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也谈睡虎地墓地使用者的族属/三/(一)

陈洪


  三、睡虎地墓地使用者的族属
  (一)“喜”及其家族成员
  睡虎地墓地立地于涢水东岸地势稍高的台地上。墓地中部有三座西头向墓M9、M10、M11,处于东、北头向墓葬的环绕之中。M10位于中央,面积不足6平方米,1棺1椁,随葬陶器3件、青铜器1件,漆器9件,属于级别稍低的Ⅱ类墓。M9面积9平方米,1棺1椁,随葬有陶器5件,青铜器4件,漆器31件,模型明器车、马、俑共4件,属墓地最高级别的Ⅰ类墓。M11墓面积超10平方米,随葬有青铜容器6件,日常土器5件、漆器36件,铜剑1件,模型明器车、馬、俑共5件,椁上有牛头骨1个。三墓间距很近,构成一个小墓群,从器物形制演变以及墓葬年代看,最早埋葬的是M10,接着是M9、M11。
  M9、M11等墓的墓壁均设有壁龛,曾有学者以为,该墓地墓葬设壁龛的习惯来自关中地区的半坡墓地[1]。然而,整个湖北地区均发现有带龛楚墓,尤以江陵和当阳发现较多,江陵雨台山墓地就有春秋中、晚期及战国中、晚期的带壁龛楚墓[2]。所以,壁龛并不能作为判断墓葬国别以及墓主来源的依据。
  据竹简《编年纪》记载,M11的墓主“喜”出生于南郡设立16年后的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死于始皇帝三十年(前217年),《编年记》中还记载了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喜”父亲的死,5年后母亲的死,另外还记述了“速”、“恢”、“敢”等人的事情,可知除了父母亲,“喜”在南郡还有其他亲属。由墓葬的间隔以及头向、墓葬构造、随葬品种类等方面看,小墓群M9、M10、M11的墓主们生前关系亲密,时代稍早的M10、M9应是M11“喜”的父母的墓葬。
  M11的墓东壁壁龛放置带盖木轺车1乘,并有*(左车右免)车的木足泥马3件、彩绘泥俑2件,尺寸与一般的木俑、木马无二。然而,该墓地其他墓葬出土的明器马、俑的材质均是木质,唯有M11的5件明器是泥质。这让人联想到关中秦地的泥俑,春秋晚期的铜川枣庙秦墓[3]中出土有泥土质的彩绘侍俑和动物俑,战国晚期的咸阳塔儿坡秦墓[4]也出土了2件彩绘泥骑马俑,这些俑均未经烧制,仅在捏制后涂以彩绘。而M11的木足泥马、彩绘泥俑的形态大小均与上述秦地的彩绘泥俑相似。据竹简《编年记》,“喜”年轻时曾三次从军,而后长期任职秦南郡政府,担任过“鄢令史”、“治狱鄢”、“安陆令史”、“安陆御史”等与法律有关的职务,属于中下级官僚。笔者以为,随葬关中秦地流行的泥俑而非楚地常见的木俑,这件事绝非偶然,它反映了“喜”在风俗习惯上与楚人的差异,以及与关中秦地的特殊关系。
  《史记·秦本纪》中有“(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的记载,公元前279年,秦攻下楚的鄢、邓,同时赦免罪人迁往其地,第二年,攻取楚都郢,在那里设立南郡。此外,《编年记》二十八年条中还有“攻安陆”字样,可知“安陆”与鄢、邓同时归入南郡治下,而睡虎地原属旧楚安陆地区。
  众所周知,西头向是关中秦墓的重要特征,战国晚期后段这里突然出现大量的西头向,从考古学的角度印证了《史记》中的这段移民历史。“喜”的父母M9、M10,很可能就是这样来到南郡的移民,从出生时间上看,“喜”本人则有可能出生于南郡。
  注释
  [1](日)間瀬収芳:《雲夢睡虎地秦漢墓の被葬者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1982年第41卷第2号。
  [2]丁兰:《试论湖北地区的带龛楚墓》,《江汉考古》2004年第2期。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枣庙秦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2期。
  [4]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儿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