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兵马俑真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历史文献中的秦俑记载

陈景元


  从考古发掘材料上看,我国原始父系氏族的晚期,即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就已经有人殉的现象。商代的人殉已非常普遍,到了东周人殉更为盛行。《墨子·节丧》中,有“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的记载。《史记·秦本纪》说,“秦武公卒,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殉现象逐渐衰微,秦献公上台第一年(公元前384年),废除了人殉制度。人殉现象虽然消失了,但死后要人陪葬的观念,却仍然是根深蒂固的,于是一种并非真人,但类似于真人的“人俑”,也就应运而生了。
  要制作一个真人大小的俑,难度是很大的,而且还不容易做得逼真,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以真人的衣冠,用草扎起一个人头,再罩上一块面巾,看上去与真人陪葬几乎是完全没有区别的。这种与真人大小一样的草人陪葬品,就是古代的“刍人”,朱熹在《孟子注》中说,“俑,从葬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什么是“刍”呢?“刍”就是干草;所谓“刍灵”,就是用来从葬的草扎的人马。后来,头像的制作部分,有用土、木等材料进行雕塑的,这就是《通典·典礼》记载中,所谓“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的土偶人和木偶人。
  所谓的“俑”,也叫偶人,是一种以土木刻塑而成的“人形刻画,穿戴常人衣冠,远远望去,与真人无异”。早期制作的这种俑,与真人大小一样,制作很方便,形象很逼真,人们也就以“象人”相称了。就像当今世界各国蜡像馆一样,蜡像能做得与其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古代人,从铸鼎中得到启示,只要泥塑技巧高超,要制作真人大小的人形,穿戴衣冠是很容易做到的。《列子·汤问》篇中说,周穆王到西方游历,返途中遇到一个叫偃师的人,献上的一个偶人,会表演各种技艺和杂耍,还能以眼神挑逗穆王的姬妾。周穆王就把这一个神奇的、能卸能装的偶人载回宫中。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在《史记·苏秦列传》里,也有“宋人无道,为木人,以象寡人,射其面”的记载,说的是宋国造了一个秦惠文王的“象人”,宋王天天以箭射之,以解心头之恨。《论衡·自然》里也说:“武帝幸王夫人,夫人死,思见其形,道士以方术作夫人形,形成,出入宫门,武帝大惊,立而迎之,”这一类故事还很多,虽然有的描写过于夸张,与历史的真实不符。但它反映出具有真人大小的、形象逼真的“象人”,确实早就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人形“复制品”。
  这一种人形“复制品”——象人,在古代的史料记载中,当然也是很多的。比如,《孟子·正义》上说,“俑,能转动象生人,故名象人”;在《战国策·赵策》里,说赵国有“土梗和木梗”;在《史记·孟尝君列传》里,说齐国有“土偶和桃梗”等等,说的都是各国有关“象人”的制作情况。其实“象人”的主要用途,是能替代“人殉”的一种丧葬用品。《周礼·春官》中,就有“及葬,言鸾车象人”的记载,因为“象人”人人要用,但不是人人都能制作,所以需要工匠进行加。随着用量大增,逐渐朝着模制方向发展,体型不断缩小,最后小型人俑便取代了“象人”。
  应该说,“象人”是难得的雕刻精品,哪怕只有一个“象人”,史料上都有详细记载,都会从艺术、技巧上给予正面肯定。俑坑的“象人”,成千上万,个个逼真,无疑是古代“象人”的佼佼者,这一惊世壮举,历史是不会将其遗忘的。只要好好去找,这8000多个陶俑,肯定都能找到一点文字上的痕迹。秦俑的制作,就其规模和数量而言,除了在临潼可以见到之外,再也找不出第二家。在几千年来的陪葬史上,以真人大小的形象,以象征百万军人的创意,塑造了“百万象人”的群体,除了在临潼可以见到这一例之外,古今中外,再也不可能有第二个地方了。
  从这个角度看,历史上有关与真人大小一样的陶俑数量,达到“成千上万”程度的,都应该与临潼的这一批“象人”画上一个“大等号”,都应该视为是对俑坑的一种真实记载。为此,战国时期韩国的大政治家——韩非,在其《韩非子·显学》中提到的“盘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盘石不生粟,象人不可使拒敌”的话,应该是直接以俑坑的“象人”为其背景的。如果早年的秦国,不存在制作“成千上万”象人的事实,它也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政治性文章,并且把自己的著作,于公元前 234年,作为一个“见面大礼”,当面敬献给秦始皇。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充分地了解到,韩非至少在秦始皇十三年的时候,对于当时人人皆知的秦俑坑“象人”,早就已经记录在案;同时也说明了秦俑坑在他来秦国之前,早就已经全部建成了。应该说,俑坑“象人”的消息,在当时六国诸侯中是广泛流传的,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周章农民起义大军能够在进兵咸阳之前,就掌握了俑坑存有大量兵器的信息,才有决战前夕劫取兵器的秘密行动。“百万象人”说法的针对性,是很强的、也是很狭窄的。尤其处在战国时期,有能力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去制作8000“象人”俑群的,也确实只有秦国才能担当此任。
  在秦始皇十三年之前,就早已完工的“象人百万”,当然只能发生在秦昭王的那个时期。只有作为秦国国君的秦昭王,才有此魄力,有此财力,并有此孝心,去给自己的先人修建一个巨大的“象人”陪葬坑!另外,在东汉王充的《论衡·自然》中,也有“偶人千万”这样明确的记载。就其所描述的“偶人”数量来看,和“百万象人”的说法,都是非秦俑莫属的,都是针对秦俑坑里的陶俑而言的。尽管韩非和王充,没能在第一时间之内看到临潼这一批陶俑的实物,但不管怎么说,是他们最早将“象人百万”、“偶人千万”的惊世奇闻在自己的著作中被记录了下来。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