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耕播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兵马俑研究/秦俑的造型和焙烧技术初探

刘占成


  按语:该文于1986年发表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古铜车马到现代科学技术》一书,作者对当地一位农民制作烧造一件原大秦俑进行了专门考察和采访,提出当年秦兵马俑制作原料就是当地取材,烧造兵马俑的陶窑也是普通的“罐罐窑”的看法,为秦兵马俑的制作、烧造提供了参考的思路。
  秦俑破土而出,举世瞩目。它不仅体现了艺术的创造,而且体现了科学的成就。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都不高的情况下,当时的人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技术,使这批栩栩如生的兵俑、陶马成功问世的呢?
  本文结合秦始皇陵附近一位农民烧制原大秦俑成功的经验(王玉清:《农民赵崇权烧制成原大秦俑》,载《陕西日报》1985年10月15日),拟就秦俑制作技术及其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秦俑的造型技术
  所谓造型技术,就是指粗胎的制作和细部的加工雕饰。为简明起见,按制作步骤,分题重点论述之。
  (一)原料的成分配比
  制作秦俑粗胎,当年所用的原料是何种成分,又是如何配比的呢?从秦俑破碎陶片观察,表面光滑呈青灰色,质地坚硬,断面有经烧后变白的细小沙粒。秦陵农民烧制成功的原大跪射俑陶片同两千多年前的秦俑陶片,颜色质地完全相同。说明二者所用的主要原料应该是相同的。
  仿制品的泥料是用黄色黏土,掺和适量黑垆土,再加约10%的细沙而成。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三种成分,黄土松软紧密,胶结性强,透水、透气性差;垆土坚硬;沙粒吸水性差,吸附性强。根据它们的特性,将这三种成分用来和泥,是理想的烧陶原料。由此可推定,当年的兵俑、陶马制作原料也是就地取材,用普通的自然黄土、垆土、细沙和泥,并不需要特殊加工和处理,也不存在“泥中加适量的麻纸或棉絮”的情况。事实上,若不是就地取材,七八千件兵马俑的制作原料,又谈何容易!
  (二)塑泥回性
  秦俑粗胎的制法,是用泥条采取自下而上的逐步叠盘修塑成型。但刚和好的泥是不能用于塑作俑胎的,要搓成泥条,经覆盖封闭,使其回性,减少膨胀、收缩系数,增强韧性,然后才能使用。秦陵农民正是这样做的。当年,塑作秦俑前势必也有这个过程。另外,用于塑型的泥条经回性后,还有水分,泥是软的,由于秦俑形体大,盘筑时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边做边停,待下面干一干,才可继续向上盘。笔者发现,有的陶俑躯体分为上下两段,分别制作后,再粘接套合的现象,也正是基于这方面的原因。这样,一件雕塑作品的完成,在时间上是要有一个过程的。重要的是在收缩量、放大比例问题上,要把这边做边收缩的收缩量预先考虑进去,否则,就得不到所需要的尺寸。据试验,秦陵附近的泥料,在仿制原大秦俑时,放大比例以7%左右比较适宜,而10%就有些大了。
  (三)承重支架
