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殉墓位于何处?其主要内涵是什么?
芦建华
杀殉墓是秦始皇陵众多陪葬墓中的一处,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的上焦村西,西距始皇陵外城350米。1976年10月,秦陵考古队经过钻探,共发现了17座杀殉墓。这些墓均为东西向,南北呈一字形排列,墓与墓间距2—15米,并且墓葬规格高,随葬品丰富。
从试掘的8座墓来看,墓葬形制都是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其中2座是带斜坡墓道的方形土圹墓,6座是带斜坡道的方圹洞室墓,葬具都是长方形盒状棺椁,其中6座墓的葬具为一棺一椁,另2座只有一椁,无棺。8座墓内,除1座内有一柄青铜短剑而未见人骨架外,其余7座墓内各有入骨架1具,总计女性2人,男性5人。经过鉴定,除1具女性为20岁左右外,其余年龄大致在30岁左右。这些墓内的随葬品一般都较丰富,其中有1件造型生动、张口鼓目的银蟾蜍,在它的口腔内侧刻有“少府”二字,说明它出于秦代中央手工业制作官署——少府。另外还有铜剑、铜镜、铜带钩、泛青的玉璜、白色的玉璧等文物,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两枚桥梁纽、三台印章,印文为“荣禄”、“阴*”,应是墓主的私印。
这些墓葬虽然棺椁讲究,随葬品丰富,但所埋的死者骨骼非常零乱。一般都是身、首、肢体分离,是被肢解后埋入的,有一个头骨上插着一支铜箭头,说明是先射杀,后被肢解的。尸骨零乱的程度表明,墓主人均非正常死亡。
17座杀殉墓的规格、棺椁和随葬品表明墓主人有一定的身份,墓内零乱的尸骨又表明墓主人的悲惨遭遇。而这些有一定身份又惨遭杀害的墓主都被埋在陵园附近,它们必然与陵园陪葬有关,这就使人们联想起秦末宫廷政治斗争的历史。当秦始皇病死于沙丘之后,赵高与胡亥密谋篡权。胡亥用阴谋的手段做了皇帝之后,便开始残杀有功之臣。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他连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放过。他与赵高合谋,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先是将“公子十二人僇死于咸阳,十公主矺死于杜”,接着“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于内宫。”将闾乃仰天大呼者三,曰:“天乎!吾无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宗室振恐。”在这场空前的诛杀事件中,诸公子被杀的被杀,自杀的自杀,无一人幸免,连公子高也只好“请从死”。他们虽然被杀,但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仍给以一定的礼遇,不仅有棺椁,还有大量的陪葬物,并且让他们从葬在秦始皇陵园附近。这17座墓墓向一致,排列整齐,说明是同时埋葬,而不是先后数次葬入。尤其是在有的墓葬中发现了挖墓人当时烤火留下的灰迹,说明挖墓时天气较冷,这也与诛杀诸公子事件的时间基本吻合。17座杀殉墓的墓主很可能就是当年被诛杀的公子和公主。它的发现也是秦末这场宫廷政治斗争的历史见证。
秦俑百题(修订本)/孟剑明主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