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兵马俑真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无盔无盾怎能冲锋陷阵?

陈景元

 
  最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在一个号称象征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南征北战,攻灭六国的军事队伍中,竟然见不到任何一个头戴护盔和手持盾牌的武士。在双方展开激烈拼死冲杀的战场上,为什么没有见到一个头盔,没有发现一副护身盾牌?秦俑馆的考古学家门,自始至终都没有做出一种令人信服的解答。头盔是战争中或者特殊行业中的一种护头器材,它在不同时代,采用石片、皮革、金属等材料加工而成,目的是防止头部受伤。盾是一种手持的,随时移动2不同位置,以阻挡外人、外力来袭的护体器材。盔和盾,直到今天仍然在公安、防暴、消防等部门广泛地使用。
  袁仲一先生在《秦俑坑是始皇陵陪葬坑》的文章中,是这样回答人们的提问的:“不穿甲的俑,位于军阵的前锋,担任前锋的武士,要能‘踰高绝远’、‘轻足善走’,因此必须轻装。俑坑武士没有盔和盾,正是勇于公战精神的体现”。张占民、何欣云先生在《秦俑坑年代考辨》中也说:“《史记》已明文记载,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备戟者,至不可胜计。《集解》曰,‘科头,谓不着兜鍪入敌’。秦俑不戴胄,正是秦虎贲之士真实形象的写照。”说来说去,归结为一点就是,历史上的秦军是以一种“公战”精神,顶住敌方弓矢的。
  袁仲一先生《秦俑学研究·代序》一文说:“因为前锋和阵表的士兵要求轻足善走,行动快捷,所以装备要轻。例如一号坑东端的前锋部分的204名士兵,只3人有甲,其余均轻装。”这是考古学家为秦俑不存在“盔、盾”而提出的第二个理由,意思是:战斗在最前面的204名士兵,除去3人之外,其余201人,为了“轻足善走、行动快捷”,必须使自己轻装上阵,如果在头上戴着“盔”,手上拿着“盾”,那就不能行动自如了,那就不能充当突击队了。这大概就是所谓“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公战精神、精神战法、精神决定一切观点的一种最新表白吧!
  由于俑坑中没有发现“盔和盾”,就一口咬定秦军从来没有使用过“盔和盾”,并将这种说法载入军史之中,是一件很不恰当的事情。因为,各地出土的秦墓文物中,证明秦军应该是有“盔和盾”的。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先生,在《秦俑》一书中就说过:“秦始皇陵园石胄——修复起来的石胄,由74片石片组成,重3168克,石胄的发现,改变了人们认为秦军作战时不戴头盔的认识。”秦俑馆考古学家党士学先生,在1994年第6期《文物》杂志的一篇题为《试论秦陵一号铜车马》的文章中说道:“一号铜车除配有弩、矢箙之外,在车右*(左车右奇)内侧还插有铜盾一面。”
  能够证明秦军拥有“盾”的考古资料是很多的。从1976年第9期《文物》杂志上一篇《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座秦墓发掘简报》可知,该地九号秦墓出土的一面铜镜中,就有秦军持盾的图象:其中一名甲士,一手执剑,一手持盾,既有击敌兵器,又有防卫器具。又如,在湖北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关布》上,有“为作务及官府市,受钱必辄入其钱,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一甲”的记载。在《效律》之中,也记有“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甬(桶)不正,二升以上,赀一甲;不盈二升到一升,赀一盾”的文字。
  有人宣称,具有“公战精神”、不带盔、不持盾的秦军,在战场上是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是一支“百战百胜”的神奇部队,目的是想确保“公战精神”的无敌性,“无盔、无盾”的可靠性。《史记正义》引《左传》上的记载:“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理,必败。”《史记·秦本纪》上也有记载:“(秦穆公)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乙术及白乙丙将兵……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当是时,晋文公表尚未葬。太子襄公怒……发兵进秦兵于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这就是秦穆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发生的事情:秦国的一支“免胄”部队去侵袭郑国,由于郑国事先已经作好充分准备,只好中途被迫还师,就在秦军的大部队,经过狭窄、峻险的崤函古道时,预先埋伏在山腰的晋军,以大量滚木擂石,向深谷投掷,致使秦军全部被歼,三位将帅一起被俘。“胄”就是头盔,“免胄”就是不戴“头盔”,这不就是所谓以无盔无盾为标志的秦军“公战”精神吗?如果不是滚木擂石,而是古代战场最常见到的“万箭齐发”,那些无盔无盾的将士们,硬是用虚拟的“公战”精神,恐怕是不能解决战场上实际护头、护身、护体问题的。
  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特例而已,秦军是不会打多少败仗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吴子·励士》:“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军五十万众。”《史记·李牧列传》则是“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左齿右奇)”,这是秦军又一次战败的记录。大约在公元前218年,秦派遣尉屠骓率领50万大军南下岭南,但立即遭到了西瓯和骆越人的顽强抵抗,造成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就连秦军主帅尉屠骓也被西瓯人斩杀。当然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秦朝的主力部队统统都被项羽歼灭了!
  一个国家正式的庆典,如阅兵、仪仗、誓师、凯旋的军事队列中,披坚执锐、全副武装,这才是国威的象征、国魂的再现!李必恒的《从军乐》说:“天子是主帅,士气为之扬;天子是主帅,甲胄生辉光。”张宽的《李天下》说:“十万貔貅介胄雄。”《晋书·袁环传》也说:“魏武帝身亲介胄,务在武功。”这就是“介胄”即盔甲的魅力所在!《晏子·杂上》又说:“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门。”《管子·小匡》中也有“介胄执袍,立于军门”的记载,在《汉书·贾谊传》中,甚至还有“今西边北边之郡,将吏被介胄而睡”的话,看来士兵和“介胄”两字,始终是离不开的。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