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始皇陵 > 秦俑百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陵出土的石铠甲分几种类型?其编缀方法与兵马俑坑中的甲士俑身上的陶质铠甲是否相同?石胄又如何呢?

秦仙梅


  在已出土的铠甲标本中,大部分已残损或被叠压,从现阶段整理的程度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类:札甲,指铠甲的甲片类似于古代的纵长形竹木书札。广义上指长方或方形甲片,用其连缀而成的铠甲即称为“札甲”。
  根据札甲的甲片形状、甲衣的甲片多少及铠甲构成部位的繁简等三要素又将其分为四型:一型铠甲:由前后身甲组成,有双肩无披膊;甲片为纵长方形,但在特殊部位有各种类型的不规则形甲片。二型铠甲:由前后身甲和左右披膊构成,甲片较一型甲片大。三型铠甲:与二型甲组成部位及形制较相似,只是该类甲衣的甲片更薄小,甲片排数及各排甲片数更多,制作更加精细,外观更加完美紧凑。此型甲最常见,约占甲衣总数的60%。四型铠甲:甲片多为正方形或近方形,未被叠压的角一般被磨成带有弧度的圆角,也有特殊部位的不规则形甲片。如领口转角处的弧凹形甲片,下旅(裙摆)两侧的上宽下窄的直角梯形甲片等。甲片小而薄,布孔与其他札甲也明显不同,且甲片孔内有丝带朽迹。此型甲衣的前裙呈上宽下窄的倒三角形,下裙末端较尖,整个甲衣形体窄长,精美细致,较其他型札甲下端保护范围大。据推测,此型甲可能为仿铁甲制作而成。甲片上的丝带有加固连缀和增加装饰效果的双重作用。以上四型铠甲的叠压、连缀规律及各部位的衔接方式基本类似。即甲片连缀方法为:左右作固定编缀,纵向各层之间为活动连缀,用铜丝折成的铜环将上下甲片相连。叠压方法为:上旅(胸背甲、腰部)是上片压下片,下旅(裙摆)是下片压上片,前后身所不同的是,前身从上到下每排由中间一片依次对称地向两侧叠压;而后身则相反,是由两侧依次对称地向中间一片叠压。披膊叠压方法为:下排压上排,每排由中间一片依次对称地向两侧叠压,与前身下旅的叠压方法相同。
  第二类:鱼鳞甲,因外形酷似鱼鳞状而得名。其特征是上下两排甲片相互错置,下排甲片正好位于上排两甲片之间,甲片精致薄小,穿孔密而大,外观方圆结合,曲线起伏流畅,结构紧凑和谐。甲衣衔接方法与甲片叠压规律与其他各类札甲基本相同,但连缀方法及甲片布孔规律则独具特色。从领部直到下裙甲片孔中均有丝带残迹发现,丝带连缀既有装饰作用,又起辅助铜丝连缀甲片的作用,实用美观。鱼鳞甲是首次出现的秦甲新类型,丰富了秦甲的种类,而且形制完美成熟,显示了战国晚期至秦代鱼鳞甲(可能为仿铁甲)已发展到相当进步完美的程度,证明在此之前,鱼鳞铁甲已应有一个较长的萌芽和发展过程。
  从以上铠甲的风格、形制及编缀方式等情况来看,这批新发现的石铠甲与兵马俑坑中武士俑的铠甲基本类似,证明其是仿照当时实用铠甲形制制作而成;同时也说明,这些石铠甲是为始皇陵陪葬的明器,而非实战所用。
  与石铠甲同为一坑的石胄,已确认的约43顶,虽然受损严重,但大多数胄片仍能连缀在一起,根据胄片形态以及胄片的连缀方式可将其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胄片:表面有弧度。可分八型:圆形(位于胄顶)、等腰梯形(侧面上端)、覆瓦形、弧形、尖尾形(面额部)、靴形(颌、腮部)、近梯形(额、眉拱或肩部)、倒置靴形(两鬓颊)。
  二类胄片:表面无弧度。有圆形(胄顶)和等腰梯形(侧部)二型。
  由此而知,一类胄:均由第一类胄片组成,表面向外微鼓,略成球面。编缀方法:纵向为上压下,横向从前部正中一片分别向两侧对称压去,在后部正中一列胄片处接合。胄的开合口设在正前方颌部之下最末两层胄片上,由一个铜环和一个铜钩组成。
  二类胄:由第二类胄片组成。顶片圆形、平顶,以下主要用圆角梯形或圆角长方形胄片自顶而下编缀,胄片表面均无弧度,比较平直。叠压关系与一类胄基本相同,但连缀方法却明显不同,其纵向和横向均为固定编缀。
  对比一、二类胄的特征而知,一类胄数量多,片体大,且有各种弧度,所以,可能是仿皮胄所制;二类胄数量极少,与燕下都遗址发现的铁兜鍪片特别接近,可能是仿铁甲所制。
  总之,这批石胄的发现,为我们展示了秦胄的真实形态和风格,弥补了文献记载对秦胄语焉不详和考古资料缺乏秦胄实物的缺憾,将会澄清一些关于秦胄的问题,并将启示我们重新审视秦兵马俑坑内众多甲士俑只着甲不戴胄的“科头锐士”特别现象,及其所反映的军队性质等问题。 

秦俑百题(修订本)/孟剑明主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