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汉三王论纲/三王异政

张文立


  秦王嬴政、楚王项羽、汉王刘邦三人,都曾经拥有对全国政治制度的设想与施行的权力。他们针对战国社会转型时期施行了自己认为可行的不同的政治措施,也就是国体和政体。
  秦王政在孝公起的商鞅变法后,经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开疆拓土,“续六世之遗烈”,终成一统。统一以后,对即将要建立的国体和政体,有过考虑和最终选择。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政总结了六国的叛道,自己兴兵诛暴的过程。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叛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贱,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
  说明六国被灭,各有原因,是自找的。现在六王咸服其辜,天下大定,应该改更名号,以称成功。群臣议帝号,秦王政改为了始皇帝。帝号已定,那么建立一个怎样的政治体制呢?这是因为,在他面前有两种制度,等待他去选择。一种是西周以来的封建制,即封土建国;一种是战国以后各国内部出现的君主制,即由设郡县而中央集权制的萌芽。前者是一个由血缘关系而封立的诸侯国,是较松散的统一国家;后者则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的集权制的统一国家。这时,丞相王绾等人总结了两种制度的利弊,提出了一个以郡县为主辅以封建的中和的二元政治制度,而廷尉李斯提出了另一种制度,即一元化君主专制政治制度。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天下无異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这两种意见的最后裁定落在了始皇帝面前。始皇帝一锤定音:“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1]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中央则为三公九卿。天下大权,独收于皇帝手中。
  秦王政的统一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司马迁的评价是:“世异变,成功大。”[2]柳宗元指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3]这点他在《峄山刻石》中也同样予以申述:“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自感得意。它的最大特点便是废封建而行郡县,使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形成全国集中统一。这种制度自秦而下两千年中历代虽有改革,但中央集权的实质未变,所谓“百代都行秦政事”[4]者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病逝沙丘,胡亥继位,称二世皇帝。第二年(前209年,二世元年)七月,陈涉起义,天下各地六国旧族纷起响应,其中项羽为最。世仅一年,距二世改元仅半年。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时年二十四岁。他的家族世为楚将。他的爷爷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杀,所以与秦有宿仇。秦始皇帝南游会稽时,他与季父项梁同去看热闹。看到那种盛况,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此时大约二十三岁。第二年,随着陈涉起事,项梁与项羽杀会稽太守,宣布起义,统一在陈胜的“张楚”旗帜下反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十二月,陈胜被其部下庄贾杀害。项梁、项羽在薛(山东滕县东南)议事,听取了范增关于立楚后为号召的建议,立当时正在为人牧羊的楚怀王的孙子心为楚怀王。楚怀王孙心成了各地起义军名义上的领袖。反秦的斗争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项梁、项羽成反秦的实际领导与指挥者。二世三年(前207年)十一月,项羽破釜沉舟救赵,十二月大破秦军于巨鹿。巨鹿一战后秦军已无力反击,项羽威镇诸侯军,“诸侯皆属焉”,成为上将军,被公认为反秦的领袖,不久攻入关中,屯兵戏(今西安市临潼区东戏河岸)下,后进兵咸阳。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在咸阳封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九郡,都彭城。刘邦为汉王,据巴蜀之地,都南郑。秦的三位降将封在关中:章邯为雍王,据咸阳以西,都废丘(陕西兴平东);司马欣为塞王,据咸阳以东,都栎阳(西安市临潼区北);董翳为翟王,据上郡,都高奴(陕西延安东北)。其他魏豹、黥布、张耳、韩广等都封王分土,连同刘邦等共十八王,于是“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5]。项羽的理由是:“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6]他是将有功的人封为王,各占一块地方。与周人之封同姓又有区别,离心力更大。
