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始皇陵 > 秦俑百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号坑中的轻装步兵俑和重装步兵俑有何不同?如何排列?

王 芸


  所谓轻装步兵俑即身上没有防护装备,而重装步兵俑则有护身器具。
  从文献资料来看重装步兵是战国时期步兵的主要成分,轻装步兵相对来说数额较少。而目前秦俑坑内已出土的932个独立步兵俑中,重装步兵俑有641个,轻装步兵俑有291个。正符合战国时期军队的状况。
  古代军阵排列的原则是“末必锐,本必鸿。”“末”即军阵的前锋部队;“本”,前锋的后续部队,即军阵的主体。也就是说,前锋部队一定要十分精锐,而主体部队则要非常宏大。中国古代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前锋是有标准的,这就是:能够逾高绝远轻足善走、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的虎鸷之士,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杀入敌军阵列,后续的重装步兵猛扑过去扩大战果,轻装步兵与重装步兵相辅相成,配合作战。秦俑一号坑内轻装步兵俑与重装步兵俑有机的排列,正生动地反映了古军阵“有锋有后”、“锋锐后鸿”的布阵原则。位于前锋的204件轻装步兵俑只是军阵主体部队人数的1/25。但前锋部队的成员身高都有1.8米以上,他们身穿轻便战袍,腿扎行滕,足蹬软底线帮黑鞋,紧系鞋带,免盔束发,手持强弩。正是“末必锐”的再现。除前锋外,在俑坑的南北两侧各有面向南北的武士俑为军阵的侧翼,一号坑的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为军阵后卫,俑坑的中部陈兵38路纵队,绝大多数是身披铠甲,手持兵刃的重装步兵俑形成了军阵的主体。主体部队人数众多、阵列密集、步兵、车兵相间,长短兵刃相杂,再现了古军阵“本必鸿”的强大气势。三列轻装精锐的前锋;38路浩浩荡荡的主体;三列面向南、北、西担任警戒任务的锐士俑,构成了一号坑内庞大、宏伟的秦军军阵。这样的军阵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剑,守,以严密阵列,可以坚如磐石;攻,以兵强马壮能够无坚不摧。 

秦俑百题/孟剑明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