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兵马俑真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吕不韦戈”的真相大白了

陈景元


  俑坑中所有的陶俑、陶马、木车,几乎都是被推倒、砸碎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首先应该弄清的是,对俑坑的人为破坏,可能不止发生过一次。《吕氏春秋》说过“自古无不抇之墓”,古墓难免都要被人掘开,何况一个常年能涌进洪水的俑坑,更不能阻挡外人的侵入。当然“外来者”来到俑坑的目的,有的是出于好奇,想钻进俑坑看个究竟;有的看到坑内满是俑群,就不再往前进;有的想知道里面更多情况,试图走得更远,这就要推倒一些陶俑;有的或许带着成见进入坑内,见俑就砸的情况也在所难免;有的早就进来取走一些兵器,也留下了一些东西。
  早期将一个完整的陶俑,靠人力能够推倒;到后期坑底积淤泥越结越厚,再想去推倒它,那就很难了。“外来者”想要走遍俑坑内部,只有砸断、砸碎陶俑,才能打开通道,才能取走陶俑手中的兵器。而要把坚硬的陶俑打破,那是需要从外面带进“大工具”来的。周章部队进入俑坑,是俑坑焚毁之前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遭劫,所以他们见到大的兵器就拿,见完整的兵器就拿。俑坑内的车轮,几乎都被卸走了,要卸轮子只得将车子砸掉。总之,凡是在他们视线范围内的兵器,也就是位于淤泥层以上的兵器,能拿走的都被拿走了,能运走的也都被运走了。
  根据《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提到的,在俑坑内“发现有落在淤泥层之上的铁器工具,以及被烧毁的竹篾编织物及绳索炭迹”的材料看:坑内器物经长期水泡,有的已严重腐朽变质,无燃烧的可能;唯独竹篾编织及绳索等能够焚烧成炭,说明这一些东西和铁矛、折剑头及“吕不韦戈”一样,也是在最后时刻被带进俑坑的“外来物”。应该说:俑坑的陶俑、陶马是被铁工具砸坏的,大件的兵器是被绳索捆绑扛走的,小件的兵器是装在编筐内弄走的。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也还有一些是想拿而没有拿走的东西。所以,俑坑内很多器物,出土时都有很严重的位移现象。
  周章起义军的秘密行动,至少要持续数天时间,在最后的时刻,俑坑内有的地方,由于火光停留时间过长,使棚木底部触火点燃,开始时起烟、起火,于是呛烟弥漫,紧接着火势逐步扩大,热焰让人无法停留,周章在无奈之下,只好组织部队匆忙后撤。俑坑的内部燃烧起来,一股股浓浓烟柱升上天空,入坑劫兵之举,很快就被暴露出来,随即引来两公里之外的修陵警卫部队。在整个劫取兵器及其后撤过程中,一部分随身携带的兵器,包括一些箩筐、木箱、绳索,就遗留了下来。尤其进坑不久,得到“上等”兵器之后,有意无意地扔下一些自带兵器,也是情有可原的。
  秦俑坑最后毁于火焚是肯定的,在焚毁之前遭到了外来者大规模的洗劫也是肯定的,问题是在最后一次洗劫之前,是否还存在着一些小规模的或者个别人的零星扰乱,并没有人对此作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其实,从俑坑能够进人的那天起,直到它被焚毁的这段时间之内,不能排除有留下不同时期“外来者”器物的可能性。因为,有些不是俑坑的“原配兵器”,既不在坑底,也不在淤泥层的表面,我们可以根据兵器在淤泥层中的不同位置,判断出它们进入俑坑的不同年代。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一定能够从俑坑中,再分辨出越来越多的“外来”兵器。
  看来,袁仲一先生当年宣称的“既然现在俑坑出土的铜兵器是农民起义军没拿走的俑坑内的遗留物,说明它还是俑坑的原物,不是客体”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现在俑坑出土的兵器,既有建坑时的“原配兵器”,也有火焚之前众多“外来者”携入的“非原配兵器”,前者是“本体”,后者是“客体”,它们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不能因为它们出土在同一个地方,就抹杀当年这些兵器持有者本身所代表的不同时代背景,甚至去掩盖、混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场政治大“变故”。如果有人能够承认俑坑中,有农民起义军没拿走的遗留物,也应该是一件好事!
  有的考古学家,对提出不同观点的其他人进行了严厉抨击:他们发表文章说:“吕不韦戈”等兵器与俑坑的底层,处于考古学上的同一地层,把铜戈视为“外来兵器”是荒谬的。他们提醒对方,做事情不能太主观、太盲动。直到现在,他们还坚持“吕不韦戈”是与俑坑的底部处于“同一地层”之中,更不承认它们是“外来者”遗留下来的兵器。所谓“同一地层”,是指在一个遗址内,显示出来的一种具有相同年代的土层叠压关系,也就是说,从垂直方向的土层结构断面去看,只要位于同一个土层位置的不同器物,它们所处的年代应该是一致的。
  根据《秦俑一号坑发掘报告》一书第13~15页的材料看,俑坑自上而下的土层,在垂直的方向上,可分为7个叠压层次。第一层为耕土层,厚0.3米~0.4米;第二层为五花土层,厚2.5米~2.7米;第三层为棚木上的红烧土层,厚0.2米~0.3米;第四层为过洞内的倒塌土层,厚0.1米~1.2米;第五层为淤泥层,最厚处为0.44米;第六层为坑底铺地砖;第七层为铺地砖之下的夯土层。书上说:“陶俑、陶马的下半段,均被淤泥、淤沙掩盖,各种兵器,多出土于淤泥层的表面或淤泥、淤沙中。”可见,说这些“吕不韦戈”是与俑坑底部处于“同一地层”,是不正确的。
  淤泥层之上的“吕不韦戈”和淤泥层之下的俑坑铺地砖,无论如何扯不上属于“同一地层”。考古发掘常识告诉人们:如果俑坑底部的淤泥层,没有经过人为的移动,那么属于上一个“文化层”的年代,必然比下一个“文化层”的年代要晚,淤泥层表面出土器物的年代,要比淤泥层底部的年代更晚,这就是判断“吕不韦戈”作为一种“可移动文物”,何时进入俑坑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和依据。毫无疑问,“吕不韦戈”和其他已经被学术界公认的非“原配兵器”一样,都是“外来者”的遗留物。反之,要把这些“吕不韦戈”视为俑坑的“原配兵器”,那才叫荒谬呢!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