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始皇帝陵园城垣遗迹调查勘探简报/三/(二)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三、城垣形制与结构的勘探成果
(二)内城城垣
东墙
内城东墙与北、南墙交汇处的内外侧的4个角均有遗迹存在;现存东墙外侧全长1337.427米。墙垣遗迹保存完整,总体宽8米左右。墙垣遗迹保存厚度O.2—4.5米。现存遗迹有多处被后期轻微破坏区段,目前墙垣遗迹总体上可分为3段,以下自南向北分述之。
第1段:自内城东南角到东门南端,总长305米;墙垣遗迹宽8米,遗迹保存厚度0.4—3米左右;内侧(西侧)共发现1段廊房散水遗迹,宽1.6米,长45米;外侧没有发现。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表土层0.1—0.3米;②扰土层0.1—0.5米;③夯土层0.4—3米;④扰土层0.3—0.4;⑤棕红土层0.3—0.5米。
第2段:东门,相关资料见已发表报告。
第3段:自内城东门北端到内城东北角,全长898.7米;墙垣遗迹宽度总体上保持为8米;遗迹保存厚度0.2—4.5米。内侧(西侧)共发现5段廊房散水遗迹,宽1米,分别长15、16、23、29、62米;外侧没有发现。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表土层0.1—0.3米;②扰土层0.1—2.2米;③夯土层0.2—4.5米;④深褐色土层0.2—0.5米;⑤棕红土层0.3—0.4;⑥生土层。
北墙
内城北墙与东、西墙交汇处的内外侧均有遗迹存在;现存北墙外侧全长591.678米。墙垣遗迹宽度6—7.8米,保存完整部分总体宽7.8米。墙垣遗迹有多处被后期破坏区段,墙垣现存5段,以下自东向西分述之。
第1段:从东北角点到东区北门东端,全长276.7米;墙垣遗迹宽度总体上保持在8.2米左右,遗迹保存厚度0.1—2.8米。墙垣的北边缘发现2段廊房散水遗迹,宽0.8—1米,分别长66米、10米;南边缘发现2段廊房散水遗迹,宽0.8—1米,分别长62米、50米。该区段的地层结构为:①表土层0.3米;②扰土层0.2—1.8米;③夯土层0.1—2.8米;④生土层。
第2段:内城东区北门,资料见相关简报。
第3段:东区北门与西区北门之间区段,全长490米;墙垣遗迹宽度总体上保持在7.8米左右,遗迹保存厚度1.2—2米。墙垣的南边缘发现3段廊房散水遗迹,宽1米左右,分别长6米、3米、20米。该区段的地层结构为:①表土层0.3米;②扰土层1—1.7米;③夯土层1.2—2米;④生土层。
第4段:内城西区北门,资料见相关简报。
第5段:从西区北门西端到内城西北角,全长70米;墙垣遗迹宽度总体上保持在7.8米左右,遗迹保存厚度0.5—2米。该区段的地层结构为:①表土层0.3米;②扰土层0.7—1.5米;⑨夯土层0.5—2米;④生土层。
西墙
内城西墙与北墙交汇的内外侧的两个角中只有内侧角仍有遗迹存在,外侧呈折曲状与其他拐角有所不同;与南墙交汇的内角遗迹存在;现存西墙外侧保存下来的部分全长1333.428米。墙垣遗迹保存基本完整,仅临马路北原机架厂区和晏寨村村庄宅基区段部分被早期破坏;现存总体宽8米左右。墙垣遗迹保存厚度0.2—4米。墙垣遗迹总体上可分为5段,以下自北向南分述之。
第1段:北自西北角南到原晏寨村中部,总长379米;北部墙垣遗迹保存较好,宽8.4米,南部墙垣边缘被破坏成折曲状。遗迹保存厚度0.4—2.9米。北端的东边缘发现有南北长14米,宽1.2米的廊房散水遗迹。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表土层0.3米;②扰土层0.1—0.5米;③夯土层0.4—2.9米;④棕红土层0.1米;⑤生土层。
第2段:北距第1段179米,南到临马公路,总长78米;保存较差,两边缘大多已被破坏,仅保存有局部墙体。
第3段:从临马路南到内城西门,总长242米;墙垣的两侧边缘保存较好,宽度总体上为8米左右;墙垣保存厚度0.1—3.1米。在临马路南74米处,墙体的东边缘有一处向东突出的台体,其中南端突出10.8米,北端11.6米,南北长55.8米。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表土层0.3米;②扰土层0.1—0.4米;③夯土层0.1—3.1米;④棕红土层0.1米;⑤砂石层;⑥生土层。
第4段:内城西门,见相关报告资料。