  秦俑雕塑是自下而上的。足踏板系模制;履是人工手塑;两腿多为用泥条盘筑法成型;躯干是在双腿上部覆泥先做底盘,然后在底盘上再叠盘泥条。经观察,当时所用的泥条粗约6厘米。由于塑像体型大、胎壁厚,向上重量逐渐增加,俑又多为立姿,全部躯体重量只靠双足支撑,重心的处理是十分困难的。随着不断增加的承重压力,俑的双腿随时有发生变形或塌毁的危险。等到好不容易塑好之时,却仍然不便于移动。对这一问题,在以前的研究中,还没有引起重视和注意。实质上,这中间存在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性措施,就是在俑体下面要有工作支架。秦陵农民在制作原大跪射俑时,十分注意这一点。他从开始塑俑,直到最后成型,俑左臀上部空间始终用砖块垫实,有效地防止了俑左足腕部的断折。细瞧秦跪射俑,下面也有垫砖的痕迹。对于所出土的立俑,在后面下摆的两衣角间也都发现有平面,显然,这种迹象应是当年制作秦俑时曾经支撑过的地方。那时,至于是否也用砖垫,倒无关紧要,但躯体下一定该有支垫之物,或者是某种固定式支架。这样,俑体之下有着三个支点(或再多几个),就相对稳定得多了,大大减轻了两腿所承受的上部压力。成形阴干之后,带上支架,移动也是不成问题的。这从实践上解决了是否非得要原地做原地烧的疑问。
  (四)沙袋双臂
  俑体制作好后,向上就是双臂了。秦俑双臂,由于姿态的不同,分直形臂和曲形臂两种。泥塑品的制作,在肩部那么一个小圆面积上,突然要伸出双臂,不采取一定的技术或方法,要取得成功,是相当困难的。以前,我们只认为俑臂都是单独制作好后黏接于胸腔两侧的。虽然这种认识,也确有隐片实物为据,但俑体和双臂紧密相连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也就是说,部分陶俑双臂是和躯体一起制作起来的。对这一情况,秦陵农民仿制原大秦俑时制作双臂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说明。其具体做法是:先缝一条一定长度的沙袋,把沙袋披搭于俑肩部,然后在沙袋两臂上缠绕麻绳,再在外面缠附泥条。因沙袋是软的,可随时曲弯成所需要的形态。双臂经雕稍干后,解开沙袋口,让沙流淌出来,抽出沙袋,就成功了。这一技术,当年制作秦俑时是否也掌握了呢?我想,缝一沙袋,并非难事,它却为制俑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秦代的雕塑大师利用沙袋制俑,也是极有可能的。
  (五)俑头雕塑与发丝刻画
  比起俑的躯体,头部的塑造,难度更大。秦陵农民仿制原大俑头时,其工序是:先缝一个葫芦形沙袋,中穿一木棒,然后在沙袋上附泥,做成粗胎,并进行细部雕塑。俑头面部五官,颇费匠心,要制作各种专用小工具,采用捏、刮、剔、抹、削等手法,以求形象逼真。最后流沙、抽棒,拉出袋子。秦俑不同型的头颅,多为模制,但在雕塑原理上,或许也采用了类似秦陵农民制法的某些技术和辅助手段。对于俑头发丝的刻画,秦陵农民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和技术,对我们追溯两千多年前的实际情况,更是有益启示。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秦俑发丝是用篦状工具刮画出来的。从理论上讲,篦梳是可以划出发丝的,但实践结果并不理想。因为用篦类工具梳刮,泥丝很快堵塞篦缝中,无法再继续作业。秦陵农民经多次试验后,抛弃篦梳,大胆地先用螺丝钉,截去螺帽,用手卡住螺身两端,处理发丝丝络。工作中弯曲环绕,上下来去,运用自如,划出的发丝纹理简直与秦俑一模一样。据此,可以肯定,当年秦俑的发丝刻画,绝非用篦状工具,而是用同现代螺钉极为近似的圆形带有丝纹的东西滚压而成。技术和工具,是缺一不可的。
  (六)小件制作和细部雕饰
  秦俑身上的一些小件,多为单独制作,且一般为模制,如俑头部的耳朵、胡须,体部的甲带、“甲丁”,以及双手等。秦陵农民对于这类小件也基本上是分件单作的。至于细部雕饰,从秦俑陶片观察知道,在整个初胎形成后,还进行了二次覆泥,因此表面比较光滑。秦陵农民没有这道工序,所以俑体表面就略显粗糙。出土之秦俑在二次覆泥后,对面部五官、发髻发辫、长冠软帻、铠甲战袍、革带带钩、靴履行縢等,又最后进行一番细致的雕饰,以表现俑的立体感,使之更接近真实,从而使得秦俑姿态和神情各具特色,形象也更加丰富多彩。
  (七)俑胎的阴干
