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功德大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附3 荆山的名字

刘洪涛编著

    
  1.荆山称铸鼎山
  荆山以黄帝铸鼎建国,开创中华称铸鼎山,据《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太史公在《史记》里,还对黄帝铸鼎之荆山做了说明,说这个荆山也就是后来大禹导汧及岐,再往东列黄河这中间的荆山,大禹也在荆山铸鼎,并根据导山导水胜利的经验,把中国分为九州进行区域管理,清代诗人陈觉在《荆山铸鼎篇》里,便有“昔考轩辕帝,曾铸此山巅。”的歌颂。清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樊增祥,即樊樊山,他曾出补陕西宜川、渭南、富平知县,累官至陕西、江宁布政使。光绪三年(1877)进士,有贤名,吏民畏爱之。他一生写了近三万余首诗,在《次韵和西屏刺史登富平城楼》这首诗里,他写到“春归秦女吹萧苑,云起轩皇铸鼎山。”因此,荆山也叫铸鼎山或轩皇铸鼎山。
  2.荆山名断原
  荆山,一名断原,即荆山脉尽处。自三原迤逦而来,到富平临潼两县之交,为漆、沮水冲断,因名断原。
  3.荆山叫荆原
  荆山以当地的位置称南山和北山,或南原、北原,但叫得最多的还是荆原。荆棘在当地叫酸枣刺,枝杆坚硬且柔性特好,当地人用水—泡,常常编织粑耱土地用的耱板,荆棘枝杆的用途很吓人,俗名“家法”,古叫“刑杖”。荆山的农家都会将其毕恭毕敬地放在祖先的灵位前,那是谁做错事后专门惩罚人用的。成语“负荆请罪”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古诗《登荆山》中便有“步登荆原阪,遥望终南山。垣墙皆颓废,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天行径,荒畤已复田。”可见其一斑。但荆山最多的却是柏树,据文献记载:荆山古柏以亿万计,皆龙盘虬曲,形态万状,苍翠之色弥漫山谷。周秦汉唐,山上草木葱翠,蔚然深秀,是文人学士的游览胜地。
  4.荆山古称浮山
  荆山,古称浮山。世传洪水时,隐见若浮,并常有神气成五彩。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在《禹贡》和《史记》里则有更加详细的记载,大禹在治理渭水、漆沮水以后来到荆山,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旅祭活动,铸九鼎,以喻九州。至今,当地人还把大禹治理的渭河叫“禹河”。我们今天的人是无法想象当年大禹治水的辛苦,他跋山涉水,把五个脚趾头都磨掉了,后世的人把这种没有脚趾的足迹称为“禹迹”。漆沮水和清水都发源于耀州的照金,经过千山万水后又在阎良的二龙口汇合,然后像一根线儿一样流入渭河。荆山古时候为渭北屏障,风水学认为这里有山有水,是个藏风聚气的地方,他们把这种特殊的地形称为是“金线吊葫芦”的风水宝地,你在中国的哪里都找不到。汉文帝时,赵人新垣平便以望气见上,言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彩。若人冠絻焉。其时,栎阳西北田高,泾渠不能到,因从断原提石川河水以灌之。每值春涨,无问男妇老幼,皆执锸采引,不终日而千顷弥漫,陶然可乐也。民以食为天,“谷口春涨”是国人久负盛传的一大景观。据《史记》记载,黄帝的所谓“寒门”,乃为“谷口”。而“龙欲升天须浮云”,今日的断原,古称“谷口”,不仅和大禹治水有关,也和黄帝有关,试想,黄帝乘龙升天的地方,要是没有五彩浮云,怎么称得上“神明之舍”呢。
  5.荆山叫掘陵原和强梁原
  据史料记载:荆山绵亘数十里,与骊山相望,陂陀拥护,如屏障然。由于这里风水好,除汉唐二皇,东西横列无名陪葬冢50余座。“陕西黄土埋皇上,皇上埋在两行上。”荆山便是一行。唐时,黄巢久驻盖瓦窑头坡,故山上陵墓多被盗掘。因此,荆山还有一个不好听的名字,叫掘陵原和强梁原。这也常常散见在各种古籍文献里。
  6.荆山喻太乙
  “太乙近天都”。《春秋传》载,终南,九州之险。《关中记》载:终南,一名中南,言居地络阴阳之中,即所谓中条山。《五经要义》载:太一者,犹曰天下第一山也。荆山断原的石牌坊横额是“人间砥柱”。那么,荆山和太乙这两山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日前,在北京大学未名湖“伟利楼”召开的“中国:世界之源”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学者为我们解开了这个“哑迷”。学术研讨会由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处研究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利博士主持。原来,大约6800万年前,一颗被命名“中国龙”的星球造访地球,从它带给地球痕迹的卫星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荆山向南推移了约60公里。因此,今天西安秦岭的终南山(太乙),就是当年的古荆山,也就是第一个见天的山。这样,我们就会明白黄帝为什么会在荆山铸鼎,黄帝为什么会在荆山铸鼎后,把他所开创的中华也称谓太乙。换言之,荆山暗喻太乙。
  7.荆山称栎阳山
  献公二年,秦移都栎阳,后实行商鞅变法。这被史学家列为是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百件大事之一。栎阳从秦设都邑到唐将栎阳县治迁往栎阳镇,前后三建都邑,都邑、县邑历史长达1001年,荆山以辖地叫栎阳山就像把骊山因辖地叫临潼山一样。唐代陈羽便有《过栎阳山小溪》的诗,诗曰:“众草穿沙芳色齐,踏莎行草过春溪。闲云相引上山去,人到山头云却低。”(见《全唐诗》)
