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耕播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帝陵研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含义与诠释

刘占成


  按语:新作,待刊。《汉旧仪》中“其旁行三百丈乃止”是秦始皇帝的话语。对于这句话的含义,长期以来理解各异。特别是秦陵兵马俑考古新发现以后,关于这句话的解释也成了学者们的热门话题。本文根据“863”计划物探成果,对“其旁行三百丈乃止,’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或可使研究者从此走出被长期困扰的盲区;文中对《汉旧仪》相关原文还进行了科学的诠释,为文献研究者和秦陵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的陵墓,位于临潼区骊山北麓,它规模宏大,埋藏丰富。根据考古调查和发现,陵区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1974年,因陵东侧兵马俑的发现而使秦陵更加著称于世。
  关于秦陵的修建和地宫形制,在《汉旧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骊山其阴多金,其南多美玉,曰蓝田。故始皇贪而葬焉。使丞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三十七岁,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深之不可入。奏之曰:‘丞相斯昧死言:臣所将徒隶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
  记载中最后一句“其旁行三百丈乃止”,是秦始皇帝说的话。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为,“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扩大三百丈”是正确的,没有任何问题。但对于扩大的对象“其”的解释,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指陵园再扩大三百丈①,可简称为“陵园论”;一种认为是指地宫再扩大三百丈②,可简称为“地宫论”。两论孰是孰非?我们还是把原文中的有关字句释读一下再作判断。认真阅读《汉旧仪》这段原文,通篇主题是李斯向秦始皇汇报秦陵地宫的修建情况。“锢水泉绝之”,是说地宫挖到一定深度,施工者把地下水水眼也想办法给堵住了;“深之不可入”,是说地宫深度,已是深不见底;“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是说地宫深度已达极限,无法再继续向下作业,并不是说“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为什么说再无法向下继续作业呢?用现在的理念分析:地宫已挖到地下几十米深了,首先,采光就成了问题,当时又没有电灯照明设备,光线黑暗是没办法再向下工作了;其次,当时没有现代的“钻杆”工具,所以也没有再继续向下作业的手段;还有一点,就是地下几十米深的地方氧气稀薄,“烧之不然”说的正是地宫里面缺乏氧气连灯都点不着。秦始皇听了后,只好说“其旁行三百丈乃止”。显然秦始皇让扩大的对象是指地宫而非其他。党士学先生说:“‘其’字在这里作代词,‘其’字肯定是指地宫。因此,秦始皇所说的‘旁行三百丈乃止’,是针对地宫而言的,与整个陵园的扩大没有关系。”见解精当。考虑到文意本真,笔者确定“旁行三百丈”含义是指陵园扩大三百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它的含义,不管是从字面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是洞若观火般的明确。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讨论“陵园论”的问题了,只是要研究地宫里面怎样扩大,扩大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就行了。下面我们再先来看一下“863”计划物探考古的有关成果。
  2002年度的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首次将秦始皇帝陵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查技术列入其中,项目经过一年的实施,在各方专家的努力下,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课题通过验收。课题利用综合方法,首次对举世瞩目的秦始皇陵封土及墓室作了科学性的数据描述,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秦陵提供了丰富可信的基础资料。物探成果对秦陵地宫的建筑位置、埋深、大小、形状的描述报道是:“地宫位于封土堆中部下方;开挖范围主体约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顶深约475米(海拔高度),高15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主体尚未完全坍塌”,“此次物探成果认为地宫埋深约在海拔460米,顶深15米,即现封土东侧地表(海拔494米)下34米左右”。③笔者认为:物探结果科学、可信,也为学界研究“其旁行三百丈”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依据。
  遥感技术不但探出了地宫周边的排水渠遗迹(图一),而且还探出了封土之下的细夯土墙遗存(图二)。我们依据这个物探成果可以推测出秦陵地宫、排水渠的平剖面示意图(图三),特别是细系夯土墙遗存是否与要达到“旁行三百丈”的标准所采取的改进措施有关,即地宫面积会不会向空间扩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合理的范围内,加强和丰富想象力,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途径,所以,研究“旁行三百丈乃止”,视野再放开阔一些是有益的。
  现在,我们再谈论一下地宫怎么样扩大三百丈的问题。“地宫论”学者党士学先生说:“‘旁行三百丈’具体指的应是地宫中玄宫即墓室的大小”。我们可称“玄宫说”。实际上,古代帝王陵墓的墓室叫地宫,也称玄宫,是一个概念,不存在地宫中有玄宫的问题。所以,“玄宫说”看问题还欠考虑。主张“地宫论”的学者刘云辉先生认为,秦始皇陵可能是呈阶梯状的斗室墓穴,但也不排除秦始皇陵墓室采取洞室的可能,“旁行三百丈”也可能是指秦始皇陵墓室的长度。我们可称“墓室说”。这一观点目前还缺乏考古资料的佐证,值得进一步研究。王学理先生认为,“旁行三百丈”当是指挖筑地宫南侧的别室(侧室),这种曲折的隧道式别室,是为了秦始皇优游观望的需要,象征的正是“域外”的景物,使秦始皇魂游更远的世界。我们可称“隧道说”。这一见解超乎想象,未可置信。蒋文孝、武丽娜认为,“旁行三百丈”很可能是指地宫内挖掘的耳室之类建筑,耳室长度大约三百丈。我们可称“耳室说”。笔者认为:“耳”者,小也,“三百丈”怎能称为耳室?故“耳室说”也不能成立。如前所述,“其旁行三百丈”的答案就在地宫里,不可能在陵园里,在陵园里不但不可能找到答案,即使找到的答案,也一定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地宫里也找不到答案呢?原因是认识存在盲区,只有走出盲区,才能豁然开朗。
