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始皇陵 > 秦俑百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陵园的地下排水设施有哪些?

孟剑明


  秦始皇陵园建筑的排水设施,除以防洪堤消除洪水对陵园的威胁外,还以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的地理自然面貌在城垣内合理安排了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
  在内城西南侧的岳家沟之东和以北挖成一曲尺形宽约15米、深达5—8米的隍壕,将封土之南的地面水流从岳家沟之北排出外城,沿自然沟渠引走。封土北侧则是由系统的地下排水道将地面降水排出外城。排水道有石质及陶质二种。石水道形式有单孔、双孔和三孔的,孔径10.18—27厘米,水道整体正面宽55—112厘米,侧面长37—125厘米,由上下两块扣合而成。陶质水道有两种形式:圆形水道长56—59厘米,两端大小不同,大口直径28.5—29.5厘米,小口直径22.5—23厘米,壁厚1.5厘米,外面满饰绳纹,内面满饰麻点纹,彼此大小口相套连接;五角形水道外形为五角形,长65—68厘米,通高45—47厘米,宽40—44厘米,壁厚4—7厘米,遍体饰粗绳纹。多年来文物考古部门在陵园内外城夯土层下发现或访问村民了解到多处有排水道存在,大多是为了排除陵园内地表的大气降水而敷设的。
  1961年,陕西省文管会对秦陵考古调查时发现在晏寨村南门外稍偏东20米处有排水道。水道距地面深约0.3米,方向朝西。结构是两块青石上各凿成两条“*”形的凹槽,两石上下配合,凑成二圆孔,孔径22厘米。这条水道全长不明。1959年在晏寨村约40米处距地表深约1米的地方,也发现过一段石水道。内城北部两侧建筑遗址内历年来也不断发现石水道,而且当地村民家里也放置了不少的石水道。陶水道出土的地方一处在外城西墙基下的西面,横穿外城西墙,北距临马公路约50米,六行并列。一处在内外城之间的食官遗址附近,在西内城下有三行并列的五角形水道,宽2.04米,走向呈东南—西北方向,北距临马公路50米,似与上述外城西墙下的排水道为同一组,直接将内城的雨水排出外城。其排水道以北还暴露有五角形水道。在临马公路北边的二号建筑基址中,其东房和北房之间也发现有一排五角形下水道。在临马公路拓宽工程中公路两侧又有许多石质、陶质下水道出土。从已发现的下水口设置情况来看,它是把一个五角形水道竖立直放,使上口与地面平齐,周围用鹅卵石与细砂填满,使之固定。下口打成45°斜角与地下平置的水道斜角连接,形成一个直角弯道,把地表雨水引入地下。下水道的布置是根据所处地方水量的大小合理搭配的,有单排连接的,有三排并列,甚至是六排并列,组成排水网络,有效地解决了陵园地表大流量的排水问题。
  而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建筑的小范围排水问题则是利用渗井排水的方式,在建筑物的周围适当位置挖渗井,渗井口径0.8—1米左右,套有陶制井圈,井与各种圆形水道组成的排水道相连接,解决小量排水用。在食官遗址内就有二处排水设施。一处为一内低外高的凹槽,槽底中部比周围边沿低约0.3米,是安置陶漏斗和弯头的地方,弯头与地下圆形水道相接,直通室外渗井。一处为一五角形水道,上口与地基大致相平,周围抹有草泥,铺有鹅卵石,下端与地下水道相接。很便捷地使室内生活污水经由地下排出室外。渗井口也与地面平齐,使院落内的雨水能自流入井。这些不同的排水设施合理地解决了陵园的排水问题。 

秦俑百题(修订本)/孟剑明主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