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一座冥世京都吗
惠焕章,张劲辉,吴俏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47年继位,按宫廷惯例立即着手为自己建造陵墓。这项旷古未有的陵墓工程一直延续到他死后,公元前209年爆发全国性大规模农民起义,才不得不草草结束,前后历时38个年头。
秦始皇陵耗用的人力是“世界之最”。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先后不过动用20万人,而秦始皇陵园与阿房宫两项工程共征用70余万人。即使以二分之一计,筑陵人力也达35万人以上。至于耗用的财力物力,历史虽未留下直接统计数据,但用“空前绝后”来形容是毫不夸张的。继秦王朝之后的西汉王朝鉴于秦始皇建造陵墓毫无节制耗尽国力导致王朝覆灭的教训,规定国家财赋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这项开支。秦始皇陵的建造费用显然大大超过这一比例。西汉时一般征收税为三十分之一,而秦始皇的横征暴敛超出20倍,即赋税占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见建陵耗用财力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据估算,仅它的附属建筑兵马俑坑所使用的木材一项,至少在8000立方米以上,且均为粗大的松柏木。建造秦始皇陵搞得关中地区“近山无大木,皆致以远方”,“蜀荆地材,皆致关中”。在古代运输条件下,千里迢迢从四川、湖北翻越秦岭运到这里,单这一项所耗民力就够骇人听闻的了。
秦始皇为什么要如此大兴土木?只要看看陵园布局结构就明白了他的意图。他要建筑的是一座在冥世继续统治的京都。这里的一切无不具有象征意义:地宫比拟咸阳宫;内外城比拟京都的宫城与外城;铜车马坑比拟皇家出巡“卤薄”;珍禽异兽坑和跽坐俑坑(在内外城垣之间)比拟宫廷苑囿;寝殿比拟生前的寝宫;兵马俑比拟保卫京都的宿卫军。总之秦都咸阳的精华,皇帝生前的一切享用在这里理所当然应有尽有。
秦始皇陵并不仅仅只是纪念性建筑,而是供皇帝灵魂统治另一世界的庞大都城,所以,它的总体规模更大。
按照中国古代原始宗教观念,天为“阳”,地为“阴”,死后的灵魂并非翱翔在飘渺遥远的天际,而是生活在地下的另一空间并依然需要生前种种享受,所以,它的主体建筑不在地表。
尤其重要的是,“君权神授”的政治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根深蒂固,秦始皇更把这一观念推向了极端。在秦始皇以前,国家统治者称“王”。“王,天下所归往也。”它的最初字义是阳光,象征国家统治者好似红太阳普照大地沐浴百姓。这似乎已经达到褒称的尽头。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觉得“王”还不足以显示其尊严高贵。他下令“议帝号”。臣下们绞尽脑汁后奏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称泰皇。秦始皇仍不满意。他只取了一个“皇”字,发明“皇帝”这一称呼,意思是“功兼三皇,德包五帝”。“皇”和“帝”本来都指至高无上的天神,把它们合二为一构成新的专用名词,也就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与至高无上的天神之间划了等号,皇帝成为天神在人间的化身。集神权与君权于一身的皇帝享有不受任何约束的无上的权力。国家只不过是皇帝的私有则产。所以,秦始皇为建造陵墓耗尽国力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观,中国历史上壮观而又沉重的一页,一个吞噬了几十万刑徒生命和巨大的社会财富,最后终于吞噬秦王朝自身的巨大“黑洞”!
秦始皇百谜/惠焕章,张劲辉,吴俏编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