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仪器来探测秦俑坑的奥秘?
张 涛
人们在参观秦俑坑时,往往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当年秦俑坑考古发掘队是凭什么先进的仪器才发现了秦俑三个坑呢?其实在发现过程中并没有使用什么先进仪器,考古工作者凭的仅是手中一把小小的“洛阳铲”,用它探明了一号俑坑的全部范围,并探出了二、三号俑坑和秦陵附近近四百座陪葬坑、陪葬墓。
那么,小小“洛阳铲”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说起“洛阳铲”,还是先说一下北邙山。北邙山,位于古都洛阳以北,滔滔黄河以南,洛阳,汉时名叫阳城。公元前180年,有个叫刘章的人,被汉文帝封为阳城王。刘章看中邙山是块风水宝地,死后便埋葬在这里。随后,历代洛阳权贵也都争相到这里筑墓。洛阳一带民间有这样的传说“薨于苏杭,葬于北邙”,又有诗曰:“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若黄金无买处。”偌大的北邙山到处是墓葬,这可难为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虽可凭三寸不烂之舌为丧家选下墓穴地块,但他们对墓穴地下情况却不能判定。以至送丧家灵柩下葬时,下面还有旧墓穴的墓套墓的闹剧。这对办丧事的人家来说,是大不吉利的事,也是非常忌讳的事。然而,这种情况却屡屡发生。没办法,风水先生只好在墓穴选定以后,让人掘地三尺看看地下情况,这也太烦人了。清嘉庆年间,北邙山金家沟里有个马铁匠发明了一种马蹄形的铁铲,人们叫它“搡铲”。它的外形为2寸宽半圆形铲头,高不到一尺,上端安上2米长的竹竿,下探时能把地下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带上来。这样不断向下钻,就得到不同层次的土壤,经过不同地层土壤的结构、颜色、密度和包含物的分析,如果是经后人扰动过的熟土,地下可能就有墓葬。如果碰上异物,提上来一看就知地下有什么东西。有些经验丰富者只要铲打下去,凭发出的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了解地下情况。清朝末年,洛阳一带的盗墓贼就用这种工具来寻找北邙山上的古墓。20世纪50年代,国家在洛阳大规模投资建设一批重工业基地。为了不破坏地下文物,基建前要了解地下情况。这可急坏了洛阳市市长,如用打井那样的钻机,旷日持久。巧的是,从邙山上下来了一批搡铲工,向市长毛遂自荐介绍了搡铲的历史和用途。当时前苏联建筑专家阿列克塞耶夫露山不屑的神情。可是经洛阳铲钻探后得知的情况,和挖开土层结果完全一样。阿列克塞耶夫这才大为惊讶,连声佩服说:“哈拉少!哈拉少!(好!好!)”。回国时,还特意带走了两把洛阳铲。
随着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洛阳铲便被进一步加以改进定型,成为考古工作者的专用工具。1954年,洛阳举办考古钻探训练班,在文物考古界全面推广了这个钻探利器,并正式命名为“洛阳铲”。这种工具虽然探速缓慢,但它所具有的轻便、灵活、易于携带和适用广泛等特点,是其它工具所没有的。秦俑坑和国内其它文物遗址一样,也都是靠洛阳铲探出了地下遗址的内涵。如此简陋的工具,在文物考古中竟有这么大的威力,难道不神奇吗?可是它的发明者只是一个普通的手工铁匠。中华民族无愧是一个勤劳智慧的优秀民族,而秦俑奥秘的揭示,又充分证明了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有高度文化艺术素养的古老的民族。
秦俑秦俑百谜/张涛.—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