  俑胎塑造和雕饰好后,入窑焙烧以前,是要经过阴干的。根据秦陵农民的经验,阴干的程度一定要高,且要逐渐阴干,不可求快。他的方法是:在室内,先用一大块塑料成袋状套盖在俑胎上,阴干数天;再在塑料上刺穿小孔,之后又扩为大孔;最后全部揭掉塑料。就这样,由小通气到大通风,至彻底阴干,避免了入窑前裂缝的现象。在夏季最热的天气里,他让俑胎阴干了两个多月。阴干后的泥俑,已相对结实坚硬了,才安然地抬入窑中。推想,当年制作的秦俑,也必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阴干过程,否则,就很难保证其成功的可能性。
  以上,我们通过现代人制作原大秦俑的成功实践,进而追溯了2,100年前的秦俑造型技术。根据上述讨论,是否可以认为:秦俑的制作技艺并不玄妙,它是以人工雕塑为主,模制为辅,模塑结合的产物。我们并不能因为在俑坑中发现了一个连甲带陶质单模,就断定秦俑整体都以模制为主。事实上,偌大的泥质俑体,以当时的技艺水平和生产条件而论,用模制是难以设想的。我们在俑躯体的陶片上,也没有发现轮旋或轮修的任何痕迹,而在俑体内侧却常见有杂乱的绳纹、麻布纹、手指纹等。这是和泥条盘筑法相配合的边盘筑边拍打的遗痕,以使各泥条间合缝紧密,从而使整个俑体都得到加固。若内外有模,那工序中的遗痕就不会同于出土陶片的情况。正因为秦俑是以塑为主,所以,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性措施,也就必不可少。只有把这一问题搞清了,才能为今后成功地复制或仿制原大秦俑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依据。
  二、秦俑的焙烧技术
  继塑造、雕饰之后,是入窑焙烧。同造型一样,这一阶段也涉及许多技术性措施。
  (一)烧窑型制
  人们都很关心,众多的巨大陶俑是怎样烧制出来的?直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对烧俑陶窑的材料仍掌握极少,这窑址以及秦窑的形制结构等,也就成了秦俑诸“谜”中的一谜(林剑鸣:《秦俑之谜》,载《文博》1985年第1期),从而导致了在认识上的不完备和误解。如有人就提出:秦时用的是“活动窑”。说“秦俑既不在窑内制作,也不是在一般窑内烧制的,而是在制塑像的原地,一个像设一个窑,把像烧成以后,再把窑拆掉,取出像来。这种活动的窑,是烧制秦俑的秘密所在。”(徐人伯:《揭开烧制原大秦俑之谜》,载《视野》1981年第3期)此种见解,暂可存疑。然而,倒是秦陵农民烧制原大陶俑的成功经验,把我们对秦人烧俑窑形制的探索,引向了一个更加接近于实际的途径。秦陵农民用于烧俑的窑,既不特殊,也不活动,而是很普通的农村老式烧砖窑,俗称“罐罐窑”,也有工作道、火门、火膛、窑床、窑室、烟囱等多个主要组成部分,同73赵Y14二型窑形式基本相同。(秦俑考古队:《秦代陶窑遗址调查清理简报》,载《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 是窑室一个呈圆形,一个呈等腰三角形。这种窑,根据大小,每窑可烧数件陶俑,并非一窑一俑,而且烧窑可连续使用。据此,可推知,当年秦俑的烧制同秦砖瓦的烧制一样,是在普通的砖瓦窑里烧成的。烧俑窑与烧砖窑,在形制上可以没有任何区别,它既可专用于烧俑,也可只用于烧砖或瓦,又可砖俑同窑,秦陵农民就是在烧俑窑中同时又烧出了好几百块砖来的。这一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今后寻找秦俑烧窑遗址,再也用不着为那根本就找不到的“特殊窑”去花费力气了。如果在秦俑地区发现某些“罐罐窑”式的窑址的话,也就应当首先考虑它有没有可能就是当年烧制秦兵马俑的陶窑遗址?拙见并认为,除砖瓦窑形制外,烧俑窑址还应具备这么几个条件:一是距兵马俑坑遗址较集中,二是窑室容量较大,三是地面断崖结构,四是窑址比较集中。由于这些条件,后代破坏也就比较严重。当然,目前我们在秦始皇陵园周围已调查清理的一些秦代陶窑遗址,总的结构都是地下式的,窑室面积仅四五个平方米,很难适应众多巨大的秦俑烧制。
