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龙凤纹概述
郭睿姬
龙凤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标志.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独特的装饰形象,千百年来受到各代人民普遍而持久的欢迎。它代代相传、演变和发展,又有不同时期的强烈民族风格和特点。那么秦的龙凤纹状况和特点又是什么样?本文拟对秦龙凤纹进行概述总结探索和分析。
龙凤纹的演变源远流长,它从彩陶时期的朦胧状态开始,就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龙凤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龙图案形体的基调就是蛇,而凤的基调就是鸟,这可以从商周两代的玉器的造型和纹饰中体现出来。
商代的玉雕龙凤形制厚实古朴,线条简拙粗犷,一般龙的造型作环曲状造型,头部和尾部靠得很近,有时甚至相接。没有四肢,头部的额角微隆起,圆形环耳,尾端呈尖形。浮雕圆肥,下颌前伸。商代玉器上装饰的凤纹一般为鸟形,喙如鸡喙状,并有冠羽出现。
西周的中晚期,龙凤纹则有长是的发展,龙的前额逐渐呈尖形,短角显现明朗以张口为多。龙身上的纹饰更为明显,主要有鳞纹,云纹、重环纹和龙首纹。凤纹上的装饰也比以前繁复,鳞纹、云纹也时有出现,喙与眼的形象更为具体。
龙凤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继续流行,秦也使用了龙凤纹,其主要表现在:
秦玉器上的龙凤纹
1.陕西凤翔是秦都雍城所在地。秦自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初居雍城大郑宫,至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徙居栎阳的294年间,这里一直是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近十多年来,雍城出土的数千件文物中有一件玉器为凤鸟纹,此凤鸟纹璧出土在秦公一号大墓:色淡绿,近圆形,中心有对穿小圆孔,两面均饰凤鸟及大型凤冠。凤鸟仅有头部,圆目钩喙,凤冠直立而前后分扬,造形逼真生动(1)。
2.河南泌阳三号秦墓中出土一件螭形白玉带钩,长19厘米,分10节,中串一扁金属条,各节可以活动,带钩首尾均琢成龙头蛇嘴形,通体饰钩连雷纹,刻划细致,造型生动。
秦青铜镜上的龙凤纹
1.青铜镜上的龙凤纹3枚。陕西咸阳市黄家沟M49出土1枚,3弦钮,圆钮座,以四条蟠龙为主纹,直径14.5厘米。属战国晚期(2)。
2.云梦睡虎地M34的一枚铜镜主纹为3蟠龙,直径12.8厘米,为秦代铜镜(3)。
3. 龙凤纹镜仅1枚。湖南长沙桐梓坡M74出土。3弦钮,圆钮座,3条蟠龙云间饰3只昂首展翅的凤鸟,直径15厘米(4)。
4. 菱形凤鸟纹镜2枚。湖南长沙市杜家山M799出土1枚,地纹为细密的云纹,3弦钮,方钮座,主纹为4凤、4小鸟和4组菱形纹,四只小鸟立于靠边缘的4个菱形之上(5)。
5.连弧龙纹镜1枚。长沙市桐梓坡M24出土。3弦钮,圆钮座,地纹为双线钩连雷纹,线条内布满细小的星点。主纹为3条卷曲生动的龙纹,边缘有15个内向连弧,直径13.9厘米(6)。
6.蟠龙纹镜1枚。陕西凤翔高庄M1出土,主纹为蟠曲的龙纹,直径10厘米(7)。
秦镜中的主纹蟠龙纹身较细,龙口龙足较为简化;凤鸟作昂首展翅状,也有变化,但可以看出基本上仍是楚镜中的龙凤纹的继续和演变,如长沙桐梓坡M24出土的龙纹的龙蟠曲较少,咸阳黄家沟M49出土龙纹镜虽蟠曲,但显得较为呆滞,不如楚镜生动有力,却明显地留下仿自楚镜的印迹。四川涪陵黄溪M2出土的云纹地蟠龙纹镜和陕西凤翔高庄M1出土的水波纹蟠龙纹镜的蟠龙已近似云纹,但其整体结构仍可以看出它是源于楚镜的蟠龙纹。
