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坑根本就没有科头军
陈景元
由于俑坑里没有发现戴“头盔”的武士,又要将这些武士和秦代军人形象联系在一起,怎么办?总得要有一点文字上的依据才行啊!经过一些人的努力,终于找到两条相关的“史料记载”:一条是《史记·张仪列传》、《战国策·韩策》中,都有“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的记载;另一条是《左传》上“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的记载。一查“科头”众多的词义,其中有说是“不着兜鍪”的人,“兜鍪”即古代军用的“头盔”,有了这些相互印证的材料,人们就敲定了不戴“盔”的就是“科头”。
显而易见,这种说法到底能不能成立,对于认定秦俑,真的是否属于秦始皇时期的正规军,将起到一种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人们有确凿的材料能够证明,像俑坑中的这些不戴“头盔”的俑,也根本就不是“科头”真实含义的话,那么原来已经流传了几十年的秦俑“定性、定名”结论,无疑又要受到极大的冲击了。既然这个问题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那么人们就有必要将它彻底地弄清楚了。司马光在《呈同舍》这首诗里,说过“征夫解甲胄,疲马脱羁靮;虽非久安逸,幸得少顷适。”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和“盔”有关的动态信息呢?
这首诗告诉世人:应征来到前线的士兵,日日与盔甲缠身相伴,就像一匹疲惫不堪的战马,如能像脱开马缰控制那样,让他卸下盔甲,该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刻,虽然称不上这是安逸享受,但是片刻放松,仍然不失为是一件“幸事”。可见,战场上的盔甲,是能戴能卸的,不能因为士兵戴上了“头盔”,就不能称为“科头”,而一旦士兵卸下“头盔”,立即就变成了“科头”。以有无“头盔”作为判断“科头”的标准,实在是一件荒谬的事情。难道一支正在冲锋陷阵的戴着“头盔”的部队,不能叫“科头军”,而战斗结束,士兵收起“头盔”之后,就变成“科头军”了?
看一支部队是否属于“科头军”,不在头上的“盔”,而在“盔”下的头。“科”的本义,从所谓“科结、科禁、科罪”等观念去理解,应该是一种带有制约性的整治手段。对于军队和军队中的士兵而言,“头”的问题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对于“头”的处置,一切都要服从实战的需要,都要以“保护自己、消灭敌人”为出发点。实际上,“科头”是一种有固定形象的“头”,这种“头”戴上“盔”的叫“科头”,不戴上“盔”的也叫“科头”。应该说,这种名副其实的、一看便知的“科头”,不仅存在于几千年的军伍之中,而且也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
原来,这种真正的“科头”,实际上就是人们最普通、最常见的“大光头”!《成语大全》中,有“科头裸身、科头箕踞、科头袒体、科头徒跣、科头赤足”众多词条,对其中“科头”两字的解释,一律都是“光头”的意思。什么叫做光头呢?光头,顾名思义就是剃光头发的头,或者是不留多少头发的头。看看《来果和尚自行录》中所记“科头赤脚苦行禅师”的话和《红楼梦》里“萧疏篱畔科头坐”的诗句,就知道“科头等于光头”的真实含义了。可见,所有的“光头”都能称之为“科头”,不管“光头”上戴着什么,都不能脱离“科头”的属性。
光头,在战争年代,对于战场上的军人来说,这是一条不得违抗的清规戒律。凡是男兵,一律剃光头发,女兵也不准垂发过肩,各级军师首长,概莫能外。国外有些著名军事学院,所有的学员,只要一进校门,就必须剃光头发,这既是一条纪律、又是一道命令。请看《复活的军团》这个材料中,提到“当时一个著名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这里的光头,就是《史记·张仪列传》中“虎贲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备戟者”的科头,手里提的正是那蓄着长头发的不是“科头”的人头。
将秦俑坑里武士俑头上的发髻和发辫打开,这一头的秀发,至少也有0.60米长。在以干旱著称的广大西北地区,连吃的水都很紧张,河湖的水量也都十分有限。所以,—支几十万人的部队,要冼一次长发头,自然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洗完了之后,还得要精心编成发辫,盘成各种花式的发髻,又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如果在平时,多耽误一点时间问题还不大,若在战时、在边疆,万一有点敌情,岂不就要陷于一场大混乱之中。其实,下个决心把头剃光,使部队变成一支真正的“光头”大军,既清洁卫生、安全可靠,又适应战事特点,什么麻烦也就没有了。
由此可见,秦军真正的“科头”,也应该是完全剃光了头发的头,而不可能是梳了很长的发辫,再将它盘在头顶,而不戴“头盔”的头。光头,即使戴上了“头盔”,也叫“科头”;而那些留着长发者,即使未戴着“头盔”,也不能叫做“科头”。理由就是:不剃成光头的人,在战场上与敌人搏斗时,那是很危险的,长长的头发,很容易被敌人拽住而致命,战斗中头部受了重伤,也不能及时得到救治。更重要的是,无论是留有长发,还是剃了光头,在战场上向敌人发起冲锋时,如果没有护身的“头盔和盾器”,那么靠着“光头、光身”,是很难取得一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军队在作战过程中,带着“头盔”,不仅起着自身防护的作用,而且也表示军队的威严。如果需要脱掉头盔,则是为了向某人表示一种敬意或者歉意。尤其在激烈的、紧张的战斗中,如果自己的“头盔”被对方军人打掉,那就是丢盔卸甲的奇耻大辱。另外,任意被人“免冠”,也是对人的一种侮辱。《战国纵横家书》里说:“苏秦谓韩徐为,‘止某不道,犹免寡人之冠也’。”《注》:“某,苏秦自称,免冠是一种侮辱。”《史记·卫世家》也有“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的记载:《金楼子·杂记篇》也说:“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