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始皇泰山封禅的原因新探
徐卫民
徐卫民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教授
内容提要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种祭祀大典,是树立君主权威的重要手段。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中国帝王中首先封禅泰山的人。但由于文献记载不足的原因,对秦始皇为何要封禅泰山,论者观点不一,笔者欲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秦始皇封禅泰山的原因进行新的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
关键词 秦始皇 泰山封禅 原因 新探
“古之大事,惟祀与戎”[1],祭祀活动是古代社会重要而隆重的活动。而封禅就是中国古代帝王为祭祀天地而举行的重大活动之一。在中国古代帝王政治生活中,封禅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祭祀典礼。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表示自己统治的正统性,不约而同地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禅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成为封建帝王一生追求的大事之一。
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结束了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秦朝。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秦始皇并未忽视上帝的存在,他曾亲赴泰山封禅,在当时乃至后来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泰山成山于太古代,距今约二十四亿五千万年,为片麻岩构成的断块山地,绵亘于山东省济南市与泰安、历城、长青三县之间,总面积为426平方公里,主峰在泰安县城北,海拔1545米,其高度次于华山和恒山,居五岳中的第三位。泰山之美在于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景色壮丽。泰山地处鲁北,古时鲁国人对之举首可望,所以《诗·鲁颂》里有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这是诗歌中最早对泰山的描写。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曾赞美泰山是:“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这八个写形字中,前六个字写泰山的雄伟壮丽,后两个字写他对泰山的神秘感。这可算是对泰山的绝妙描述了。
封禅作为祭祀的专用名词之一,特指帝王们在泰山举行的祭祀活动。尽管史书中有关于秦始皇之前君主们对泰山的封禅,但笔者认为均是不成立的,是虚构的文献资料,不足为信。对泰山的封禅秦始皇是帝王中的第一人,而秦始皇之前的君主所谓对泰山的崇拜只能算是祭祀活动。
何谓封禅?“泰山顶上筑坛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2]。那么为何非要到泰山封禅呢?《汉书》张晏注云:“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对于秦始皇而言,其封禅泰山的原因是复杂的,决非只是为了祭祀天地的一个目的,而是由多重原因促成的,可谓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天下的重要措施。下面是笔者的观点。
首先是为了威慑山东的贵族,显示秦帝国的威武。
秦用武力统一了天下,但东方的统治者和贵族从来就没有心服口服地服从秦的统治,一直在寻找机会企图东山再起,对刚刚建立的秦王朝是一个威胁,秦始皇封禅泰山的目的就是要到东方威慑这些不服的人。
秦始皇从公元前219年开始东巡,而这次东巡中重要的事就是在泰山封禅: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3]
即帝位第三年便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于是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
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葅稭,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颠,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4]
秦始皇泰山封禅的目的和他要解决的社会政治问题密切相关。秦始皇东巡的政治目的从他的东巡刻石中可以看出。《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东巡刻石共7块,实际收文6则。纵观全部刻石文词,主题大同小异,无非是在歌颂秦始皇的功德,声讨六国的罪恶。秦统一有理,六国灭亡应该。要在全国推行秦的统一法令,宣扬中原文化人伦,力求社会稳定。其中的泰山刻石辞内容如下: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毫无疑问,泰山刻石是政治性的,是秦始皇的政治文告。秦始皇十分崇信法家的学说,他以为准备了充足的军队,加上他的政治文告,天下臣民就会“罔不宾服”。只要“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就一定能化及无穷,永世太平,长治久安。
其次是要寻根,达到衣锦还乡的目的。
秦人本是东夷族中的一支,嬴姓,是少昊之后。这种观点已被众多的学者所接受。前不久我在西安参加“关中——天水秦文化学术讨论会”时,听到众多考古学家的声音,他们经过长期在甘肃天水等地的考古调查发掘,认为秦人确是来源于东方。
笔者认为秦人的西迁是不得已的。因此他们不会忘记被迫西迁的历史。当他们强大起来以后,一定要衣锦还乡的。秦始皇出巡的第一站就是到甘肃天水一带,是去告慰他的祖先,如今的秦人不是昔日的秦人。
秦人是不会淡忘掉自己的种族意识的,故而时至战国,秦人仍以鸟为崇拜物,以少昊为上帝。既然有种族意识,那么就会有寻根的要求。而寻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几乎是一切原始的或较原始的民族所共有的,而且早已由大量的民族人类学资料所证实了的。秦人当然也不例外。那么,秦人的根究竟在哪里呢?在泰沂山区及其汶泗流域和沂沭流域。其中,曲阜为“少昊之墟”,曲阜东边不远的费邑(今山东费县)便是秦人远祖伯益(柏翳)的封地。《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这中间,郯氏的郯国(今郯城县)、莒氏的莒国(初都介根,即今胶州,后迁今莒县),春秋战国之际还存在。徐国的势力原比郯、莒还要大许多,西周初年曾是鲁国的劲敌,其中心区就在曲阜东南一带。后来虽被鲁国逼走至今江淮流域,但齐鲁两国仍有他们的后裔活动,仍有不少以徐命名的城邑。菟裘氏在泰山南侧的汶水之滨,春秋时有菟裘城,时属鲁国,时属齐国。至于秦氏,其得名可能远在西迁之前,故鲁有秦氏,有秦邑。