秦镜上的龙纹较疏朗草率,与湖北云梦睡虎地M1出土的龙凤纹镜楚镜的纹饰繁密规整有别。
漆器上的凤纹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
1.漆盂,内底中部的黑漆地上,用朱漆绘一凤鸟。凤鸟头上顶一物,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
2.圆盒,器表徐黑漆。黑漆地上用红、褐彩绘变形凤纹。
3.卮,表涂黑漆。在黑漆地上用红漆绘变形凤纹和几何纹饰(8)。
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上的龙凤纹
l.龙纹空心砖;砖面为龙纹,有单龙和首尾相连的二龙两种。其中较完整的长100厘米,宽38厘米,高16.5厘米。
2.凤纹空心砖:砖面为凤纹,有立凤、卷凤。出土时已残缺,原有的规格也很庞大,凤的头胸部分纹样清晰,是继承战国时期的凤鸟造型,凤鸟长冠修颈,口中含珠,凤眼呈圆形,凤身又饰以各种条纹或圆珠纹(9)。
秦瓦当上的龙凤纹
1.夔凤纹瓦当。战国时秦国瓦当,凤翔县出土,雍城考古队藏。鸟的头部与凤类似,其尾、翼与夔相近。夔凤造型简洁,应与夔和朱雀鸟属同类。
2.首凤纹瓦当。面径长15厘米,凤翔县铁沟村雍城遗址出土,凤翔县雍城文管所藏。此瓦当造型特殊,体态修长,双足、双翼、羽尾、冠毛皆形象生动。与古籍“龙身”“凤羽”记载相似。
3.夔凤纹瓦当。瓦当面径15.1厘米,凤翔铁沟村雍城遗址采集,凤翔县雍城文管所藏。夔凤体健身美,虽手法写意,但夔凤之嘴、羽、爪部仍刻划得栩栩如生。
4.夔凤纹瓦当。瓦当面径15厘米,凤翔县雍城遗址采集,凤翔县博物馆藏瓦。此瓦虽残,但纹饰清晰。夔兽的雄健、凤鸟的灵秀合为一体,使神话中的动物更贴近现实。
5.夔凤纹瓦当。瓦当面径15.3厘米,凤翔县雍城遗址采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拓片。瓦当中的夔形较青铜器中工艺化的夔形更为生动,为考证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夔”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10)。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瓦当,出土不详,面径14厘米,边轮宽1.1厘米,当厚2.2厘米。瓦色浅灰。当面边轮与瓦心结合处缝隙明显。当背有切痕。
7.夔凤纹瓦当。凤翔县雍城遗址出土。面径14.5厘米,边轮宽l厘米,当厚2厘米。瓦色深灰。当背中心低凹,有切痕。现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面纹勾嘴、羽翼丰满。其雕塑手法在先秦的基础上,羽毛运用了大量的线雕技法。现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8.凤纹瓦当。出土地点不详。瓦面一大四小,共有凤鸟五只,故又曰子母凤鸟瓦当,面径16.7厘米。现存西安市文管会(11)。
9.夔凤纹大半圆形瓦当。当面径61厘米,秦始皇陵北二号建筑遗址出土。
秦陵铜车马的龙凤纹
(1)伞盖上的龙凤纹。伞盖内侧的图案纹样保存较完整。纹样分为两种:一是边缘部分为一周图案纹样;二是在边饰纹样环绕下的中部区域,满绘着彩色的变相夔龙夔凤蟠结纹。彩绘的方法是:先平涂白色作底,然后在底色上用彩色绘制纹样,再用墨色细线勾勒。颜色的种类有红、绿、蓝、赭、黑、白等色。变相的夔龙身体屈曲卷尾,躯干部分有的为绿色,有的为天蓝色,用朱红或黑线勾画鳞甲。躯体蜷曲的内侧用赭色绘作变月形,从而使躯体富有立体感。变相的夔凤多用绿色,用墨线勾画羽毛。夔龙夔凤躯体的外侧线条折波成云头状,远看极像一朵朵的云头纹。
