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与中华民族精神
叶增宽
中华民族有一个习惯,喜欢寻根问祖。那么,中华民族的始祖是谁呢?中华民族儿女约定俗成喜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把炎黄二帝尊为华夏民族始祖。
炎帝和黄帝都是在文字未创造之前,人们口耳相传的两位伟大人物。炎是火的意思,生活在刀耕火种时代,后人称之为“太阳之神”“农业之神”和“医药之神”。炎帝号为神农氏。黄帝之黄,有人说“黄”字的本意是兽皮,因而黄帝最早可能属于游牧部族。黄帝号称有熊氏。
黄帝与炎帝部族同是西北少典氏与有蟜氏两个民族联姻而分出的新氏族,因而传说中又把炎帝与黄帝看成兄弟两人。
炎帝与黄帝称号中的“帝”是什么意思呢?单从字面上看,人们很容易把秦以后专制帝王的称号相联系。其实二者的内涵完全相佐。据王国维、郭沫若等有名的学者认为,“帝”字的本意为花蒂,即植物之子房。华夏文明就是在植物文化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华夏民族称谓的本身,就含有对原始植物崇拜的文化内涵在其内。加之当时人们对生殖崇拜的浓厚观念,又结合种植植物的经验,认为植物花蒂有孕育“种子”之法,对“蒂”产生至高无上崇拜,以为它有繁衍生育的强大魔力,故而称帝为上,进而奉为自然界中至尊之神。
黄帝被人们习惯地称为“人文始祖”“文明始祖”,大约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统一体,按历史,炎黄二帝世系中,除包括许多华夏族姓氏之外,也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共同尊崇的先祖。
在远古时期,关于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不少,后来经过文字记录和加工,散见先秦一些文献中。直到西汉时期史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才在他所著《史记》一书中说到:学者多称五帝的时代太久远了,《尚书》只讲到尧,其他古文献的记载多被认为是虚言,为儒者所不传。我曾西到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所到之处,长老们往往称颂黄帝、尧、舜,与文献可相印证,可见并非都是虚妄之言,所以作为篇首,写了《五帝本纪》,叙述黄帝的历史,并涉及炎帝的事迹。
司马迁根据史实和传说,将黄帝生于何地,卒于何处,活动范围,平生功绩都叙写得很具体,很详细,为以后研究和了解黄帝提供了史诗般的凭据。
历代关于黄帝的传说很多。尽管传说不等于历史,但传说提供的历史知识可以见证历史的真实性。在中华民族的眼里,黄帝不但是华夏民族的先祖,而且是英雄的代号,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他抑恶扬善,崇尚文明。他率领先民们平定了蚩尤之乱,融合了炎帝之暴,统一了远古的三大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个共主。他与臣民们一起做衣冠、制弓箭、造舟楫、务农桑。他开启并集中众人的智慧,发明了指南车、中医药、养桑蚕、植五谷、创文字、谱音律。创衣食之始,造行住之所,发历法之纪,明阴阳之变。这些创造发明标志着先民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道路上实现了伟大的飞跃,为中华文明史谱出了第一篇辉煌的乐章,使我国后来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黄帝精神流传下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繁衍、生息、奋进创新,一次又一次实现了民族的复兴。
中华民族实现第一次复兴是从陕西周原发祥的,周朝几百年的辉煌是与周朝继承发扬炎黄文化传统、黄帝的创业精神分不开的。同时也与周文王、姜太公、周公的很高的文化修养很有关系。周公旦就是黄帝姬姓后裔,他制礼作乐,形成了历代沿袭的典章制度,以周原为核心向全国辐射,使封建社会系统化、完整化,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第二次民族复兴是在三秦大地上确立的。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大秦的统一、汉代“文景之治”就是代表。这些都与秦始皇和汉高祖对炎黄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智者的重用分不开的。前422年秦灵公在吴山祭祀黄帝和炎帝,这是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第一次受到祭拜。轩辕庙是皇帝祭祀轩辕黄帝的地方,原址在桥山西麓,就是汉代创建的。
第三次民族复兴是在长安建都的地方,盛唐雄风四海传扬,善于纳言,兼听则明,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点,“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就是象征。唐代仍然继续祭祀黄帝,不忘先祖。唐代宗大历五年即770年正式建庙,庙址仍在桥山以西。正如陕西黄陵民谚所说:“汉代立庙唐代建,到了宋代把庙迁,不论谁来当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中国历史上第四次民族复兴,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也是真正伟大的民族复兴。
为了永远纪念先祖的功绩,黄帝的子孙后代,上自皇帝,下至百姓,每年清明节都要祭祖,王莽新朝以后,把祭祀活动普及到民间,传说黄帝是农历九月九日升天的,每年九月九日就成了民间祭祀黄帝的重大节日。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不论是什么党派,什么宗教,什么信仰,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心向先祖,对始祖黄帝的崇敬之情都是一样的。
辛亥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即1912年的清明节,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就派人前往黄帝陵祭祖。1937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难时期,为了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委派林伯渠、张继、顾祝同等人于4月5日共同来祭黄帝陵,毛泽东同志亲自撰了祭文。文中称赞黄帝:“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诸伟业,雄立东方。”是黄帝肇造了中华文明,是黄帝开创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基业,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1942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中正先生也曾亲自为黄帝陵题过字。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的日益繁荣昌盛,一批批海外华人回国去黄帝陵祭祖寻根,一批批港澳台同胞魂系黄帝陵,每年清明节前去拜祖。祭祀黄帝陵的活动规模一年年扩大,一年年提高。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都为黄帝陵题字,以表纪念。
中华民族其所以能创中华古国的最初文明,其所以是世界文明古国民族文化从未中断的唯一国度,其所以能有如此生息昌大之疆土,其所以有如此博大悠久之文化,其所以能有五千年震烁世界之历史,无不归于赫赫始祖。
世界上有华人13亿多,共认一个祖先,共寻一条根,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能有这样巨大的凝聚力?这个凝聚力就来源于黄帝、黄帝精神和黄帝文化。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齐聚黄帝陵,不是简单地尊敬先祖,也并非仅仅为着“接通五千年血脉”,而是因为黄帝陵身上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这就是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利国利民的奉献精神、疾恶如仇的正直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和勤俭朴素的自律精神等等,这种精神超越时空,跨越历史,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研究黄帝和黄帝文化,缅怀始祖圣德,旨在策励今人,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回顾始祖伟绩,意在鼓舞民气,焕发振兴中华的腾跃力;回顾古老文明,目的在于唤起历史的反思,振奋民族精神,激发起全民族为中华的复兴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选自《黄帝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10月
黄陵文典 黄帝研究卷/《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