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车马采用了哪些连接方式?
何 宏
秦陵铜车马在青铜冶铸技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它的连接技术工艺,也同样精湛巧妙,水平高超。
两辆铜车马由7 000多个零件组成,接口近7 500个,焊接口1 000多个,带纹接口300多个。铜车马的连接组装方式分为不可卸冶金连接与可卸机械连接两大类。
不可卸冶金连接的方法有以下四种:①古代铸焊;②钎焊;③红套;④镶嵌。铸焊是铜车马铸造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它包括三种不同形态:①溶化铸焊法;②铸接法;③铸补法。例如二号车车轼与车厢板的连接。车轼与厢板之间的焊接缝长72厘米,车轼的背面沿合缝线的粘着一块不规则的铜液流块,说明是以铜为焊接材料的。在当时没有高热剂的情况下,采用熔化铸焊法,基本达到类似今天铸焊的目的,完成了许多质量较好的焊接。
铸接是铜车马铸造中采用的较多的装配方法。凡是不能一次完成的复杂铸件,铸件的连接处均采用铸接法。这一铸造实例是二号车舆底和车茵的连接。铜车马上还常用铸补技术来修补青铜器表面的缺陷。如:分散缩孔、气孔夹渣等,表现了古代工匠铸器中对完美的孜孜追求。
红套技术是利用金属热膨胀系数较大的特点进行金属装配连接的技术。铜车马车辐与毂套接中先加热车毂,待加热到位于毂上的槽宽大于辐的榫头宽时,将未加热的辐套接进槽内,冷却后辐毂即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左右骖马颈部饰有由42节金筒节和42节银筒节相间构成的金银项圈,x光探视照片证实:筒节内部没有芯骨,金银筒节是对接连接的。目前对于金银筒节之间是用什么方法来连接的还不完全清楚,但这种壁厚仅1毫米的金银筒节对接连接的这样牢固,一定使用了非同寻常的高难技术。铜车马部分饰件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质材料的牢固联结,即双金属结构。如两辆铜车都有带菌头帽的圆柱形角柱,其下部是青铜材料,菌头帽是银质材料,二者铸接在一起,非常牢固。
铜车马的结构连接更多的是可卸机械连接,集中反映了铜车马的机械制作技术。这种连接技术主要有键连接、铰链连接、锥度配合连接、弯钉连接、销钉连接。例如:二号铜车门板门框之间,窗板窗楣之间,采用活页铰链连接,铜车马靷绳、辔缰,马身上的装饰品以及飞铃上都使用了销钉连接。铜车马用的最广泛的连接方法是子母扣连接,两辆车上的靷、辔、缰等鞍具上的数千个单节小型装饰件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连接成链条组成的。十几种连接工艺在秦陵铜车马上的广泛运用,使冷冰冰的青铜泛出勃勃生机。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就是说做一件器物,使用工种最多的就是车。秦陵铜车马综合各种工艺、技巧与一车,它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进步的集中体现。人们很难想像,两千年前在没有电作动力,没有机床的情况下,仅靠手工劳动竟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来。铜车马凝聚着秦代艺术家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才能,是中华民族具有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
秦俑百题/孟剑明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