(2)伞杠上的龙凤纹。每段内有两互相纽结的变相夔龙夔凤纹,其身体屈曲折转,尾部向上翘卷,异常生动。
(3)弩臂的龙凤纹。弩臂左右两个侧面内的纹样相同。各有变相的夔龙、夔凤一组。凤纹居上,展翅昂首作飞翔状,长细尾末端微作蜷曲,与龙头作环抱状。龙纹居下,回首顾尾,身体蜷曲,纹样似卷云。
(4)盾正背面的龙纹。盾正面纹样,在边栏围绕的中央界域内,绘有四条变相夔龙纹,两两左右相对回顾成为一组。上面一组的两夔龙,身体折曲,尾与尾、首与首相互环抱缠绕,尾上头下屈曲成环形。下面一组的两条变相夔龙,两首相聚,首往上仰,身体回曲,尾部翘卷立于首的两侧。构图饱满,左右、上下相互均衡对称,纹样回环曲转、变化多端。四条变相夔龙的躯体绘天蓝色,在天蓝色上用朱红色的细线勾画一组组的细小菱花作为鳞甲。
(5)盾背面纹样。在两个界域内,上下部各绘一变相的夔龙纹。两侧的纹样相同,方向相反,互相呼应,左右均衡对称。上部的两条夔龙,尾上头下,回首,翘尾,躯体均作流云状。彩绘色彩已剥落,从残迹观察,通体为绿色,用天蓝色的粗线和白色的细线勾画外轮廓,在绿色的底色上用朱色的细线描绘一朵朵细小密集的菱花,以象征鳞甲。
(6)车后舆的龙凤纹。上层屏蔽部分外侧中间纹样,在上下边栏之间的界域内。先平涂一层白色的底子,然后彩绘一组组的变相夔纹的单独纹样。这些纹样作散点式排列组合,布满车舆上层一周,形成绚丽多彩的画面。
车舆上层外面右侧的中间区有变相夔纹的单独纹样共35组,其中有14组贴近上下边栏的纹样,仅绘变相夔纹的首或尾,其余纹样完整。车舆上层外面左侧的中间区有变相夔纹的单独纹样共33组,其中有12组贴近边栏的纹样仅绘变相夔纹的首或尾,其余纹样完整。车舆上层外面前侧中间有一窗,在窗的两侧各有变相夔纹的单独纹样共9组,其中7组纹样完整,另2组纹样仅为夔的首或尾。车舆后侧的中间有一门,在门的两侧各有12组,其中8组纹样完整,其余4组仅绘夔的首或尾。以上四个侧面共有变相夔纹110组,其中完整的有70组,仅绘夔的首或尾的纹样40组。各组纹样基本相同,但形状和用色略有变异。每组为变相的双夔一凤,双夔身躯屈曲相交。其中一夔为褐色,勾画着朱色的鳞甲,另一夔为翠绿色,亦用朱色绘着鳞甲,身的内侧用黑线勾作变月形,借助色彩的明暗对比显出躯体的立体效果。夔身的外侧线条折波作云头状,似二夔相绕屈颈昂首在云天升腾。凤作天蓝色,用白色细线勾点羽尾,双翅舒展,长尾翘卷,作飞翔状。在白色的底色上,一组组的纹样呈散点交替排列组合,好似在万里长空成群的夔龙夔凤屈伸卷绕随云飘舞,构图上打破了规整对称,使画面富有活跃的生气,但又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施色的方法,未见花纹的底样,好像是直接用彩绘画,然后用墨线勾画轮廓。黑线的线条流畅,刚劲有力。黑色的轮廓线作为白地和彩色纹样之间的补间色,使纹样更鲜明,富有立体感。
(7)舆内侧栏板中间区纹样。在边栏之间的界域内,平涂一层白垩以为地,绘制出一组组的变相夔纹的单独纹样,各组纹样彼此交错作散点形排列组合。各组纹样的结构和布局大体相似,每组为变相的双夔一风,互相盘结,夔一为绿色,一为天蓝色,勾画着朱红色的鳞甲,二体屈曲,卷尾一足。身体的外侧线条折波成云头状,轮廓线系用黑线勾勒;躯体的内侧用墨线绘作变月形,借助色彩的明暗对比以显示立体效果。变相的夔凤为翠绿色;用墨线勾画羽毛和轮廓,翘尾展翅作飞翔状。车舆内侧花纹较车舆外侧花纹的布局更为疏朗,在白色的地上自由地散点交替排列组合,整个画面显得清新、和谐。
(8)门扉内侧中部的界域内,平涂一层厚厚的白色作为底色,上面彩绘着变相的夔龙夔凤,纹样作散点式排列组合布满整个画面,夔龙双体屈曲盘结,一夔蓝灰色,另一夔为绿色或浅赭色,身上均用朱色点勾鳞甲,用纤细的黑绒勾画躯体轮廓。躯体的内侧勾绘成月牙形,借助色彩明暗对比以显现立体感;躯体外侧的轮廓线曲折成云头形。夔凤位于夔龙变曲身体的内侧,凤首和一夔龙的头部相连,举颈,展翅,翘尾作飞翔状。凤翠绿色,用纤细的墨线勾画轮廓和羽翼(12)。
