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皇汉武封禅与礼仪、思想、文化变迁
何平立 沈瑞英
何平立 上海政法学院科研处 教授
沈瑞英 上海大学公共管理系 教授
内容提要 自秦汉时期,巡狩与封禅合一,不仅使封禅成为巡狩活动的高峰,而且使封禅礼仪由传说演绎为国家大典和盛世之举。同时,由于儒家文化对封禅礼仪内涵的渗透、浸润以及对王权神话创造,也使其逐渐被统治阶级所接受,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基础。因此,秦皇汉武的封禅典礼不仅是王朝更替、制度变迁、信仰体系重构的宣告典礼,是祭天祀地、祈寿升仙、渴求功利、追效祖先的仪式,而且是儒家学说荣登专制王权思想统治舞台的洗礼。故秦皇汉武封禅礼仪具有时代嬗递之际文化范式和思想史转型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 封禅 礼仪 思想 文化 儒家
纵览祭教合一的封建时代,皇帝在泰山举行隆盛的封禅典礼,既是构成皇权存在合理性、合法性的普遍逻辑法则和终极依据,又是皇位正统和大一统所必需的文化表征。在儒学思想演绎和阐释下的封禅仪式过程和象征意义,不仅是一种新政治秩序和制度模式的构建,而且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展示,是宗教神权、信仰体系与王权政治的贯通融汇。
封禅仪式源于上古先民对山岳天地的祭祀。《史记》等秦汉典籍曾记载传说中的上古三代七十二王封禅泰山之事。至秦汉时代,封禅礼仪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并成为皇帝“应天受命”神圣崇高的旷世盛典。司马迁之父太史令司马谈因故不得参与汉武帝的封禅盛典而“发愤且卒”,临终前握迁手泣叹曰:“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1]其痛心疾首、无限悔恨之状,可见封禅典礼在秦汉人心目中具有极其崇高之地位和神圣意义。据《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迁在回答壶遂关于为何撰作《史记》时言:“汉兴以为,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由此可见,司马迁撰《史记》的动机之一就是颂扬汉家以封禅为标志的“受命改制”的伟大时代。因此,认真探讨秦皇汉武封禅与礼仪、思想、文化变迁的关系,对秦汉思想史研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注释
[1]《史记·太史公自序》。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