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皇汉武封禅与礼仪、思想、文化变迁/二/(二)

何平立 沈瑞英


  二、秦皇汉武封禅文化心态与思想背景
  (二)秦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原因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中,天人关系核心的时空坐标定在泰山?这同泰山的地理文化是有不解之缘的。因自古以来,拔地通天的泰山就是人们精神中的神山。《韩非子·十过》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据此可见,泰山神话也源远流长。《尚书·舜典》谓舜:“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这说明对泰山的祭祀也是很久远的。泰山在古人心中既有一种神圣的形象,又有一种神秘的宗教意义。《风俗通义·山泽·五岳》曰:“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者,始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孔子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尔雅》训诂云:“泰山为东岳,实万物之始,故称岱焉,其位居五岳之伯,故称宗焉。”从原始的东方崇拜、中央之山、神话传说以及柴望祭天等等,泰山给人们带来了宏广悠远的精神驰骋领域。无怪乎,《岱览》记载当汉武帝看到泰山时不禁无限感慨地赞叹道:“高矣!极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何新《诸神的起源》的“结语”中指出,从功能观点看,上古神话至少具有三种社会作用:一是先民解释各种自然、人类以及历史的解释系统;二是先民们具有超现实理论的力量以及具有礼仪规范和价值规范效力的礼仪系统;三是先民手中一种巫术的实践力量的操作系统。而秦始皇崇拜泰山、封禅泰山、祭祀齐地八神,这同其民族文化的渊源有密切联系。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协助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平王封其为侯,并将岐山以西的周初旧领土赐予他,此乃秦建国之始。《史记·封禅书》云:“襄公既侯,居西陲,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畴,祠白帝。”这就是说,秦建国伊始即将少皞尊为主神上帝。秦为何尊少皞为主神?原来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民族文化心理原因。少皞即少昊,是上古活动于山东半岛一带的东夷民族首领。《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言少昊在此建立以鸟为图腾的王国(曲阜有少昊之墟),以鸟名官。而其神职又传在西方。《西次三经》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至秦宣公作密畴于渭南,祭青帝——东方之帝太皞,即东夷远祖。秦族祭祀少昊、太皞,是对嬴姓氏族远祖的怀念。这是因为秦族与东方齐地的宗教神祗和神话系统同源于上古鸟图腾的氏族部落。东夷不仅是以鸟为图腾,而且是崇拜太阳的民族。少昊、太昊之昊,既有昊天之义、元气博大之貌,又有“大明”之意。因此,秦始皇巡狩数次礼日成山和封禅泰山,这隐隐中同其东夷远祖信仰崇拜也是有联系的。同时,秦王嬴政称皇帝恐怕也与此有关。如蔡邕《独断》曰:“皇帝,至尊之称。皇者,煌也。盛德煌煌,无所不照。帝者,前也,能行天道,事天审禘,故称皇帝。”按“帝”原为“禘”字,为祭天之帝专制,商周以来唯王者有禘祭事天之理。故皇帝二字之深远意义可见一斑。
  秦始皇巡狩东方,风尘仆仆地祭祀“其祀绝莫知起时”的齐地八神与泰山,实际上是祭祀秦人氏族发源地的祖先神祗、东夷故土神祗,不仅具有生命回归和民族寻根之深远意义,而且有凸显血缘、家族和父权制,强调家国同构和专制集权的治国之道。按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述论,不仅蓬莱神话“只是附属于泰山神话的支系”,而且齐鲁神话也属于泰山神话体系。“泰山的神话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是华夏神话的新变,因泰山将华夏神统组成了一个体系”;以上古以来七十二王者“封禅为核心,建立了泰山神话体系”。[1]故正是具有东夷民族血缘的秦族统一天下以及秦始皇巡狩封禅泰山过程,不仪建立了一个华夏神话体系,而且使中国上古先秦复杂多源的神话走向统一趋势。同时,也使泰山封禅反映与诠释了神话的社会意义,并使其后统治者在未来历史中不断创造新的神话英雄篇章。
  注释
  [1]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第187页、第180—18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