秦龙凤纹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龙凤的造型起了很大的变化,龙角也由商代粗短的蘑菇形,发展为曲层和分枝。纤细灵活的虺螭纹和随意变化的龙凤云纹也得到广泛应用。兽形龙:额如牛,口似鱼,张口,獠牙,巨眼,鼓鼻。有四肢矫健,趾爪清晰,有三爪或四爪;尾部细长如兽尾,颈部鬣毛直延至尾端。
凤纹也一变商周时期的神秘和谨严,猛禽形象也较少见。
秦的凤纹具有独特之处,如,秦公一号大墓出上的凤鸟头玉璧,在器物上具体突出凤鸟头,圆目和钩喙,直立凤冠、前后分扬,给人以活力、向上、健康。
凤翔雍城遗址出土的秦代有名的凤纹瓦当,虽然没有背景衬托,却不显单调和刻板。凤形作徐步行走状,翅膀向上方斜张,凤尾向上卷曲,末端分开两股,凤眼圆睁,两足分开,给人一种淳厚、健壮、有力的感觉。
湖北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圆漆盘上的凤形单相,撷取了孔雀、鹤和火鸡的某些特征,融会在凤的形体上,使其显得活力充沛,神态自如,纤巧秀丽。
秦咸阳宫的凤纹空心砖,虽然出土时已残缺,但原有的规格却很庞大,凤的头胸部分纹样清晰,是继承战国时期凤鸟造型,凤鸟长冠修颈,口中含珠,凤眼呈圆形,显得格外秀丽而有神,凤身又饰以各种条纹或圆环纹,毛羽华丽多变。
秦的龙纹最具代表也最具特色是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的龙纹空心砖,其长达1米,龙纹蜿蜒卷曲如巨蟒,布满全砖,龙身饰蕉叶纹。四肢较小,饰圆珠纹,足有三爪,龙头作兽形,有鬣、圆眼大耳。空心砖气势雄浑,纹样华丽,充分体现了秦王朝兴盛时期的社会力量和艺术风貌。气魄雄伟的巨型龙纹空心砖反映了秦封建制国家强大的政治经济基础,它体现了龙已由象征自然界的神权向帝王君权的转变。
秦陵铜车马的龙凤纹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和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及其他战国时期出土的青铜器、织绣和漆器上,出现了一些别具风韵的龙凤纹样,其造型在活泼秀丽、自由奔放中带有神秘感,是战国时期龙凤图案的主要代表之一,是一种龙或凤与云纹的结合,这种龙和云纹的结合称为云龙纹,凤和云纹结合则称为云凤纹。这两种图案是在如浪似潮的云纹翻卷中,穿插进或龙、或凤的形象,在呈S形的云纹弧线上,或添上龙爪、龙身、龙尾,或添上凤嘴、凤翎、凤尾,看上去好像成群或凤飞舞于太空的云雾之中,而仔细一看,又似乎什么都不似,显得活泼、流畅、巧妙、含蓄。这种变态不一的龙或凤依附在流畅自如、舒展奔放的云纹图案上,显得独具一格。它把龙分解为龙爪、龙身、龙尾、龙头,把凤分散为凤头、凤翅、凤尾,成为一种变象的元素,打散后又和云重新组合,这种装饰手法有利于形态的变象,使图案的适应范围更为宽广。云龙、云凤纹真真假假、朦朦胧胧,基本上属于抽象的图案,似乎是一种纯粹的装饰,没有特定意义。其实这种抽象型的图案,却表达了人们的某种意愿向往,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它既给人一种美感,又象征了一种意识,希望生前喜庆吉祥,死后升入天界。云龙云风纹仿佛是一股清新的风,吹开了商周时期青铜器上龙凤纹古拙严谨的面貌,给龙凤纹带来了新的特色。
秦代的瓦当王,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瓦筒高达48厘米,直径61厘米。瓦当上的夔凤纹继承了商周铜器纹饰传统,图案古朴遒劲、严谨、优美,雕刻刀法简练、利落。