  8.荆山叫吕村原
  荆山上有一个小村庄,叫铸鼎村,相传为大禹铸鼎时民工们的所在地。而和铸鼎村东邻的吕村,则分南、北、中三个大村,古时候,这里人丁兴旺,地杰人灵,并出过不少人才。往往人以山名,山以人名,当地人则习惯上把荆山叫吕村原。吕村原含古盘龙原。
  9.荆山称红荆原
  古时候,荆山满坡都上长着一种很好看的小乔木,叶子略呈圆形,表面有光泽,先叶后花,花紫红色,荚果扁平,根、皮、花梗都可入药,味苦气香,有活血理气,消肿解毒的特殊功效。更是外科疮疡要药。这种灌木还有一个特点,常常是一树三枝。这便是紫荆树。当地人田真的祖上很奇怪,便把紫荆移到自己的院子里。田真兄弟三个,老二田庆,老三田广。父母临终时,指着庭前紫荆树说:“此树枯,尔曹异居。”后来,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皆平均,唯堂前余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为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田真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析,是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而树竟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合财产,称为孝门。田真仕至大中大夫。南朝吴均把这个故事写在《续齐谐记》里,明朝,冯梦龙以“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把这写在《醒世恒言》里,使这个故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据明《陕西通志》“临潼县”条载:三田在县北三田村,即古之田真兄弟合和,紫荆花复茂处。清《临潼县志》载:“田真墓,在县北三田村,田广、田庆附。”其注曰:按,礼泉县谷口亦有“田真墓”,不如临潼三田村之传远而有据也。而临潼县北之“三田村”,即今阎良区之“三贤村”,在今阎良区北屯街道办,三贤村有“三贤祠”,古石“紫荆遗迹”。荆棘同生,本初多长于荆山荒野。后人分植于庭院间,以供观赏。紫荆,一名紫珠。因似黄荆,花又深紫,故名“紫荆”,也有人把叫“紫荆”叫“红荆”。(《辞源》)唐元稹便有《红荆》诗一首,“庭前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直到孩提尽惊怪,一家同是北来人。”(《全唐诗》)根据“十月花开不待春”这一句,我们可以断定这是洋紫荆。因为洋紫荆是南方花木,北方不容易见到,所以一家老小都很惊奇。元稹的诗句还告诉我们,古人所认识的紫荆是包括南国紫荆的。2000年11月,政协主席李瑞环在香港会见各界知名人士时,讲述了“三田哭荆”的故事,谈到香港特区的标志——紫荆花。他说:“当今中国要发展、要振兴,必须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要倡导和合,强调团结……唯有团结才能发展繁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荆山才是真正的“紫荆故里”。
  10.荆山称高阳原
  唐代,长安、万年有五原。毕原、白鹿原、少陵原、高阳原、细柳原,统称五原。荆山因在富平高阳城南(怀德城,世谓之高阳城),故也称高阳原。杜甫有诗曰:“五原空壁垒,八水散风涛。”另外,唐代分县定等,富平和栎阳均为赤县,直隶京师管辖。难怪唐太宗和汉武帝一样,也常往荆山去看看。
  11.荆山称中华原
  荆山以黄帝铸鼎建国,开创中华称中华原。古文献记载:北周闵帝元年(557)于中华原置中华郡(今富平县城关乡石佛原一带)。唐代分县为等,定富平为赤县,由京城直接管理,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划出美原县,还设置鼎州。富平县康熙九年的《富平舆地图》和光绪十七年刻本中部有中华原。1974年在古栎阳所在地,今武屯镇武家庄农田基本建设时,阎良关山镇农民挖出了一块墓志铭,此碑被关山农民拉回,后弃之于土壕,1996年在关山镇北再次发现,(现藏于西安文博院)铭石58.5厘米×58.5厘米,隋开皇七年(587),距今约1500年。这就是“大周使节大将军、安宁郡公及夫人贺拔氏之墓志铭”,墓志铭有句云“广阳县万年乡中华原”,仅仅九字,它不仅将宋敏求《长安志》中记载辖区北宋始有乡建制向前提了500年,还可以使人领略到南北朝时,距今约1500年前文赋的风采。原,古文为源,源的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原,会意。象泉水一样从山崖里涌出来。这和古荆山的风貌相吻合。“原”的本意是水源和源泉,是原来、根本和起初的意思。例如我们常说的原籍。“黄帝开国五千年,自古轩辕神州传。”我们说黄帝荆山铸鼎,实际就是在说黄帝开国、创立中华。我们寻找黄帝荆山铸鼎,实际就是在寻找黄帝开国、创立中华的源头。基于此,这就是历史所赋于西安荆山这片神奇土地最具有生命力的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现在,我们就会明白,人们为什么会把荆山这个其貌不扬的原,称“十水之滨,”“百峰之首”,称“人间砥柱”,称“人文盛地”,称“轩黄铸鼎山”,称“天下第一山”了。
  

黄帝功德大典/刘洪涛编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