《秦本纪》中所提及的嬴姓诸国大多是在今山东一带。此外,原居今潍水流域(本名淮水)的淮夷,据罗泌《路史·国名纪》引《世本》文,也是嬴姓。顾颉刚先生认为《世本》此说是可信的,并考证指出,淮夷原来的主要活动区域当在潍水上游,即今诸城、日照一带。淮夷中心区以北以东直至胶东半岛尽头则属莱夷的地盘,他们未曾南下,一直是这一带的土著居民。而据现今学者的研究,莱夷也为少昊之后,嬴姓。因此,泰沂山区,尤其是汶泗流域、沂沭流域、潍水上游及胶东半岛,在战国时代仍有大量的嬴姓夷人存在,而且还保存了大量的夷族传统文化,如有关鸟的崇拜、大量的有关古帝少昊的传说等等。这些都是秦始皇极感兴趣的东西。
大量的考古资料足以证明秦人来源于东方的山东。于是始皇东巡的首站便是鲁地的峄山,并于山上刻石颂扬功德。天下名山胜境可谓多矣,而为何独独钟情于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原来除了山北的曲阜是少昊之墟这一层缘由外,还因为峄山本是嬴姓族人的重镇。而自峄山北上,加封泰山,大概也不只是因为泰山是阴阳儒生所说的帝王的封禅之山,还在于泰山原本就是东夷族人所崇拜的神山、祖宗之山。从泰山上下来,始皇又去胶东半岛转了一圈,发现当时的琅邪才是与秦人血脉相连的嬴姓族人的聚居地,因而喜不自胜,遂有“大乐之,留三月”[5]的异乎寻常之举。
实质上在封禅泰山之前,秦始皇就已经首先到了西北地区的甘肃,到了秦人曾经长期奋斗和崛起的地方,向他的先辈告知他已经完成了先辈的遗志,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宏伟大业。然后再来到山东他们祖先发迹的地方,一方面是寻根,实质上还包括有告知先人和衣锦还乡的意思。
其三是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药。
秦始皇当了皇帝以后,最害怕的就是死。因为他觉得江山来之不易,东海寻药成为他生活中的大事之一。因此《史记》中记载了众多的秦始皇东海寻求长生不老药的事实。
齐地东部沿海航海业的起步是很早的,随着航海业的发展而带来的海外传说和齐地沿海屡屡出现的海市蜃楼的影响,再加上阴阳五行学说宣扬东方主生,逐渐形成了“蓬莱三山仙境”说。史书记载:“蓬莱山在海中”,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海外仙山上,有金宫银阙,有不死之药,有长生不死飞往飘来的仙人,从而成为一个美妙的、令人向往的神仙世界,它解决了人们长久以来不死灵魂的归宿问题,把死后成仙飞居神山的虚幻希望留在人间,又造出不死之药的假说,给人们指出了一条达到长生不死的虚幻途径,成为东部沿海盛极一时的仙说。战国时期的几个君王受其影响,纷纷到东海中求仙求药。三神山上的神人及长生不死之药,也同样对秦始皇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相信没有自己干不成的事情。他非常害怕死,多次派方士寻求长生不老药。统一后的短短时间里,五次出巡,其中四次都是到东南沿海,实质上与寻求长生不老药有关。
山东一带方士盛行,是寻求长生不老的古代政治家们梦寐以求的地方,秦始皇更不例外。
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6]
这两条记载,说明了秦始皇当时寻求仙药的精神状态。就个人而言,秦始皇在消灭六国建立统一政权之后,个人欲望开始无限膨胀。简单地说,个人的享乐、长生、权势等要求,越来越强烈,甚至到了心理变态的地步。他派徐市东海去求仙,派卢生求不死之药,甚至自己亲自到东海边射鲛鱼,在海边离宫一住就是三个月,就是这种变态心理的反映。而且秦始皇非常的痴迷,当卢生等人说“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和“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的话后,他宣布,有言说他住处的“死罪”。有一次,他在出巡中,看见丞相车从过多,表示不满。有人将此意见告诉丞相,丞相就减少了车从。秦始皇得知丞相减少了车从,以为“此中人泄吾语”,将当时在旁的人统统杀掉。可见他追求做“真人”和求不死之药到了何等疯狂的地步。就社会环境而言,神仙迷信之说由来已久,西周末年,就有成仙之说,但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前文引述的徐市、卢生,以及见于史书的韩终、侯公、石生,皆以求仙和求长生不死之药来引诱秦始皇,倘若不是当时社会迷信之风盛行,焉能有此等现象。《史记》说秦始皇封禅泰山时“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大概是因为秦始皇个人有求长寿成仙之情,故而如此。
正因为以上三个原因,秦始皇选择了五岳中的泰山而不是其他山脉作为封禅的地方。总而言之,秦始皇封禅泰山,是当时政治上和个人欲望的需要。他东巡的目的是维护政权的稳固,当然也包含消除东方人民的反抗情绪。但是遗憾的是,他终生并没有正确地解决东方问题。为他殉葬的兵马俑,严阵以待,面向东方,可见东方问题是他死不瞑目的情结。秦始皇不懂得以武力得天下,必须伴之以文治,而一味严刑峻法,将武力夺天下的办法延长为治国是不能维持长久的。秦始皇更不懂得个人的欲望和消耗,必须与社会生产水平与人民大众的承载力相适应,穷奢极欲,残民以逞,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和结构的崩溃。秦始皇还不懂得,六国的灭亡,统一大帝国的形成是一次社会结构的大变动,大变动必伴之以大稳定。质言之,要变动六国政权,必须稳定六国人民,否则,不加区别,六国的政治力量和六国生产力量一起变动,社会必然陷入动荡和混乱。
尽管秦始皇封禅泰山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但是,他封禅泰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开创了历代封禅泰山的先例。后代的帝王们追寻他的足迹,不断地封禅泰山,使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今天泰山之所以成为世界双遗产、十大名山之首、五A级旅游景区,应该说都与秦始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注释
[1]《左传·成公十三年》,许嘉璐主编:《文白对照十三经》,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2]《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下同)
[3]《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4]《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
[5]同[3]。
[6]同[3]。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