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始皇陵 > 秦俑百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始皇陵园发现的地面建筑遗址

张 涛


  秦陵考古工作者也对秦始皇陵陵园的城墙、封土、地宫等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勘探。秦陵陵园原有内外两重城墙,现今除了在陵墓南边能看到内城南门的台基外,就只能从地下找到城墙的墙基了。经过考古调查,内城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周长3870米,共有六座城门。内城的中部有条隔墙把其分成南北两部,北部又有条南北向的夹墙把北部分成东西两区。封土位于内城的南半部。封土呈覆斗形,并可清楚地看到三级阶梯。《汉书》上说:“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115米),周回五里余。”经过22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从陵园外一城垣北门外测现封土高87米,封土底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封土下的地宫距现地表深约30米。地宫的周围有近似方形的地下城垣。地宫内部情况,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是这样记载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浊,度不灭者久之。”关于地宫内部情况是否像司马迁所说的,现在因为没有发掘地宫,我们还不好描述。但1981年12月和1982年5月,地质学家利用现代仪器测试,发现地宫内有强烈的汞异常反映,面积达12000平方米,略呈几何形分布。这证实了司马迁所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外城北城垣长971.112米,南城垣长976.186米,西城垣长2188.378米,东城垣长2185.914米,外城周长6321.590米,外城垣以内总面积为2129482.6平方米。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门,内城的南、东、西三面及中部各有一门,北边有两门。内外城的门上均有门阙建筑,目前除内城的南墙尚存残高一至三米的一段外,其余仅存墙基,基宽约八米,内外的四角有角楼。
  在秦陵内外城之间也发现有许多地面建筑及其它附属建筑遗址。如位于秦陵封土北侧的寝殿、便殿遗址。《独断》上记载:“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弗改。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可见秦始皇陵园的寝殿、便殿建筑是为了用于陵园的祭礼活动而特意修建的。秦始皇陵寝殿建筑基址位于秦陵封土北侧40米,平面近似方形,面积达3575平方米。便殿建筑一基址位于寝殿北侧,是寝殿的附属建筑。在这两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建材、铁工具、陶质生活用品,其中陶遮朽和带字石球最为著名。1996年,秦始皇陵封土北边临马公路在拓宽时,发现了五处秦建筑遗址,每处大约二三十平方米,发现有瓦当、板瓦、筒瓦、石柱础、水道等,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当与寝殿、便殿有关。
  在秦始皇陵园西侧西城门以北的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三处夯土建筑基址,其中一处内发现许多陶罐。陶罐上刻有“骊山*(上人,下左良,下右人)官左”、“骊山*(上人,下左良,下右人)官右”等陶文。这些陶文的发现为该遗址的定名提供了直接的文字资料。这三处建筑无疑是属于*(上人,下左良,下右人)官遗址。汉代*(上人,下左良,下右人)官本是掌管宫廷膳食的职官,秦陵发现的*(上人,下左良,下右人)官遗址,说明秦代陵园内已设有*(上人,下左良,下右人)官,他们主要掌管陵园膳食、日常祭祀之事。官遗址与陵北两处建筑遗址在用途上是相互联系的。这里曾出土带有“丽山*(上人,下左良,下右人)官”刻文的陶瓷片多件,还有错金银的“乐府”钟、铜权、铜鎏金叶片、铜三套环、陶水管等文物。
  另外,在骊山北麓发现有防洪堤遗址,用以防备山洪。现在陵园北侧还有长1.3千米,高约二到八米,由夯筑而成的防洪堤遗址。秦俑坑东、西两边发现有修陵人员的督造者的住址和督造秦俑坑人员的住址。还在秦俑坑南侧发现修建俑坑工人住的窝棚建筑遗址等。秦始皇陵园的面积有56.25平方公里。 

秦俑秦俑百谜/张涛.—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