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陵的墓主
徐卫民
秦东陵到底埋葬了几位秦王。我们先看一看文献中是如何记载的:
《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魏,归葬芷阳。”
《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四十二年,安国君(昭襄王次子,即孝文王柱)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郦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昭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芷阳。”《索隐》云:“十九年而立,葬芷陵也。”
《史记·秦本纪》载: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葬于先王。”
《史记·秦本纪·索隐》云:“孝文王名柱,五十三而立,立一年卒,葬寿陵。”
《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孝文王后曰华阳太后,与孝文王会葬寿陵”。《正义》云:“秦孝文王陵在雍州万年县东北二十五里。”
《史记·秦本纪》载:“孝文王……除丧,十月已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庄襄王立。”《索隐》云:庄襄王“名子楚,三十二而立,立三年卒,葬阳陵。”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芷阳。”
《史记·吕不韦列传》云:“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谥曰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芷阳。”
从文献记载来看,芷阳是一个大的墓葬区,埋葬着秦悼太子以后到秦始皇之前的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宣太后等秦时著名的人物。
究竟这几位秦王各葬在哪个陵园中,目前有多种猜测,程学华先生认为:一号陵园中的两个亚字形墓,依其上下位次,M1应为昭襄王与唐太后的合葬墓,M2为孝文王与华阳太后的合葬墓;四号陵园的亚字形大墓为庄襄王与帝太后的合葬墓;二号陵园因既未见其他陪葬墓,且范围规模较小,似应为悼太子墓;三号陵园即宣太后的郦山陵园。①
尚志儒先生认为:陵地内的亚字形墓是最高级别的陵墓,无疑是秦王陵墓。芷阳陵地发现3座亚字形墓正与文献所记葬入此地的秦王数目相符,因此,这3座亚字形墓当是昭襄王与唐太后、孝文王与华阳太后、庄襄王与帝太后的合葬墓。
张海云女士、孙铁山先生先后发表了《秦东陵初探》、《秦东陵再探》、《对秦东陵有关问题的几点看法》等文章,认为:1.秦孝文王与华阳太后葬地不在今秦东陵范围内,而应葬在今西安市东郊的韩森寨大冢处;2.秦王与后妃不可能合葬于同一墓穴中,而应是分置墓冢,即异穴合葬;3.每座陵园只葬一代秦君,各陵园之间按昭穆排位。
在此必须澄清一个问题,即西安东郊的“韩森冢”。关于韩森冢,有人认为是秦襄王墓,有人认为是孝文王陵,分歧很大。
《长安志》卷一尖冢条:“《两京道里记》曰:‘在通化门外二里’。《皇览》云:‘是吕不韦冢’。《三辅旧事》云:‘是子楚母’,皆非也。其冢制度广大,岂大臣所宜,据韦述《两京新记》云:‘秦襄王寿陵’。”《长安志》认为是秦襄王陵,但究竟是昭襄王还是庄襄王并不清楚。从《史记》所记,秦昭襄王、庄襄王皆葬芷阳,况且,在东陵已发现了三个“亚”字形大墓及多个中字形大墓。所以认为韩森冢为“秦襄王墓”是错误的。之所以会产生以上错误的猜测,疑是受《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的影响,“始皇七年,庄襄王母夏太后死。孝文王后曰华阳太后,与孝文王合葬寿陵。夏太后子庄襄卫葬芷阳,故太后独别葬杜东,曰:‘东望吾子,西望吾夫。百年后,旁当有万家邑’。”夏太后葬在杜东,《史记正义》云:“夏太后陵在万年县东南二十五里。”约在今杜陵附近。按西望吾夫言之,孝文王陵应在杜陵的西或西北,遂有后人误认为韩森冢是庄襄王的陵墓。
韩森冢现存封土近方形,底边长67米,高22米,原定为秦庄襄王陵,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有人疑其为汉墓,我同意这种观点。王学理先生最近撰文认为韩森冢为汉刘康的恭皇陵。②
注解:
①《秦东陵探查初议》,《考古与文物》1987年4期;《秦东陵考察述略》,《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992年1期。
②王学理:《韩森冢实是汉刘康的“恭皇陵”,西北大学史学丛刊四,三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