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始皇陵 > 秦俑百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兵马俑一号坑军阵之谜

张 涛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农民打井发现了秦兵马俑坑后,经考古人员多年钻探、发掘后,基本上了解了该坑的范围和形制。这是一座特大型兵马俑坑。因首先发现,名之曰: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俑坑,简称一号俑坑。该坑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方向南偏东83°,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其西端距秦始皇陵外城东墙1225米,和秦始皇陵内城东北角成一直线。坑内夯起10道2米高的土隔墙,从而形成周围环以廊房,中间为东西向的9个开间,四边各有5个斜坡门道的布局。
  一号俑坑东端廊房里有陶俑210件,除去南北两端分别面南、面北的6件陶俑外,其余204件为南北向三列横队面东排列,每列68件,前后、左右成行。在中间一列横队的左右两端各有1件头戴长冠的军吏俑,似为统帅前锋部队的将领。这204件陶俑,仅有3件为甲俑,其余均为袍俑。陶俑手势也多作提弓状,只有11件陶俑的手作持戈、矛等兵器状。
  一号俑坑西端廊房里也有南北向三列横队陶俑,最西是一列面西的甲俑,其它二列面东,由于西端没有全部发掘,所以陶俑数量及手执兵器不详。根据试掘对陶俑数量的估计与东端廊房中的陶俑数量相同。
  一号俑坑左右两侧的廊房里,各有两队步兵俑。其外边的一队呈东西向的横队排列。每队长约184米,有步兵俑180件左右。两边边廊内各有360件左右。这些陶俑除东端的部分袍俑外,其余均为甲俑,配备的兵器主要是弓弩,部分陶俑腰间还佩剑。
  在上述四周廊房的环绕下,俑坑中间的东西向9个开间里,有战车和步兵相间排列面朝东方的36路纵队,每个开间里4路纵队,再加上南北廊房里各有1列面东纵队,共38路纵队,每队长约178米。由于一号俑坑尚未全面发掘,战车和步兵的详细情况还不清楚。从一号俑坑东端发掘方来看,战车和步兵是这样结合的。每辆战车有乘员3人,车的前后左右都配有步兵。每辆车前的步兵共有3排,每排4人,三排共12人,组成一个小战斗单位,作为车的前锋部队。车的左右两侧的步兵人数不同,每4人一排,共若干排组成一个长方形的纵队。车后跟随的步兵人数不等,有的72人,有的百余人。这种以战车为中心,在其前后左右配置步兵的编组方法,增强了步兵对战车的掩护能力。步兵俑多数为甲俑,少数为袍俑。配备的武器是弓弩与戈、矛、戟、铍等长柄兵器相杂。个别陶俑腰际佩剑。
  古代交战须列阵,而列阵又要遵循一定的阵法。早在战国时期我国的军阵战术已发展到10种,有方阵、圆阵、锥行之阵、疏阵、水阵、火阵等、那么,秦俑一号坑兵阵究竟属于什么阵呢?
  一种看法认为,一号俑坑是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有的先生又撰文考证,认为一号坑兵阵属于春秋末年的“鱼丽之阵”。另一种观点认为,从这一组尚未最后建成的雕塑群来看,实际是集中了春秋以来主要军阵的类型,是陆军军阵集大成的缩影。它既不是毫无根据的凭空想象之作,亦不是某一军阵、某一次战役的简单模拟,而是战国末年各军阵场面的提炼、集中。近来有人提出了一种与之有别的观点,一号坑兵阵当属于战国时期10阵中的方阵。诸种说法,如果有一天研究者能够真正还历史以真实面貌,那无疑是考古界和史学界的一大幸事。 

秦俑秦俑百谜/张涛.—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