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坑是什么建筑?
张 涛
规模浩大、场面壮观的秦俑军阵,常常使每一位参观者为之惊叹。其实早在秦俑坑修建前的400多年前的秦穆公时代的建筑,就曾以其宏伟气势震惊列国。当年,西戎派到秦国的使者看到秦巍然高大的宫廷建筑,不由感叹道:“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
秦俑坑的修建是在秦统一中国后进行的。那时全国的资财和工匠,可由秦始皇统一调动,有提供大兴土木的经济条件和技术,自然不是穆公时代所能相比的。建筑是实用性的艺术,作为秦陵陪葬坑的秦俑三坑,依其各坑内涵不同,三个俑坑建筑形制、平面布局也各有特色。三坑各为独立的建筑,总占地面积近四万多平方米,成品字形分布。
根据发掘资料分析,一号俑坑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方向南偏东83°,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其西端距秦始皇陵外城东墙1225米,和秦始皇陵内城东北角成一直线。坑内夯起十道二米高的土隔墙,从而形成周围环以廊房,中间为东西向的九个开间,四边各有五个斜坡门道的布局。前面的廊房里放置了前锋步兵俑,后面和南北的廊房里放置了环卫步兵俑。中间的九个开间里放置了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军阵主体。
二号俑坑平面布局完全不同于一号俑坑,近似曲尺形,面积约6000平方米。不到一号俑坑面积的二分之一。东西两端各有四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平面结构明显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为一个正方形的坑道式建筑;北部为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坑道式建筑。二号俑坑东西最长处120米,南北最宽处98米(均含门道),深约5米。
被称为军幕的三号俑坑呈奇异的“凹”字形布局,它的内部也复杂奇特。其东壁中部为一条东西长11.2米、宽3.7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对应的为一东西长5.8米、南北宽3.9米的车马房。在车马房左右两侧各有一南北向长廊,长廊两边各连接一厢房。之所以称其为厢房,是发现在长廊和车马房相接处发现有朽木门楣遗迹。门楣经过髹漆处理,并装有等距离环首铜钉四件。根据遗迹推断,门楣上的环首铜钉当是悬挂帷幕之用,继之推断当时车马房进入南厢房入口处是悬挂着帷幕的,借以将两个空间相隔,各自处于独立的状态。而北厢房也与南厢房相同,门楣、铜钉遗迹俱存,只是建筑形制稍微简单一些。南厢房平面呈“土”字形,东西长14.4米,由前廊、甬道、前室、后室四部分组成。北厢房平面呈“丁”字形,东西长10.4米。前为廊房,后为正厅。
像这样布局复杂、规模宏大,结构特殊的地下建筑,应是按照周密的设计方案和工序进行营造的。三个俑坑的平面布局虽然不同,但立体建筑方法基本相似。它们都是地下巷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即先挖一深坑,夯筑坑底形成半米厚的地基。在地基上夯筑土隔墙,同时在坑四周也筑起与隔墙高度相同的二层台。在隔墙两侧和坑的内侧埋有垫木,垫木上密排木质立柱。在过洞、边廊和开间底部用青砖墁铺。立柱上端承托着枋木,从而形成井口枋形的木构框架。大框架上密排着棚木,棚木上覆盖着人字形芦席。席上覆盖一层厚约10至30厘米的胶泥土,接着再覆盖夯筑厚约二米多的五花土形成坑顶。然后,通过斜坡门道,把陶俑、陶马和木质战车等拉进俑坑,布完军阵后再用立木把门封堵,门道用夯土填实,形成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秦俑秦俑百谜/张涛.—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