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殉到用陶俑殉葬
徐卫民
殉葬制度大约是从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形成的时候开始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社会的产生,殉葬制度日益严重。在奴隶社会,奴隶如同牛马一样,被任意宰杀和殉葬。在商代遗址安阻侯家庄西北冈的一座殷代大墓中,墓室中央底部埋有一名执戈奴隶和一条狗,墓底四隅又分别埋了8名执戈奴隶和8条狗。在墓室四周上下、墓道内都埋满了奴隶。在《墨子·节葬》中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士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秦的人殉制度也是比较严重的,秦武公“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有子一人”。①这是秦公用人殉的最早记录。实质上在礼县秦公墓中就有人殉了,在两个中字形大墓的墓道中均有殉人。到秦穆公时有过之而无不及,“穆公奉,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②我国古代第一篇反对人殉的诗《诗·秦风·黄鸟》就是讽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③这些均为文献记载。在考古发掘中也是如此,陕西凤翔县秦公1号大墓是秦景公的墓葬,在其墓中发现的殉葬者达180余人,殉葬者中既有身份低下的奴隶,也有地位高贵者奴隶主贵族,有的一椁一棺,有的用一棺,有的无椁无棺。有的殉葬于墓主四周,是景公的宠臣,有的置于墓道,有的则填于回土中,可见在人殉中也存在阶级分化现象。
到秦献公时明令“止从死”。④那么用什么东西可代替殉人呢,“俑”便应运而生,最初是用木头或其他质料仿制的人形,用以代替活人殉葬,这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而出现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说明人的地位上升,秦人也遵循着这条路线进行,“止从死”后,便用“俑”来殉葬,目前发现的俑有陶俑、石俑等,在铜川枣庙秦墓中的小泥俑是目前发现的秦最早的俑,在咸阳战回秦墓中有骑马俑。到秦始皇时,将俑发展到极致,用近八千多个陶俑陶马来殉葬,且完全写实,与真人真马一样大,这确实是一种进步。虽然费时费钱,但比用真人殉葬要好得多,目前在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陶俑陶马中,除了军事性质的,还有生活性质的,如养马的跪坐俑、圉人俑。但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在封墓道时,秦“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⑤可以看出秦始皇陵墓中有不少人被殉葬,其中有两类人,后宫中的妃子当为殉葬,工匠被埋是因为害怕他们出来后泄露墓中秘密。这是秦二世的决定,应该说与秦始皇无太大的关系。在秦始皇陵园中还发现几处秦公子、公主的墓葬,是为秦始皇陪葬的。
从秦始皇陵的殉葬情况来看,既有显示社会发展的一面,又有沿袭旧习的一面,我们在目前发现的秦陵陪葬坑中既能看到陶制的马,也能看到当时的活马被埋葬。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注解:
①《史记·秦本纪》。
②《史记·秦本纪》。
③《诗经·秦风·黄鸟·诗序》。
④ 《史记·秦本纪》。
⑤《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