  我们再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一下“其旁行三百丈乃止”这句话。“三百丈”换算成今之数值就是约700米。正是这个“三百丈”“700米”的数字,给我们的研究者造成了难以绕出去的盲区,至今徘徊在真理之外。“三百丈”“700米”的数字,确实把我们一些聪明的学者给绕进去了,“陵园论”者们在地宫里面找不到相应的答案,就只能到陵园上面去找了。“隧道说”和“耳室说”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也被“700米”给绕住了。曲折挖也好,直挖也好,都是想达到700米长度的要求。
  文献原文里面还有“旁行”,两个字,这才是带领我们走出盲区的关键。旁,有边、侧之意,也有广的意思;旁行,谓普遍运行、周行。《易·系辞上》:“旁行而不流。”《汉书·地理志序》:“昔在皇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颜师古注:“旁行谓四出而行之。”在此,我们把“旁行”理解为“面积”,觉得再确切不过了。秦始皇说,地宫既然不能再向下挖了,那么把地宫面积(范围)再扩大“三百丈”(700平方米)总可以吧。这样诠释解读,文意通顺,合情合理,一切悬疑迎刃而解。所以,把“旁行”理解为“面积”的代名词,相应地把“三百丈”理解为700平方米,我们就彻底地走出了盲区。既然如此理解,能够解决问题,思维上我们为什么还非要死死地守住700米是长度单位不能自拔,而不能把700米转换成面积概念去思考问题呢?在那样一个时代,秦人虽然不会有700平方米的精确计算,但一定有面积大小的模糊概念。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字面概念的转换,并不是要求公式计算的精确。也就是说,当时即使没有“面积”“平方米”这些词组,或者还没有这种叫法,但面积的概念还是应该有的。早在秦汉五百年间成书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对图形面积的计算就已有记载,“岳麓书院藏秦简《数》中有面积的计算”(王辉先生阅稿朱笔提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延续,在这里有着相当深厚的沉积,秦帝国极致的辉煌和强大的辐射,对汉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这里,我们把“其旁行三百丈乃止”理解为“地宫面积再扩大三百丈(700平方米)”就行了。这种“面积说”,应该是目前最接近合理的解释。“地宫论”的“墓室说”“玄宫说”和笔者的“面积说”仅差一步之遥,实质都是指地宫范围的扩大,只是“面积说”更具体一些而已。
  前面已经说到,秦陵地宫的底面积,“863”计划认为是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即约4,000平方米。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4,000平方米正是“旁行三百丈”以后的面积。在此之前,李斯向秦始皇汇报时只不过就是3,000多平方米,不到4,000平方米。所以,我们把“其旁行三百丈”理解为地宫范围(面积)再扩大三百丈应该是对的。至于怎么扩大,向哪个方向扩大,要根据当时的施工情况而定,我们不敢臆断。但不管怎么说,现在的东西80米、南北50米,就是扩大三百丈以后的面积,则是可以明确的。这个面积已达到了秦始皇“旁行三百丈”的要求。若此,按面积去理解,我们也没必要去考虑挖“隧道”、挖“耳室”了,更没有必要去牵强附会到陵园的扩大上面去。并不是“863”物探没有发现“隧道”和“耳室”,而是当年根本就没有这些项目的施工。如此,则关于“旁行三百丈”之谜释矣。
  最后,按照笔者的研究和理解,把《汉旧仪》的记载诠释解读译文如下,作为本文的结尾。
  骊山其阴(北面)多黄金(现代地矿队在骊山北麓还有开采金矿),其南(阳面)多美玉(现代地质工作者在今蓝田县的玉川找到了蓝田玉的产地),称“蓝田玉”,因此秦始皇贪其金玉而选葬在骊山陵区。(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带领劳役人员七十二万人为他营建陵墓。按照设计规划施工,到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地宫的地下水已经封闭,周围的水眼也用花纹石或其他方法(青膏泥)堵塞,地宫已深不可及。于是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帝上奏请示:“臣所带领的七十二万修陵人员,已把地宫挖得深不见底,不但无法再向下挖了,而且连火也无法点燃,叩击之下发出空洞的声音,里面犹如空旷的天际。”秦始皇说:“无法再向下挖了,灯都点不着,那再把地宫面积扩大三百丈就行了。”
  秦代的生活,离现在已经很遥远了,我们无法跨越时空回到尘封的过去,但通过探索和研究,我们可以打破时空的隔阂,揭开这一时期各个奇迹的神秘面纱,窥测当时不为人知的秘密,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了解事实的本真状态。而揭示文献的真实信息,有利于秦陵的研究、保护与宣传,我们更希望通过对历史典籍的诠释和解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注释
  ①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孙嘉春:《秦始皇陵墓向与布局结构问题研究》,载《文博》1994年第6期;王志友,朱思红:《“其旁行三百丈”再解》,载《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4年第2期。
  ②党士学:《秦始皇陵丛考》,见《秦文化论丛》(第四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刘云辉:《秦陵地宫之谜》,载《文博》1987年第1期;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蒋文孝,武丽娜:《“旁行三百丈”含义释读》,载《文博》2011年第4期。
  ③段清波:《秦始皇陵的物探考古调查——“863”计划秦始皇陵物探考古进展情况的报告》,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第35卷第1期。
  




耕播集/刘占成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