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遗址位于何处?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孟剑明
五岭是秦陵南面的防洪堤。骊山层峦叠嶂,峰谷相间,山谷呈南北走向。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骊山山前洪积扇群与黄土台塬的交接地带,地形东南高西北低。洪水季节,大水沿谷口倾泻北注,直接威胁陵区安全。为了阻挡洪水冲垮陵园,使始皇陵寝能万古千秋,秦陵工程的设计者采取了设防导流,排泄洪水的措施,在陵园和骊山之间修筑了一条防洪堤,使原先流经陵区的河流改道,绕过陵区向东流去。
《关中记》记载说:“骊山泉本北流者,皆陂障使东西流。”这里的陂障便是防洪堤。《水经·渭水注》也记载了这一点:“(鱼池)水出骊山东也。水本导源东(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在陵园东南距陵冢1公里处,有一条呈西南向的土堤,这就是著名的秦陵防洪堤——五岭遗址。它从大水沟西边山脚开始,经杨家、李家、下杜村,到王硷与三任村之间,全长约3500米,现残存部分约1000米,宽约40米,残高2—8米,堤身以土夯筑而成,夯层历历可辨,土中含有大量的砂石。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夯土依然层次分明,薄厚均匀,线条清晰,夯面平展如砥,而且坚硬密实。当时村民曾有人一块块撬下来,当做土坯叠猪羊圈。据当地村民讲,为了检验夯土是否坚实,秦人自有特别的方法。一是每天晚上用铁钎子在当天筑成的夯土上钻个眼,灌满水,第二天开工前再检查水渗下去了多少。要是水渗得超过规定的尺寸,就得返工;要是渗完了,这一段打筑的人就得掉脑袋。另一种方法是等夯土干了以后,离一百步开弓射箭,箭头要是射不进去,夯土合格;要是射进去了,打筑的人也得送命。有这样的检验方法,大堤怎能不坚硬密实。
依靠长堤,秦人把大水沟及以东的几条山谷向北的流水拦截改道,使其折而东流北转,绕陵园而过,注入清河,使陵园的城垣、封土、地面建筑以及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免遭水患。
防洪堤为什么要叫做“五岭”,大约是含有秦始皇北却匈奴,南戍五岭的意义吧。也有人解释为防洪堤从西南向东北延伸,大致绕过了骊山的五个小山岭,所以叫“五岭。
秦俑百题(修订本)/孟剑明主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