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园的布局及对后代帝陵的影响如何?
孟剑明
当您驱车驶入陕西临潼时,极目东望,就会看到一座郁郁葱葱的像小山一样的土包,这就是被世人注目的,现存两千多年的秦始皇帝陵。根据史书及近年考古钻探表明,秦始皇陵园有幽深迷人的豪华地宫,有象征着咸阳都城的内外两城垣,有再现秦始皇生前享用过的大型兵马俑坑、铜车马坑,有反映祭祀礼仪的寝殿、便殿等建筑群,可以说秦始皇陵园是一座设计独特、布局合理、规模恢宏的帝王陵园。它的封土形制、地宫形制、建筑形制和合理的布局结构,可谓独冠千古,并为后代帝陵的修建提供了蓝本。
秦始皇陵园的建筑布局可分为四个部分,即内外城、封土、地宫、礼制建筑,它们分别有自己的形制及设计主导思想。可以说,封土是按照“象山”的设计思想建造,地宫是按照宇宙模型设计,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内外城是按照咸阳都城设计的,地面上的礼制建筑及地下的大量陪葬坑及内涵则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那么这么宏大的建筑群是按什么施工,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秦始皇陵有没有设计图?在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已经出土了陵墓修建的“兆域图”,它反映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陵园制度。兆域图在《汉旧仪》中称“章程”,秦丞相李斯在给秦始皇汇报修陵情况时说:“凿以章程”就是说的设计图。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陵的地理位置的选定,陵园的形制与规模,礼制建筑群的分布等都是在秦始皇的亲定下实施的。
秦始皇陵园设计的构想,可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墓向选择、平面布局和地宫结构。这三方面的布局都是在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的陵寝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因为到了秦始皇时期,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大的变化,中央集权的地主政权的创立,封建等级制度的推行,也使坟墓的等级制逐渐形成,在坟墓的形制、高低、大小上,已成定制。秦始皇为显示自己的皇权至高无上,将自己的陵墓修得规模宏伟。他的陵园称为“郦山园”,平面布局则是按照咸阳都城设计的。经考古钻探,秦始皇陵园面积56.25平方公里。在陵园的东面有兵马俑陪葬坑、马厩坑及17座杀殉墓;西面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北面有大量的建筑物,其中有寝、便殿建筑。封土在陵园的南半部,为夯土所筑,封土周围有两道城垣。这样的布局结构完全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秦始皇帝陵的出现,为后代帝王陵园树立起一个规范。汉唐及至明清帝王陵园的建筑布局大体都按着秦始皇陵园的布局、建筑结构及陪葬坑、陪葬器物设计的。对后代帝王陵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是在墓侧起寝殿。蔡邕在《独断》中说“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是对陵寝制度的一大改革。古时,人们祭祖先是在庙中进行的。秦始皇改为在陵园中设的寝殿中进行,后代皇帝纷纷效仿,这是在陵墓制度上的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汉以后至唐,甚至到了明清时期,帝王陵墓上一直建有寝殿。
近十年来,经过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的勘查,它不仅有兵马俑、铜车马等震撼世界的埋藏,还有许多未出土的珍贵文物埋在地下。它的埋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反映了一代文化。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7年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秦俑百题(修订本)/孟剑明主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