  (二)装窑的方法
  装窑的方法对产品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考虑到热冷空气的比重差,俑坯装窑,并不是随便抬入放下而已。秦陵农民为了使俑坯受温平衡,装窑时,对俑坯采取了垫高和围护的方法。即首先于俑坯脚下支垫了高约40厘米的土砖坯,为防止前倾后仰或变形,又在其他一些承重部位也用砖块垫实,使俑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高踞于窑室空间。此外,为保证俑体受热均匀,防止某些部位烧化烧流,该农民还用砖坯巧妙地把俑体围护起来,让俑体不直接见火,使之只能在高温的烘烤下,逐渐向陶质转变。这样,烧出的陶俑,其色泽、硬度等质量指标,同秦俑毫无逊色!可想而知,秦俑当年装窑,在方法上也应有垫高与围护。烧俑技术中的这一方法,也有文章论及。
  俑体“进气孔”秦俑(包括陶马)身下或侧部一般都留有一两个圆孔,孔径3.5~4.5厘米不等。以前,对于这些圆孔,或解释为工作孔,或曰排气孔,作用是防止焙烧时因气体膨胀而产生爆裂。若从烧窑技术方面考虑,合理的解释应为进气孔。试想,当年制作的兵俑、陶马,胎壁较厚,一般在5厘米左右,要将其烧透,达到表里一致,确实不易。制作时有意识地在某些部位留些圆形流通孔,烧俑时,陶窑内高温热气必然从孔侵入,使俑(马)体内外同时受到热力的进攻,不但保证了质量,而且又相应地缩短了焙烧时间。秦陵农民仿制的原大秦俑没有“进气孔”,俑在窑内整整不间断地烧了5个昼夜。如果用同样的窑,同样的燃料的话,相信秦俑焙烧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同时也说明,陶俑入窑焙烧避免产生裂缝的关键,并不在于留孔与否。研究者应从另一角度或方面去寻找原因。
  (三)焙烧火候
  俑坯装窑并垫高、围护后,就要封门,点火焙烧。焙烧技术古今都在于掌握火候。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烧砖条中讲:“凡火候少一两,则锈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看来,火候的掌握,对产品质量影响极大,甚至对其成败也是至关重要的。要达到炉火纯青,恰到好处的确不易。据秦陵农民的经验,首先要有预热过程,开始升温要慢,然后渐次加强火力,最后再减弱。观察窑内变化,由通红变白,方可停火。停火后,再从窑顶的过滤口洒水,使窑内产生氧化反应,陶色由红变蓝,数天后,可将陶俑取出。取俑前,还需注意,火门处要先通小气孔,再通大气孔,让窑内外空气的对流由小到大,以免因窑内的压力过强,而出危险。据测试,出土秦俑的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用肉眼直观判断,秦陵农民之原大跪射俑的烧成温度绝不亚于秦俑,说明古人今人烧窑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他们对焙烧火候技术的掌握,都已趋于成熟。虽然在燃料上有些不同,秦陵农民用的是麦草,秦人则可能用的是木材。但他们对火候的掌握,都是单凭实践经验,如调节燃料的使用量、掌握燃烧时间、观察窑内变化等来控制温度,不可能用,也不会有科学仪器来测试焙烧火候的变化。
  总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能娴熟地把同真人一样大小的陶塑兵俑烧制成功,这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反映。今天,我们仿制原大秦俑,并对其进行模拟试验,这对于秦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耕播集/刘占成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