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地宫之谜
惠焕章,张劲辉,吴俏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误以为秦始皇陵早已被盗掘焚毁。但是,经过近二十多年来钻探勘查,得出令人惊喜的结论,种种证据使人们确信,这座地宫依然完好无恙。
考古人员在陵冢及其周围打了4万多个钻孔,等于对地宫及其周围作了一次严密细致的扫描。钻探结果表明,夯土层次清晰规整,既没有大规模掘开与焚烧的任何痕迹,也没有发现接近地宫的盗洞或盗口痕迹,仅仅在墓冢东西两侧发现两个深不到9米,直径约l米的古代盗洞。它们均在远离地宫墙外就半途而废弃,对地宫没有造成任何威胁。
作为这次高密度钻探的“副产品”,人们在陵冢西侧20米外地下深处发现一组规模庞大的铜车马坑,从局部试掘出两辆精美华丽的铜车马。铜车马坑与墓道相连通往地宫,如果地宫曾被盗掘焚毁,铜车马首当其冲断难幸免。但这些铜车马毫无人为扰乱和破坏的迹象,经修复后,形制结构完整,车马上大量金银饰件丝毫无缺。这也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盗提供了有力证据。
根据史籍中秦始皇陵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专家们还运用测定地球化学成份的专门技术,对秦始皇陵冢地下的汞含量作了测定。据测定的报告称:“在125000平方米的始皇陵封土中,有一个范围约12000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其含量高于一般土层的280倍。”这种出现于地宫中心的“汞异常含量不是封土固有的,而是封土堆积后,由陵墓中人工埋藏的汞挥发形成的。”它“纯属人类活动的产物,与自然界富集过程毫无关系”,“如果秦始皇陵确实遭受过大规模破坏与火焚,一般认为不可能再出现这种形态较为规整的汞异常”。因为汞在366.5℃的温度下便会气化,如时地宫确曾被盗掘焚烧,它们是绝难保存到今天的。
现代考古科学得出的上述结论使历史学家们很惊讶,但重新翻开《史记》仔细阅读,这才发现司马迁在记述秦始皇陵是否曾被盗掘这一问题时,处理得极为巧妙意味深长。在《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掘陵一事只字不提,仅仅在《高祖本纪》中,记述刘邦的指责。至于司马迁本人,则只说到“项羽遂西,屠烧咸阳宫室,所过无不残破”为止。这位以治史严谨准确著称的权威,所持的分明是一种谨慎的保留乃至否定态度。再翻检历代史籍、金石著录,两千多年来也没有发现一件被确认为来自秦始皇陵墓内的文物。这就更使人们恍然大悟了。
对秦始皇陵的墓室即地宫,迄今我们知道以下几点:
第一、地宫规模极大。现已探明,墓冢下的地宫范围,东西宽392米,南北长460米,面积18万多平方米,相当于25座西安火车站大楼面积的总和。至于它的内部结构,据史籍记载,当地宫开掘到“深极不可入”时,秦始皇下令“旁行三百丈”。如果这一记载属实,地下宫殿群方圆将达700米以上。
第二、地宫开掘极深。它“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塞以文石,敷以丹漆,深极不可入”。就是说,它不仅远远超出浅层,地下水深度,而且穿透深层地下水,采用熔化灌注金属、敷涂生漆等技术手段,浇封缝隙,使之密封。考古查勘曾沿地宫边缘钻探到26米深度,仍是人工夯筑土层。专家们认为,既然“深极不可入,”这一深度无疑反映了当时下掘技术的最大能力,估计至少50米以上。因为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战国时期古铜矿竖井深度已达50米,说明当时已掌握了这种技术能力。
第三、地宫主要由巨石砌筑。营造这座陵墓使用了大量石材,组织大规模“发南山石椁”。这些石材,地面无一遗留,大概除少数用于铺设寝宫地面等用途外,绝大多数用于构筑地下宫殿。说得简洁一点,古埃及法老把金字塔建在地上,秦始皇则把金字塔建在了地下。
第四、墓室有严密的防盗掘技术装置。“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辄射之”。
第五、墓道很长,极有可能有许多条。墓道分内、中、外三段,各有石门相隔。秦始皇下葬后,为殉葬和防止泄漏墓室墓道结构机密,秦二世下令关闭墓道,把几千名妃嫔宫女和参与地宫工程的能工巧匠都活埋在漫长幽深的墓道中了。
秦始皇百谜/惠焕章,张劲辉,吴俏编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