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
秦俑修复技术探索总结/二
容波 刘江卫 郑宁等
二、秦俑出土时现状
由于秦俑坑顶部结构在俑坑建好后不久就遭毁坏、坍塌,陶俑出土时造成破损、碎裂。就碎裂的情况看大多是从原分部制作的结合部断开。例如秦俑一号坑前五方中的陶马,往往是马头、马腿分别从与躯干的结合部断开。发掘现场保存环境状况不佳,导致秦俑出现多种病害,几乎涵盖了彩陶所有病害类型。根据秦俑受损程度和病害方式,可将秦俑病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残断、断裂、裂隙、裂缝、缺失、表面划痕、植物痕迹、脱落、彩绘层起翘、空鼓、酥粉、其他附着物、刻画、植物损害、动物损害、泥土附着物、微生物损害、硬结构、结晶盐、龟裂、变色、剥落、变形等病害[1]。
1.秦俑残缺、破损、断开
由于机械外力原因,导致秦俑残缺不全,或某部分与主体部分断开分离,不同秦俑破损状况也有所不同,大多为残损、断开。
2.秦俑残片裂缝、裂隙、划痕
常年的地下埋藏以及秦俑本身陶质的劣化,造成秦俑表面因挤压、接触等造成的秦俑表面出现的裂缝、裂隙等损伤,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秦俑表面出现的划痕。
3.秦俑表面沉积物
长期埋在地下,以及在发掘、保存过程中在秦俑表面形成的各类附着物,包括泥土、钙质附着物等。
4.秦俑彩绘层起翘、脱落
秦俑出土后,未进行任何保护处理,陶器表面彩绘颜料层内颜料颗粒间失去粘合力,致使彩绘颜料疏松掉粉,大部分彩绘颜料层已从陶器表面呈片状整体脱落。
5.秦俑彩绘褪变色
秦俑彩绘颜料出土后,因颜料颗粒不稳定或含水量发生变化,导致颜色明显变浅、变淡。
6.秦俑表面酥粉
秦俑表面酥碱粉化,手指接触即掉粉末。
7.霉斑
由于出土现场潮湿和通风不畅,导致秦俑表面出现微生物痕迹或其代谢物残留在秦俑表面。
8.盐析
由于秦俑出土地土壤中可溶盐含量比较高[2],在发掘时就发现一些陶马、陶俑表面有大量的结晶盐析出。可溶盐的存在对陶质文物的长期保存极为不利,特别对彩绘危害更大。
注释
[1]国家文物局:《陶质彩绘文物病害与图示》,文物出版社,2010年。
[2]雷勇、原思训、郭宝发:《秦兵马俑表层风化状况的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年第4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1/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