的东北城角被破坏,迹象不存,东端在现在所立外城东北角界碑处;北墙与西墙交汇的西北城角的内外侧均保存有遗迹;从保存下来的迹象计算北墙外侧边线总长969.866米。城垣墙体总体上宽度保持在7.2米左右。现存的城垣墙体共分5段,以下从东向西依次描述:
  第1段:自东端始,到毛北村东取土壕,总长137米。墙垣两侧边线清晰,墙垣宽度为7.2米;墙垣遗迹保存厚度0.9—1.5米,东部保存较厚。该部分墙垣处的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3—0.9米;③夯土层0.9—1.5米;④生土层。从地层结构上看,墙垣建筑在生土层上。
  第2段:自毛北村取土壕到外城北门东端,以外侧墙体边线计总长308米。取土壕内的墙垣已被破坏殆尽;原毛北村村落建筑下大部分城垣建筑的遗迹已被破坏;局部保存有城垣建筑遗迹。从保存下来的城垣看,宽度仍为7.2米。遗迹保存最厚的达1.1米,薄处仅有0.2米左右。主要地层结构为:①扰土层0.3—1米;②夯土层0.2—1.1米;③生土层。该区段墙垣建筑在生土层之上。
  第3段:外城北门。具体资料见相关简报。
  第4段:外城北门西端到郑庄砖厂取土壕,以外侧边线计全长262米。墙垣遗迹保存较为连续,被一处现代取土坑打破。墙垣的宽度保持在7.2米左右。遗迹保存厚度0.7—1.7米之间。该区段的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3—0.7米;③夯土层0.7—1.7米;④生土层。该区段墙垣也是建筑在生土层之上。
  第5段:砖石取土壕以西,长37.2米。宽度仍为7.2米,墙垣保存厚度0.8米。该区段的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3米;③夯土层0.8米;④生土层。该区段墙垣也是建筑在生土层之上。
  西墙
  外城西墙与北墙交汇的内外城角均保存有迹象,与南墙交汇的外角已被破坏,内角保存有迹象,从南墙外侧到北墙外侧角全长2187.87米。墙垣遗迹总体上宽7.2米左右。墙垣外侧的地层结构总体上分为5层:耕土层、扰土层、深褐色土层、棕红土层、生土层。墙垣所处区段南北落差较大,但是地层结构除被破坏区域外基本一致,从地层关系上看,墙垣修筑在生土层上。西墙墙垣总体保存情况较好,在原晏寨村中部到外城西门处,现在的水泥路面全部覆盖在城垣遗迹之上,仅在两侧边缘发现部分墙垣遗迹的边缘。整体上西墙墙垣自北向南可分为6段,以下分述之。
  第1段:自西北角向南,全长317米;墙垣宽度7.2米,遗迹保存厚度0.3—1.2米。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2—0.3米;⑨夯土层0.3—1.2米;④生土层。遗迹南端部分破坏较甚,当与早期村民平整土地有关。
  第2段:自原乙炔厂到晏寨村中部,全长368米;墙垣保存较好,两侧边缘清晰,宽度保存在7.2米左右;遗迹保存厚度0.3—1.5米。该区段的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2—0.6米;③夯土层0.3—1.5米;④生土层。本区段的北部在表土下即见墙垣建筑层,南部在表土下可见0.2—0.6米的后期扰动层。在北距外城墙363米处发现一处南北呈八排排列的五角水管道遗迹,横穿墙垣。
  第3段:自晏寨中部到外城西门处,全长640米,墙垣覆盖于现代水泥路面之下,未勘探。
  第4段:外城西门段,全长132米,资料见相关报告。
  第5段:外城西门南端到原岳沟村北段,保存遗迹仅84米。现在墙垣宽度7.2米,保存厚度1.2—1.3米。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2—0.4米;③夯土层1.2—1.3米;④生土层。
  第6段:原岳沟小学门南,仅存220米。墙垣的东边缘清晰,西边缘已被破坏,墙垣的中部保存有0.3—0.4米左右的夯层遗迹。
  南墙
  外城南墙与西墙交汇处的外侧墙角已被破坏,内侧墙角仍有遗迹存在;与东墙交汇处的内外墙角均不存在;现存南墙外侧全长972.975米。墙垣遗迹总体上宽7.2米。墙垣遗迹总体上有三大处被后期破坏区段,墙垣现存4段,以下自西向东分述之。
  第1段:自外城西南角向东到现代断崖,全长284米。墙垣保存较好,两侧边缘清晰,宽7.2米。遗迹保存厚度0.3—1.5米。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2米;③夯土层0.3—1.5米;④砂石层。从地层结构上判断在城垣修筑前此处已被山前洪积层所覆盖,城墙就修筑在砂石层之上。
  第2段:自断崖到南门西侧现代建筑堆积处,全长187米。墙垣两侧边缘清晰,宽度保持在7.2米。遗迹保存厚度0.9—2米。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2—0.4米;③夯土层0.9—2米;④砂石层。
  第3段:外城南门段。南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总长43.5米,南北宽14.6米。在墙垣7.2米宽的基础上向南北各加宽3.7米左右而形成。详细资料见待发简报。
  第4段:自南门东端到外城东墙,全长459米,除局部有小规模的断开处外整体保存较好。宽度总体上为7.2—7.4米。遗迹保存厚度0.3—1.5米。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2米;③夯土层0.3—1.5米;④深褐色土层0.7米;⑤棕红土层0.5—0.7米。从地层结构上判断在城垣修筑前此处仍保留有原始地貌,城垣修筑在深褐色土层上。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