秦镜中的主纹蟠龙纹身较细,龙口龙足较为简化。凤鸟作昂首展翅状,也有变化,但可以看出基本上仍是楚镜中的龙凤纹的继续和演变。如长沙桐梓坡M24出土的龙纹中的龙蟠较少,咸阳黄家沟M49出土的龙纹镜虽蟠曲,但显得较为呆滞(不如楚镜中龙纹生动有力,却明显地留下了仿自楚镜的印迹)。四川涪陵黄溪M2出土的云纹地蟠龙纹镜和陕西凤翔高庄M1出土的水波纹地蟠龙纹镜的蟠龙已近似云纹,与秦镜上的龙纹较疏朗草率有别。
西汉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出土龙凤纹器物
(1) 白玉璧17件。完整者8件,可复原者5件,不能复原者4件。最大的直径l7.7厘米,最小者仅10.6厘米。皆通体抛光,做工细腻。肉部内外一般各有一周廓,肉部多饰涡纹和蒲纹两种。甬道:251残,在沿外又透雕龙凤图案。
(2) 青(碧)玉璧7件。内区饰纹同白玉璧,外区多阴刻图案。如甬:170外区阴刻三组凤鸟。甬:156外区阴刻四组凤鸟。
(3) 玉璜达97件之多。个别有主体外另在边沿部分透雕图案。璜体更有宽窄之分。甬道:206形体较大,长33.5厘米。璜凹部透雕龙图案。甬:264残为三块,璜体内部饰涡纹,外沿两侧透雕二回头凤鸟纹。璜下弧内也透雕二凤鸟。甬道:164长21.2厘米,每面中心雕宝鼎图案,两侧各雕对称五龙,两面共有龙20条,工艺精细,刀法娴熟。
(4) 玉珩2件。青玉质,质地较差。E4:15,长11.4厘米,透雕成双头同体龙形,E4:16玉质同E4:15,长7.5厘米,亦为同体双龙,龙身为阴线刻。
(5) 玉戈1件。戈内上有一三角形穿,在两面各雕出虎和凤鸟图案。
(6) 龙形玉佩8件。有单作龙形、同体双龙、连体双龙等,形体多样,姿态各异。W5:1用和田白玉雕制而成。龙张口露齿,身拱曲,后尾呈凤尾形。龙身上下透雕云纹,似腾跃于云气之中。甬道:329出土的稍残,在一个龙体两端各雕一个龙头。通身饰涡纹,在龙头下方及龙身上方雕出朵朵云气纹。塞石Ⅰ、Ⅱ:144出于第一、二号塞石夹缝中。两龙相背,后尾相连,通体透雕。单体龙5件。皆用和田玉透雕而成。大同小异,形体大小不一。W5:72龙头侧向,圆眼,张口,身呈“S”形。前肢折曲,有钩爪。甬道:140与W5:72形体相似,较瘦削,尖尾卷曲。
(7) 玉冲牙1件。宽端透雕成龙头张口,身拱曲而尾尖。头上一孔,身饰勾连涡纹。身下方也透雕一曲体小龙。
(8) 铜镜出土数量颇多,经初步拼对,约有20多面。主要出土W3和盗洞内,甬道上也见少量。这批铜镜的图案多以西汉早期常见的变形夔龙、缠枝纹和菱形的组合纹为主。
狮子山出土的器物上的龙凤纹特点
在中国玉雕史上,汉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黄金时代。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考察,西汉用礼仪的玉器和先秦时期有所不同。根据《周礼》记载,先秦的玉礼器主要有璧、琮、圭、璋、琥、璜等六种。到了西汉时期,这六种玉礼器中只有圭和璧继续用于礼仪,其余的四种基本不再制作。但是在玉雕的构图上,战国玉雕的曲线形构图得到进一步升华。其特点是打破了对称的格局,较成功地运用了均衡的规律,求得作品变化灵活的艺术效果。如W4:的戈、甬道:228的墦龙玉饰。前者在戈内上有一三角形穿,在两面各雕出虎和凤鸟图案,后者,该器主体呈铲形,周廓上阴刻复线S形纹。前端透雕螭龙口衔铲刃,龙峰弯卷于铲身,铲前端和一侧透雕花纹图案。在战国玉雕的基础上,汉人继续大胆地运用了“S”形构图法则,如W5:1,甬道:329,Ⅰ、Ⅱ:144的2、3、5龙形佩(《文物》1998,8《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发掘简报》,以及W5:72、甬道:140的龙形佩(《文物)1998,8《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发掘简报》)。
