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历朝历代祭祀轩辕黄帝历史变迁
兰 草
祭祀,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传统美德。
祭祀,用现代语言讲,就叫纪念。纪念谁呢?主要是纪念人。老子在《道德经》五十四章里讲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意思是说一个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可受到子孙万代敬仰、怀念、祭祀。
祭祀最早要追溯到五千年前,轩辕黄帝为祭拜女娲“抟土造人”设置的“扫地坛”。什么叫“扫地坛”?据《蒲州府志》、《荣河县志》记载:轩辕黄帝对女娲尊敬和热爱,亲赴“汾阴上”祭祀女娲的神坛,被后世人命名为“扫地坛”。“坛”乃是堆积黄土而成。在古代,“坛”是祭祀神祗、国君朝会、盟誓会集、任命大将的神圣场所。如陕西汉中至今遗存刘邦拜韩信的“拜将台”。轩辕黄帝在祭祀女娲之前,亲自打扫祭坛尘土杂物,然后举行庄严神圣的祭祀之礼。这个地方就在当今山西万荣县庙前村。当年汉武帝“巡幸汾阴”,在“扫地坛”上修建了“秋风楼”。由于年代久远,“扫地坛”曾于清代两次易地重建。现存“扫地坛”是清代同治九年(1870),移地重建之物。据现在资料:坛高3.65米,长16.35米,宽17.35米,正方形状。坛门正面上方镌有“扫地坛”砖雕匾一块。成为重要的人文历史遗迹。所以,中华民族祭祀自轩辕黄帝亲临“汾阴上”扫阶而祭女娲开始,中华民族“母亲崇拜”、“黄土崇拜”祭祀制度就宣告确立。
据《史记》载:黄帝“以土德王”。土是黄色,土能生万物。土又是万物生存依赖的靠山。一籽入土,万粒归仓。所以,“黄色”被视为最尊贵的颜色。轩辕部落原称为“黄地部落”。“黄帝”最早称为“黄地”。从夏以后演变为“黄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不愿意再称“王”,而自称自己为“始皇帝”。从此才有了“皇帝”之说。以后历朝历代封建王朝,把国家最高领导人称为“皇帝”。把居住的地房称为“皇宫”。建筑都必须以黄土为基,黄瓦为顶。“黄土”被视为“中央之土”的象征。女娲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黄土大地”被视为“母亲”的象征;黄河被尊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西北黄土高原被尊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摇篮”。因为全身浸透了黄河、黄土地的“黄色”因子,中华民族也就成为地地道道“黄种人”。著名历史学家、西北大学原校长、教授张岂之先生在他的《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一文中曾讲道:“人们常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其实这还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如果用审慎的历史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溯本求源的话,陕北黄土高原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耕种黄土地,吃着黄米饭,喝着黄河水,住着黄土窑洞,穿着黄色坎肩,腰缠黄色布带。每遇红白喜事都要选择黄道吉日,人死后说成命丧黄泉,祭典后还说皇天后土。把少女称为黄花闺女,把老年人称为“夕阳无限好,只有近黄昏”,把每年用的日历称为“黄历”。因“黄色”成为至高无上的象征,所以,中国人处处离不开一个“黄”字。直到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千年封建帝制,“皇帝”二字再无人启用了。但祭祀活动一直延绵不断。
轩辕黄帝逝世后,有一位臣子叫左澈,他想象着黄帝的相貌,用木头雕刻了一座黄帝像。并制作了黄帝生前衣服披戴起来。好像黄帝还活着一样。左澈这一行动引起各地人民的仿效。后来到处建庙,安放黄帝塑像,朝夕祭拜。“庙”原来不叫庙,而叫“貌”。就是供奉黄帝容貌的地方。后来才演变成今天的“庙”。按古代习俗,祭祀祖先神位都在庙里举行。
人类对祖先拜,从原始社会一直沿续到今天,这种崇拜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孙中山先生在《民族主义》一文中特别指出:“中华民族是国族。原是一家,自古就没有民族之分。因为他是同宗,理所当然称宗族”。正如于右任先生在《黄帝功德记》一书序言所讲“黄帝子孙蔓延各地,如汉族固为其苗裔,而西藏族之羌,回族之安息,苗黎族之禺号,蒙古族之匈奴,东胡族之鲜卑,金人之祖是黄帝之子清。满清则金人之后也,是皆近世治史者所能考信,是中华民族的全体,均皆黄帝之孙也。”中华民族对轩辕黄帝的崇敬就是因为他是始祖。人们为了纪念他创建的中华民族丰功伟业,团结本民族,继往开来,建立了一系列的祭祀礼制,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
战国以前,秦文公时代对轩辕黄帝以“神”的地位进行祭祀。
战国初期到后期才把轩辕黄帝作为中华始祖进行祭祀。