第5段:从内城西门到西南城角,全长304米;城垣遗迹保存较好,两侧边缘较为清晰,宽度基本保持在8.4米左右,遗迹保存厚度0.5—3.2米。西门南侧城垣的东边缘发现有廊房散水遗迹,南北长324米,宽度0.8—1米左右。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表土层0.3米;②扰土层0.2—1米;③夯土层0.5—3.2米;④深褐色土层0.1米;⑤棕红土层0.1米;⑥砂石层;⑦生土层。
南墙
内城南墙与东、西墙交汇处的内角均有遗迹存在,东南外角遗迹存在,仅西南外角遗迹被破坏;现存南墙外侧全长598.044米。墙垣遗迹总体上宽8米。墙垣遗迹总体上有多处被后期破坏区段,墙垣现存3段,以下自西向东分述之。
第1段:自内西南角到南门西端,总长273米,其中被霸王沟破坏断开44米。墙垣分为基础、廊房散水、墙体三部分,总宽保持8.4米左右;其中南侧从距西南角200米处至南门发现有廊房散水遗迹,宽1.1米;北侧没有发现廊房散水遗迹。遗迹保存厚度2.7—4米。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2—0.4米;③夯土层2.7—4米;④生土层。
第2段:南门段,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总长43米,南北宽15.8米。在墙垣8.4米宽的基础上向南北各加宽3.7米左右而形成。详细资料见已发简报。
第3段:自南门东侧到内城东南角,总长281米。墙垣分为基础、廊房散水、墙体三部分,总宽保持8.O米左右;其中南侧从距东南角97米处至南门发现有廊房散水遗迹,宽1米;北侧发现长度为34米左右的一段廊房散水遗迹。遗迹保存厚度1.5—4.4米。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2—1.5米;③夯土层1.5—4.4米;④扰土层0.2米;⑤深褐色土层。
南北向1号墙垣
北自内城北墙南到内城东西向夹墙门址西端。全长632.125米;遗迹保存宽度8米左右。墙垣分为基础、廊房散水、墙体三部分,北端廊房散水保存较好;墙垣的西边缘发现一段南北长为70米、宽1.4—2米左右廊房散水遗迹;东边缘发现一段南北长为14.4米、东西宽2米左右廊房散水遗迹。遗迹保存厚度1.2—2.8米。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5—1米;③夯土层1.2—2.8米;④生土层。
南北向2号墙垣
北自内城北墙东区北门东侧南到内城东西向夹墙门址东端,西距1号夹墙79米,全长630.363米;遗迹保存宽度4.2米左右。墙垣两侧没有发现廊房散水,现存遗迹可分为4段。中部有120米的一段由于后期取土破坏,没有发现遗迹。
第1段:北自北墙向南130米,遗迹保存宽度4.2米,厚度0.2—0.7米。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④耕土层0.2—0.3米;②扰土层0.2—1.9米;③夯土层0.2—0.7米;④深褐色土0.4;⑤棕红色土0.5米;⑥生土层。
第2段:南北长8米;遗迹在墙体的基本上向东突出20.4米,宽8米;向西突出12.2米,宽8米。遗迹厚度1.5米。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夯土层1.5米;③生土层。
第3段:自突出部分向南74米,目前遗迹保存宽度4.2米,厚度0.3—0.6米。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2米;③夯土层0.3—0.6米;④生土层。
第4段:自断开部分向南到内城东西向墙垣共290米长,遗迹保存宽度4.2米,厚度0.2—0.8米。该区段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3米;②扰土层0.1—1.1米;③夯土层0.2—0.8米;④扰土层0.3—0.7米;⑤深褐色土层0.2—0.5米;⑥棕红色土0.3—0.4米;⑦生土层。
东西向墙垣
自内城东墙到2号夹墙东侧总计243米,到1号夹墙的东侧324米;两个夹墙之间墙垣长度计78米。墙垣基础保存较好。墙宽保持在8米左右,墙垣遗迹厚度最大在4.5米左右,北侧边缘破坏较多。地层结构为:①耕土层0.2—0.3米;②扰土层0.2—1米;③夯土层0.8—4.5米;④深褐色土0.4米;⑤棕红色土0.5米;⑥生土层。墙垣建筑打破自然堆积层深褐色土层、棕红土层、生土层。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