狮子山玉器出现了多种龙纹。龙纹玉大致有如下几种:双头共身龙。主体为“*”形,两端有两个上卷的龙头,龙头为张嘴上、下唇外翻,凸眼,龙身饰勾云或谷纹。如E4:15的珩(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甬道:329,Ⅰ、Ⅱ:144的龙形玉佩(《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单身弓身龙,龙身如“弓”字形,龙头简练,上唇上卷而方折,下唇上钩。如W5:18的冲牙(《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镂雕部位较宽,自首端延续到尾端,而且又镂雕一小龙。
龙形玉佩的龙身上下透雕云纹,龙与云结合,是受楚文化的影响。说明到了汉代初期,真正的龙形初步确立,从而头上长出双角的龙形与夔纹便分了家,凤纹细长、带状、方折。折角处为弧形象,凤头小而不明显,长尾分叉、外卷,左右对称。璧上的凤纹也是用细线条雕出的,鸟为回首状,喙下钩,脑后羽上挑,为我们鉴定西汉时期玉龙纹饰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狮子山龙纹形象矫健,纹饰刀锋犀利,增添了整个器物的神韵,且表现手法追求动感,动物躯体四肢屈曲,肌肉隆起有力,整体构思不拘于形式,同时多种刀法相结合,立雌、阴线雕十分娴熟,完整地体现了汉代玉雕的造型特点。
狮子山出土的铜镜,也是龙纹身较细,龙口龙足较为简化,与湖南省资兴旧市战国墓出土的三龙与菱形纹组合的铜镜(13)相似。高至喜先生在《论楚镜》(14)一文中将此镜定为楚镜,说明西汉早期的狮子山楚王陵的铜镜继续沿袭楚镜作风。
—————————
(1)《秦都雍城出土玉器研究》,《文博》1993年增刊2,第98、99页。
(2)《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6期。
(3)《考古》1981年第1期第46页。
(4)《考古学报》1986年第1期第79页。
(5)湖南省博物馆藏品。
(6)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西郊桐梓坡汉墓》,《考古学报》1986年第1期第79页。
(7)吴镇烽、尚志儒:《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第30页。
(8)《文物》1976年6期,第4页、第5页。
(9)《文物》1976年11期,第19页。
(10)傅嘉仪编著:《秦汉瓦当》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1版。
(1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编:《新编秦汉瓦当图录》,三秦出版社1986年12月1版。
(12)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7月l版。
(13)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旧市战国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l期113页。
(14)高至喜:《论楚镜》,《考古》1991年5期。
秦汉文化比较研究:秦汉兵马俑比较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吴永琪,杨绪敏,邱永生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