秦灵公三年(前422)祭祀黄帝和炎帝。在陇县建立寺庙。秦灵公为了照顾多数人对轩辕黄帝的崇敬和信仰,下令恢复了荒废已久的寺庙。黄帝、炎帝才正式开始受到人们祭祀。轩辕黄帝在历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变为人的祖先。
汉宣帝刘询本始元年(前73),当时祭祖活动有了严格等级限制;诸侯只能祭本朝皇帝。皇帝才有资格祭祀先祖轩辕黄帝。汉成帝刘骜祭黄帝,由皇帝亲自派遣官员代表皇帝进行祭祖活动。
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把祭祀轩辕黄帝活动普及到民间。建武元年(25)汉光武帝刘秀除在京都设祭祀场所,还在郊外设祭祀坛祭祖先。
汉高祖刘邦当年造反推翻秦王朝,联络了沛县的县吏萧何、曹参和樊哙三人,带领士卒3000人,闯进县衙,杀了县令,占领了县城,自立为王。他借助人们对轩辕黄帝始祖的信仰,在城门楼上竖旗杀牲以血涂鼓,对黄帝进行隆重祭奠。他自称是受祖先的委托,行天下之大义,为民请命,号召人民起来推翻秦王朝。
汉武帝刘彻于元鼎五年(前112)巡视朔方归来,在陕北甘泉南岩谷安营下寨,设坛遥祭黄帝。两年后,又于元封元年(前110)11月率18万大军,巡视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长安,途经桥山,修筑祈仙台,登告始祖。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帝王亲祭黄帝最隆重的一次。
王莽于西汉末年篡权立新朝时,自称自己是黄帝的后代。他在诏书中说:……先帝既然付给我天下兆民,我敬畏天命,哪敢不受。即日登真龙天子之位,定国号为“新”。王莽登上皇帝宝座以后,把祭祀轩辕黄帝奉为国祭,并颁布政令,要普天下黎民百姓都要祭祀轩辕黄帝。并拨黄金白银重修了黄帝陵。
汉明帝刘庄于永平二年(59),按照“诸侯祭天子,天子祭黄帝”的礼制,对黄帝进行隆重祭典,正式规定了每年祭祀的时间、仪式、祭歌、乐器。
北魏拓跋嗣神瑞二年(415)派遣使臣祭祀黄帝,祭礼用三牲:牛、羊、豕。三牲俱全者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者叫少牢。牛最珍贵,只有举行隆重的祭奠才用牛。牛必须是5岁口的,重300斤。可以想象祭黄帝是非常隆重的。
泰常三年(418)祭祀黄帝活动又有了特殊风格。祭坛为正方形,四面有四个高台阶的大门,周围有三道矮墙。同时还设有颛顼、帝喾、尧、舜四帝。
黄帝陵、轩辕庙正式列入国家祀典,是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距今也有1200余年的历史了。当时鄜州的节度使藏希上书唐代宗建议将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列入国家级祭祀。唐代宗接受了藏希奏章,降旨将黄帝陵、轩辕庙列入国家级祭典。从此祭祀活动延续至今。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627)在长安东宫显德殿即位时,举行盛大国宴。李世民在国宴上讲道:“夫天命之重,缘错奉其图书,天子之尊,赤县先其司牧,而功兼造化,桥山之树已荫,业致升平,苍悟之驾方远。至于平寇乱,安黎元,洒洪灾,攘大患,黄帝之五十三战,商汤之二十七征,以此申威,曾何足算?”(《见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四册第78页)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因沮河水连年浸蚀,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止东麓黄帝林园外的黄帝手植柏院内,就是现在辕辕庙。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正月二十八日,仁宗皇帝赵祯听取扫祭黄帝陵的大臣回京反映说,黄帝陵桥山古柏年年种植,成活很少,又遭破坏。赵祯皇帝即降旨:由地方抽调三户黎民百姓寇守文、杨文政、杨遇,免除三户一切差役,常年驻守桥山看护,并把他们姓名刻石立标,做到落实责任到户到人。这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批护林员,保护了黄带陵桥山古柏。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耳,于泰定二年(1325),轩辕庙保生宫着火,泰定帝大怒,令身边文官用汉字写了一份严令保护黄帝陵的圣旨:“不畏公法之人,又有愚徒之辈,泼皮歹人,破坏古柏建筑,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断罪……。”此检严令要挂满长川,即印成布告,沿路张贴。将黄陵县令由七品提升为五品,并施给三种特权:黄帝陵庙发生任何事端,县令有权越级直接向本朝皇帝写奏章报知;对破坏黄帝陵庙者,核准事实,无需上报朝廷,县令朱笔挥之,就地正法;今后凡前来祭祀黄帝陵庙巡抚以下官员,县令不再出城迎送。
