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随都城的迁移而迁徙
徐卫民
陵随都移是一条普遍规律,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祭祀和管理保护的方便,总是将帝王的陵墓修在都城附近,有的甚至修建在都城内(春秋战国时期),秦公帝王陵因为秦的都城屡次迁移,所以陵随都移显得非常突出。
自从秦襄公护送周平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后,秦先后建都西犬丘、汧、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由陇西迁往关中平原,随着国力的强大,都城规模扩大,陵园也越建越大。秦人是从天水发展壮大起来的,但由于天水附近一带地理环境当时远不如关中地区宽阔平坦,不利于发展,因此从秦襄公二年便越过陇山,迁都汧(今陕西陇县东南乡磨儿原),文公时迁都“汧渭之会”(今宝鸡县千河乡魏家崖),以上均为秦的早期都城,秦人尚处于创业阶段,都城的建造比较简单,都城也不停地从西往东迁移,因而秦先公的陵墓随都城的迁徙而迁移,但包括文公在内,秦公的陵墓仍在西犬丘,这是因为秦虽由西犬丘迁至汧、汧渭之会,但由于这两个都城规模太小,完全是临时性质的,秦公根本未想在此立足,加上西畤还在西犬丘,因此,襄公、文公墓仍然建在西犬丘。
宪公时迁都平阳,筑有“平阳封宫”,但不长时间,德公便把地势宽阔高敞的凤翔原作为秦的都城,并在此立国250多年,因而从秦宪公开始,秦公的陵墓便筑在凤翔原上,考古工作者已在雍城以南发现了十四座秦公陵园,有中字形、丰字形、甲字形等陵墓,这里埋葬着献公以前文公以后的二十多个秦公,陵墓规模宏大、壮观,埋藏丰富。
秦灵公时,为了对付东方国家的进攻,将都城从雍城迁至泾阳,秦灵公“居泾阳”,迁都泾阳时间很短,且纯为军事性质,而且当时秦的宗庙等还在雍城,所以从灵公到出子的秦公陵墓仍在雍城以南的秦公陵区内。
秦献公时为了对付东方魏国的骚扰和侵蚀,将都城从泾阳再东迁至栎阳,距离作战前线更近一些,这在古代通讯条件极差情况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古代国王是常常要亲自上战场指挥战争的,都城距离战场太远是不利于战争的,也不利于政局的稳定。而栎阳距雍城秦公陵区太远,于是献公和孝公两位秦公的陵墓就建在栎阳附近,《水经·渭水注》有记载。
秦孝公十二年都城又从栎阳迁到咸阳,咸阳的环境更有利于秦国的发展和实现全国的统一伟业。从此后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咸阳陵区,其中包括咸阳在西北不远处的秦惠文王陵和秦悼武王陵,咸阳东南的秦东陵和秦始皇陵。之所以陵墓向咸阳东南延伸,是因为秦咸阳后来从渭河北向河南发展,政治中心南移,形成“渭水贯都,以象天汉”的规模。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