  封王之后,各王都回到封地去作各地的王。项羽以“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作西楚霸王去了。他的此举,被当时的人讥笑:“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分封后不久,公元前206年五月,田荣发兵攻击田都(被封为齐王,田荣未封王而田都原为田荣部将),自称齐王。与张耳同时起兵的陈余未被封王,这时与田荣联系,赶走张耳,迎回赵王歇(被项羽封为代王),使之王赵。赵王又立陈余为代王。此时在汉中的刘邦也于八月起兵,以韩信为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进攻关中,很快秦地三王被灭,刘邦占据关中,楚汉战争开始了。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垓下(安徽灵壁县南沱河北岸)一战,项羽失败,自刎乌江。时年30岁,正当有为之时。项羽起事六年,辉煌六年。
  项羽的失败,后人有许多诗词歌颂他。宋时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绝句》歌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7]
  唐代写过《阿房宫赋》的杜牧在《题乌江亭》诗中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8]
  著名的美术史家王子云先生1973年11月11日在长江下游考察,船过采石矶,在乌江镇东南凤凰山的霸王神祠见到门左右挂有明人题到的对联:
  司马迁乃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
  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含余悲。[9]
  杜牧怀着对项羽的同情,希望他回到江东,集聚力量,重新反击,以期可能的成功。李清照借此痛惜南宋缺乏项羽这样的英雄,未恢复失掉的大半国土。项羽祠的联语则寓意司马迁在《史记》的《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中运用曲笔,刻画了刘邦的流氓无赖形象和项羽仁义骁勇形象。总之是将项羽看成是一个虽然失败但却是一位足以垂青史的英雄,予以景仰和同情,所以杜师雄才能临祠大哭。这恐怕是汉以后至今人们的普遍看法。这是他个人的人格魅力形成的历史现象,与他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主张无关。
  与项羽同时起事反秦的刘邦是三王中最后胜利者。《史记》在记录刘邦时,以精怪奇异的故事把它神化了,这是以后史书中神灵感应学说中常用的手法。皇帝总和常人是不一样的,连其母的受孕和其出世都天出异象,应象而生(《汉书》与《史记》同)。刘邦在始皇帝时送服徭役的人曾到咸阳,“纵观,观秦始皇帝,喟然太息曰:大丈夫当如是也!”[10]其意与项羽相同,但气势则弱了很多。他仅是叹息,认为应当这样,而项羽直言取而代之,性格相异见于形色。二世元年,刘邦以亭长的身份押送刑徒去骊山为始皇帝修墓,行进路上,刑徒逃亡,于是借着陈涉起义也拉起了一帮亡命之徒,杀沛县令而起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垓下之战后,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封韩信、彭越等异姓有功者为王。后听刘敬之说,入关中。九年(前198年),萧何在长安营建未央宫,刘邦入未央宫,接受三公九卿群臣朝贺,刘邦在此时,端起酒杯,给他的父亲(此时谓太上)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一脸的得意忘形状。刘邦所封诸异姓王,不过是暂时措施,以后逐渐诛杀,而封同姓王。史云:“高帝八子:长男肥,孝惠兄也,异母,肥为齐王;余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为赵王,薄夫人子恒为代王,诸姬子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子长为淮南王,子健为燕王。高祖弟交为楚王,兄子濞为吴王。”并且与大臣约:“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也正是这一遗命,成了吕太后称制后欲王诸吕时,征询丞相王陵意见,王陵认为“今王吕氏,非约也”的依据。后来,吕后罢了王陵丞相之职,使诸吕用事,逐渐封王。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也以刘邦的既定方针,诛杀诸吕,立刘邦中子恒为汉文帝。[11]
  刘邦称帝后,实行的政体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同时辅以诸侯王制的郡县、王国双轨制。王国先是异姓王,后来是清一色的同姓王。
  注释
  [1]以上所引《史记·秦始皇本纪》。
  [2]《史记·六国年表》。
  [3]柳宗元:《封建论》,《柳河东集》(上)第4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4]据云此句是毛泽东1973年的诗句,见刘修明《从印刷“大字本”古籍看毛泽东晚年的思想和心态》,《书摘》1995年第3期。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尚未收录此诗。
  [5]《史记·高祖本纪》。
  [60]《史记·项羽本纪》。此前此后未加注者均见此。
  [7]《宋诗一百首》第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8]朱碧莲、王淑均:《杜牧诗文选注》第5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9]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第221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10]《史记·高祖本纪》,以下不注者据此。
  [11]《史记·吕太后本纪》。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