明朝沿袭了元朝的祭礼,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两次派出使臣陶谊等人,对黄帝陵庙进行勘查,降旨拨出白银2500两,对黄帝陵进行修葺,举行隆重祭典。洪武四年朱元璋下诏废除各地“三皇庙”,规定每年独祭轩辕黄帝陵。祭文由皇帝亲自撰写。祭后,祭文必须刻石立碑。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第一篇祭文至今还存放在轩辕庙碑廊里。为保护陵庙,还特别设置护官二人,官封五品。规定三年一大祭,历时5—7天。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降旨在轩辕庙大殿内塑衮免坐像一尊。
清朝从清世祖福临到溥仪皇帝(1644—1911),260多年间共祭轩辕黄帝陵26次。世祖福临在位18年,大祭黄帝陵1次。清圣祖玄烨即康熙在位61年,祭黄陵10次。清高宗弘历在位60年,祭黄陵9次。仁宗琰在位25年,祭陵3次。宣宗旻宁在位30年,祭陵3次。
清朝对祭祀轩辕黄帝陵仪式隆重,规模宏大,次数较多。祭祀时间却无一定。多在皇帝登基、寿辰、国家受到外敌入侵、国内叛乱、水旱灾害、五谷丰登等重大国事活动时,特别是需要动员全国人民,团结对敌或取得重大成功时,祭告先祖在天之灵。
所以,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论是蒙古族做皇帝的元朝、汉族人执掌天下的明朝、满族人当皇帝的清朝都对轩辕黄帝进行过祭祀。并留存下来43通碑文。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始祖。所以当地流传民谣曰:“秦汉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推翻了几千年封建帝制,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3月孙中山委派了一个由15人组成的赴陕西中部县(今黄陵县)致祭轩辕黄帝陵代表团。代表团临动身前一天晚上,孙中山和他贴身秘书丁石僧连夜赶写一首气壮山河的祭陵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侵华战争,为拯救危难的中华民族,国共两党捐弃前嫌,联合起来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国共两党于4月5日共同来到黄帝陵前祭告祖先。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亲笔赶写祭文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代表致祭于我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代表致祭桥陵曰:“……今值清明之良辰,爱修祀之旧典,干戈以定祸乱,默启邦人,同心一德,化灾诊为祥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10月,第一个上书毛主席“一定要把黄帝陵整修好”的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
1990年4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来陕西视察工作时,专程到黄陵县桥山拜谒了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和轩辕庙。他见桥山古柏森森,历代祭祀石碑犹在。具有五千年历史见证的“黄帝手植柏”,依然根深叶茂,郁郁葱葱。只是陵园庙宇荒芜,建筑年久失修,祭祀场所狭小,山陵道路陡堵,缺少必要设施。这和有12亿人口的中华民族地位极不相称。李主席倡导:“一定要把黄帝陵保护好、整修好。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后代。”他指出:黄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陵是中华儿女共同敬仰的祭祀圣地。做好黄帝陵整修和保护工作,对弘扬黄帝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四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李瑞环主席倡导下,黄帝陵所在地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延安市、黄陵县政府以及海内外炎黄子孙热情关怀支持下,历经14年整修,耗资1.9亿元,一个“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黄帝陵和轩辕庙展现在亿万炎黄子孙面前。2004年清明节在能容纳5000人的祭祀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国家级祭祀仪式。
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祖先葬黄陵。
司马迁说:“黄帝崩,葬桥山”。
所以说,中华第一帝,天下第一陵,就是黄帝,就是黄帝陵。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帝陵基金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