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战车是如何编制的
惠焕章,张劲辉,吴俏
古代战车编制是一个长期争议不休的问题。江永在《周礼疑义举要》中指出:“在军则以伍共卫一车,因为二十五人为两。”或曰:“兵车一乘共有三十人。”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则认为“按照商周车制,每辆兵车配备三名人员”。而《春秋时期的步兵》一书作者则说:“守车则是每乘二十五人。”还有研究者认为:“兵车一乘,甲士三人,兵卒七十二人。”那么古代每乘战车究竟编制多少人呢?
秦俑坑出土的战车为进一步探讨古代战车编制问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物资料。其编制情况大致可分两种类型(指挥车除外):一种是车后跟随徒兵的战车,一种是车后没有徒兵的战车。车后跟随徒兵的战车,其徒兵的人数又不尽相同。有的是每乘战车甲士3人,车后徒兵8人,而8人编制的战车在二坑共发现14乘。有的是车上甲士3人,车后徒兵16人,这种编制的战车均发现于一号坑。还有一种编制为车上甲士3人,车后徒兵32人,这种编制相同的战车在一号坑、二号坑均有发现。车上仅有甲士3人,车后没有徒兵的战车于二号坑发现64乘,一号坑也有发现,但数量尚不完全清楚。
怎样看待俑坑的战车编制,也就是说俑坑的战车是不是按照实战编制排列的,目前学术界的认识不尽相同。笔者认为秦俑坑的战车编制完全是秦代战车实际的反映,譬如甲士3人就是按古代轻车编制的。秦俑坑甲士3人编制的轻车无疑是殷周车制的继承,这种编制的战车制度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秦俑坑战车步兵8人,16人,32人的编制当是由此演变而来。至于步兵人数的多少当是由于时代先后而有所变化。汉代3人编制的轻车则是秦代车制的继承。不仅轻车编制如此,车后跟随徒兵的战车编制也与秦车制有一定的关系。
从秦俑坑出土的战车似乎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先秦战车编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不包括指挥车),一类是用于驰敌致师的轻车,它始终为3人编制,车后没有徒兵。另一类是用于一般性攻击的革车,车上除3名甲士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随车徒兵。而革车车后徒兵数量的多少又因时代先后而有所区别。这两种不同类型不同编制的战车,在战争中相互配合,互相弥补。正如孙子总结的“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的战术原则。
秦始皇百谜/惠焕章,张劲辉,吴俏编著.—西安:西安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